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英美新批评幻灯片.ppt

23页
  • 卖家[上传人]:E****
  • 文档编号:89890677
  • 上传时间:2019-06-03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3.89MB
  • / 2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英美新批评,梁思睿,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目录 1.新批评简介 2.代表人物 3.各时期代表人物具体观点 4.新批评与中国文学的一些联系 5.总结,,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新批评(New criticism) 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国20世纪30年代在英国雏形,在美国成形四五十年代在美国达到鼎盛,以文学文本词语及其关系为中心,倡导细读文本的批评理论流派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新批评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战期间,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笼罩着英国文坛文学批评弥漫着传统的维多利亚文学批评氛围文学批评不去分析艺术作品,而是去描写自己的艺术经验成为一种批评家传达自我、表现自我、宣泄艺术享受的工具,它已经失去了批评性面对文艺批评的种种主观缪见,新批评派承担起了一种新的文艺批评的重任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名称的由来及其正名过程 兰色姆以《新批评》为名出版的一部著作,对艾略特、瑞恰慈等人的理论进行评述而得名后新批评派作家试图找到更正确的名字为其正名,如“本体论批评”(ontological criticism) “张力诗学”(tensional poetics)”分析批评“(analytical criticism)等名称,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代表人物 理论和方法论先驱:瑞恰慈 美国诗人:艾略特 新批评的创始人:兰色姆及其三个学生:布鲁克斯、沃伦、泰特 后期追随者:维姆萨特、韦勒克、比尔兹利、奥斯汀·沃伦,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新批评发展第一阶段 英美诗人兼批评家T·S艾略特 英国文学理论家兼诗人 瑞恰慈,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英美诗人兼批评家T·S艾略特 非个性化论(impersonality) 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艺术家丧失个性的过程。

      每个艺术家只有在传统中才有意义,他将随着传统延伸只过去,充满在现在,拓展至未来,从而既具有暂时性又包含了永久性每一个艺术家都应尽可能的了解传统,参与传统,以自己毕生的精力和生命去发展传统放弃自己以归宿更有价值的东西,牺牲自己以不断的前进,消灭自己的个性以发展传统,是文学事业得以永存但是,个性在传统中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它是积极的、活跃的因素非个性”论并不是指诗人无个性,而是说明诗人在创造作品时,应把自己的感情、个性进行艺术加工,使个人的东西熔铸为超乎个人之上的艺术作品这就是“非个性”论的主要内容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感性解体 (disassociation of sensibility)这是艾略特与其对玄学派评价有关玄学派是将深奥的思想注入感性,其感情的模式受思想所改变,这是一种带思想的感性认识感性解体导致感性萎缩以及思想的片面发展,结果导致感性和思想的分离这就英国诗歌内容单一发展的根源,即诗歌的片面性发展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瑞恰兹 非指陈性伪陈述(non-referential psendo-statement):瑞恰兹是从文学语言的特点分析入手的。

      他认为,文学语言的特点在于虚构性,其作用在于激发人的感情他进一步指出,科学语言和诗歌语言的区别,前者是“指陈性”的,后者是“感情性”的他意在说明文学语言并非真实的陈述,也就是说与现实无关诗的语言,“其真理性主要是一种态度的可接受性发表真实的陈述不是是人的事他把诗定义为“非指陈性伪陈述”然而,他的“伪陈述”并非认为文艺就是谎言,恰恰相反,他认为艺术必须以真理为工具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英美性批评,语境(context):旧译上下文,这是瑞恰兹语义学研究的核心他认为自己的语义学本质上就是一种新修辞学语境是用来表示一组同时再现的事件的名称,这组事件包括我们可以选择作为原因的任何事件以及那些所需要的条件语境是一组同时再现事件的名称,这是对语境的一个巨大的限制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英美性批评,第二阶段 美国现代著名文论家约翰·兰色姆 阿伦·泰特(也译退特) 克林斯·布鲁克斯 罗伯特·沃伦 威廉·燕卜荪,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英美性批评,,,兰色姆 本体论(ontology):“本体论”本是哲学名词,反对文学作品的道德、情感、感觉等,“非个性论”反对的是创作上的表现论,,而“本体论”反对的是读者反映论,二者的立足点都是以作品为本体,都要求文学研究的重点是作品本身,而不是诗人或读者。

