2022军队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教育学考试全真模拟卷36(附答案带详解).docx
8页2022军队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教育学考试全真模拟卷(附答案带详解)1. 问答题:请简要介绍新教育运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答案: 本题解析:【答案要点】“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上建立与旧式的传统学校完全不同的新学校 1889年,英国人C·雷迪在英格兰创办了欧洲第一所新学校——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始提出办校的宗旨是促进学生身体、心灵的健全发展,重视儿童的个性特征,使儿童成为完人新学校破除古典的传统课程体系,开设农艺、手工劳动等课程.以训练儿童的体力、智力和手工技巧1898年,法国新教育拥护者德莫林仿照雷迪的做法,在法国开办了罗歇斯学校德国教育家利茨也在同年开办了同类学校,称为“乡村教育之家”利茨认为教育应包括品格教育、宗教道德教育、身心官能力量的发展、公民教育、民族文化教育,使儿童在身体、精神、宗教、道德、知识、情感诸方面都能均衡发展此后在比利时、瑞士、意大利都相继开办了各种形式的新学校,在欧洲逐渐形成广泛的新学校运动新学校大多设在乡村或大城市的郊区,周围环境幽静,风景优美,设备优良,采用家庭式教育管理方式。
新学校重视体育、手工、园艺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独创精神;在教学内容上重视现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反对体罚,重视儿童兴趣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在道德教育上,向儿童灌输资产阶级民主、合作的观念,培养儿童的责任心和进取心随着新学校在欧洲各国的建立,1912年在瑞士成立国际新教育联盟1919年,联盟主席瑞士教育家费里埃尔撰文总结新学校的基本经验与理论原则,共30条,成为新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1921年法国的加雷市成立新教育联谊会,出版《新时期的教育》杂志,宣传新教育理论1922年正式颁布协会章程,提出新教育的七项原则,推行儿童中心的教育目标,即增进儿童的内在精神力量;尊重儿童个性发展;使儿童的天赋自由施展;鼓励儿童自治;培养儿童为社会服务的合作精神;发展男女儿童教育间的协作;要求儿童尊重他人,保持个人尊严等这七项原则实际上成为新教育运动的国际宣言新教育运动传入美国后,因与当时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基本相通,从而形成与传统教育对垒的更大势头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世界教育联谊会”,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 2. 问答题:德育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答案: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3. 多选题:……兴起和结束。
A.……建立,世界教育联谊会的创立B.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的建立C.校局的建立D.育联谊会的创立E.暂无答案答案:E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4. 问答题:论述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及其意义答案: 本题解析:【答案要点】 首先,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以其天性论为基础的,天性哲学是卢梭向旧制度提出挑战的武器在人的天性方面,卢梭推崇性善论,自然是善的,人性是善的,是社会把人变坏了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让人把自然感情放在第一位,这是教育的责任卢梭认为在人的善良天性中,包括两种先天存在的感情,即自爱心和怜悯心,怜悯心可以使人的自爱心扩大到爱他人、爱人类,教育应顺从这种天性卢梭还特别强调“良心”在使人为善中的作用他认为,良心也是自然天赋的,其作用不仅是指导人们判断善恶,而且能指引人弃恶从善除了坚信人性本善以外,卢梭还深信人的心灵中存在着认识世界的巨大能量,即理性,理性使人认识事物,良心使人热爱正确的事物,最终就能得到智慧和道德 正是在这些思想的基础上,卢梭提出了他影响巨大的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 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即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三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也就是自然教育、人为教育、事物教育这三方面的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如果这三方面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于同一目的,他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卢梭还进一步分析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卢梭所说的“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在他看来,如果以成人的偏见加以干涉,结果只会破坏自然的法则,从根本上毁坏儿童教师的作用只是要防范不良环境的影响,是消极的,不是积极的,因而他常提及“消极教育” 对于自然主义的教育目的,卢梭认为,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 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征: (1)不受传统(等级、阶段、职业)的束缚,按本性发展 (2)不依附于他人,能够自食其力,具有独立性 (3)具有社会适应性,能够承当社会责任 (4)体脑发达,身心健康,具有独立思考能力 为了达到自然教育的这种教育目的,卢梭提出了两个教育原则: (1)正确看待儿童,这是自然教育的一个必要前提。