      构架——肌质(structure-texture):兰色姆提出,实体+X,是从其本体论的角度把理论应用于文本分析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英美性批评,泰特 张力论(tension):凡是好诗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它们必定有一种性质这种性质叫做“张力”张力就是指诗的整体效果,是意义构造的产物,不应从比喻的角度看待它,而应把它视为一个名词退特认为:“我把它作为一个名词,是把逻辑术语‘外延(extension)’和‘内涵’(intension)去掉前缀而形成的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英美性批评,沃伦 不纯诗论(impure poetry.”沃伦认为,对作品进行内在结构成分的分析需要“张力论”,对作品构成过程进行分析需要“戏剧化”张力论”表述作品的静止情况,“戏剧化”描述作品的活动状况,二者相辅相成,多方面揭示作品的结构通过分析表明,纯诗论将使诗变为单一成分的展示,诗不仅没有张力,而且也没有戏剧化,更没有多种在张力和戏剧化上建立起来的结构,因而它就不成为诗,所以他主张“非纯诗论”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英美性批评,布鲁克斯 悖论(Paradox)与反讽(Irony):悖论本是一个修辞学术语。

      布鲁克斯采用是为了说明自己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诗的语言是悖论的语言布鲁克斯区分了科学语言和诗歌语言的区别,认为科学语言要清除悖论,诗歌的语言只能用悖论语言悖论语言就是似非而是,似是而非的语言布鲁克斯还给“反讽”下了个定义:“语境对于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我们称之为反讽诗中文词的意义总是会被语境的压力所扭曲,反讽就是承受这种语境压力的语言实际上,布鲁克斯的悖论和反讽并没有实质的区别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英美性批评,布鲁克斯 释义谬误(Heresy of paraphrase):在1947年出版的《精制的瓮——诗的结构研究》中指出,诗就是诗,它不能用散文复述,而传统批评家正是犯了这种“释义谬误”,导致了诗的错误解释布鲁克斯认为诗中释义部分至多只是脚手架而已,如果以释义作为分析诗的立足点,不仅误解了诗,而且使诗变得不完全了威廉·维姆沙特和蒙罗·比尔兹利分别提出了“意图谬误”和“感受谬见”两个概念,认为这会影响诗的阅读,强调文学研究只以作品为中心,而与作者和读者无关这是对布鲁克斯“释义谬误”的一种补充和完善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英美性批评,燕卜荪 含混与复义(Ambiguity and pluri-signation) 定义改为:“任何语义上的差别,不论如何细微,只要它使一句话有可能引起不同反应。

      兰色姆读者反映) 美国批评家威尔赖特层建议用“多义性”(pluri-signation),赵毅衡建议译为复义,意指意义的复合性 传统:意义X=A解 或B解 或C解 或者:X1=A X2=B X3=C 复义:X=A+B+C,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英美性批评,第三阶段 威廉·维姆萨特 雷奈·韦勒克,,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英美性批评,维姆萨特: 意图谬见(intentional fallacy ) 坚持一种绝对客观主义的文本分析方法,意图谬见在于将诗和诗的产生过程相混淆,,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英美性批评,,新批评理论与中国文学的关系 自《现代》的创刊开始接触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据以往的诗歌评论体系,对文本的解读难以把握,自新月派开始及至中国新诗派无一不受到《荒原》的影响 瑞恰慈 1929-1930年任清华大学客座教授 1980年再度访华 西南联大 燕卜荪 1979年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我对于一些拙劣作品的偏狭就不应该视为政治偏见,而是文学标准的执着,我的教条也是坚持每种批评标准都必须一视同仁地适用于一切时期、一切民族、一切意识形态的文学。

      1984年 韦勒克沃伦合著《文学理论》也在此年出版,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英美性批评,总结:新批评派强调文学研究应该立足于作品,应让作品说话,应该分析研究作品的内在结构,而不是从作品以外的其它因素出发没有对文学本体的感受和分析,就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在这一点上,无论新批评派、俄国形式主义、法国结构主义,这些理论的存在说明这种追求文本艺术性的行为是有其存在价值的对文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化都作出了贡献,是值得肯定的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英美性批评,而且,他们在强调这一方面的重要性上似乎有些偏激,比如,如果用弗莱的原型,抛开新批评的单部作品分析,将数百部作品放在一起分析,找到了其中的原型,而这种原型的分析就需要运用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的知识,这就替换的新批评中孤立的文本批评对这种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接受中的意义是,要广泛涉猎,不能极端。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