(2)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遵循自然天性的教育成人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和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具体的要求就是教育要符合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根据年龄阶段的分期,卢梭提出,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教育是不同的 在婴儿期,主要是进行体育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 在儿童期,主要是进行感觉教育这一时期儿童的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能力都发展了,他们的感觉能力也发展了,但还不适宜进行抽象的概念和文字知识方面的教育由于儿童的理智还处于睡眠状态,因此,不要强迫儿童去读书 在少年期,主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由于儿童已经受到良好的体育和感觉教育,因而已经具备了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的条件卢梭对劳动和劳动教育也非常重视 在青年期,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由于青年人处于激动和热情的阶段,需要用道德准绳的力量加以调节,指导他们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就是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概括地说,基本内容是高度尊重儿童的善良天性,并以此为标准批判当时流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措施的荒谬,倡导了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这种观点曾在教育史上引起了伟大的革命但是,其教育思想也有不足之处:对儿童的天性过于理想化,过分强调儿童在活动中的自然成长,忽视社会的影响和人类文化传统的教育作用;过高估计儿童的直接经验,忽视学习系统的书本知识,因而后来遭到许多人的批判,但是卢梭的独树一帜,与这种自然教育影响至今的力量足以证明卢梭及其思想的伟大。
5. 多选题:不属于西欧中世纪学校教育中“七艺”的有( )A.几何B.物理C.化学D.生物E.修辞答案:B、C、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6. 问答题:如何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确立的理由?答案: 本题解析:【答案要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为教育系统中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与应用确定这一内容为本学科的特殊性,否则就难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体现本学科的特殊性依据各学科科学的发展史,各种科学领域中各门独立学科的分出在于其研究对象具有特殊性教育心理学是从教育科学与心理学科学中分化出来的一门二级学科,其研究对象的定义理应反映本学科的特殊性,否则就难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2)明确临近学科的区分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从教育科学与心理学中分离出的学科,其临近学科有母系学科,即普通教育学与普通心理学还有从共同的母系学科中派生出来的姊妹学科,如教育史、教学设计等 (3)体现本学科的发展水平不宜沿用早期的泛而不切的教育心理学对象定义,否则本学科将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总之,严格确定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本学科发展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摆脱危机、走出低谷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7. 问答题:负强化就是运用惩罚排除不良行为的过程答案: 本题解析:【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要弄清惩罚的概念: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叫做“惩罚” (2)看看负强化的定义:斯金纳认为,强化有两类,一类是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积极强化)比如,当学生表现不错,受到学校或教师的表扬和鼓励,这里的“表扬”和“鼓励”就是一种积极强化另一类是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或减少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消极强化,也称负强化比如,当学生表现不好,受到学校或教师的处罚,一旦处罚解除,这时对学生也会产生一种刺激,这种刺激就是消极强化 可见,惩罚与负强化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比如,某人因为犯罪被判处终身监禁,这里的“判刑”就是一种惩罚,目的是抑制或阻止此人不好的行为表现。
假如,经过改造,犯人的不好行为得到了抑制或消除,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那么法律可能会对他进行减刑,或者“解除处罚”这里的“解除处罚”就是对犯人受到惩罚之后的行为表现表示肯定或赞扬这就是一种强化——负强化 因此,题中说法不正确,应该说: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惩罚鼓励积极行为的过程 8. 问答题:什么是期望—价值论(成就动机理论)?答案: 本题解析:【答案要点】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是当代研究动机的权威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注重研究人的高层次需要与社会性的动机,强调采用系统的、客观的、有效的方法进行研究 麦克利兰提出了人的多种需要,他认为个体在工作情境中有三种重要的动机或需要: (1)成就需要:争取成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要 (2)权力需要: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 (3)亲和需要: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的需要 心理学家阿尔金森把麦克利兰的这种理论运用在学习动机方面,也称成就动机论,认为在学习动机上成就动机对人的影响最大,个人的学习动机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力求成功的意向,其二是避免失败的意向如果一个人对获得成功的需要大于避免失败的需要,他就敢于冒险,在这一过程中,一定量的失败,反而会提高他们去解决问题的愿望;而另一方面,如果太容易成功,反而会减低学生的动机。
这种人属于高成就动机者 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对失败的担心大于获得成就的动机,那么,他就有可能因失败而灰心,因成功而得到鼓励这种学生在选择任务时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者非常难的任务,因为前者容易成功,而后者即使失败了也可以有借口挽回面子 成就动机的水平与完成学业任务的质量关系密切高成就动机者,内在动机强,即使失败也能坚持,且把原因归为自己努力不够 避免失败的学生相反,不够自信,如果成功他们认为是运气,如果失败他们认为自己能力不足 这种动机理论把人的情感和认识统一起来,可以说是对传统的一种突破,但是发展不是很完善 9. 问答题:论述教育观察的实施过程并联系实际说明观察过程中需要反思的问题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