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论文2-请别叫我们“外地人”.doc
8页2013年定海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题目:请别叫我们“外地人”——农村小学外省市借读生的心理现状与对策研究摘要: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学校的外省市借读生表现出了心理上的不适,行为上的偏差,很可能影响到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师应该了解这些外地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时疏导他们的烦恼,帮助他们改正缺点,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在做心理转化工作的过程中要采取科学而切实的教育对策,充分利用家校支持、成功体验、行为指导、同伴互助等方式,让这部分学生获得心灵的回归关键词:农村小学 外地生 心理现状 对策姓名:金 晶单位:定海区山潭中心小学:13957232467请别叫我们“外地人”——农村小学外省市借读生的心理现状与对策研究摘要: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学校的外省市借读生表现出了心理上的不适,行为上的偏差,很可能影响到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师应该了解这些外地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时疏导他们的烦恼,帮助他们改正缺点,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在做心理转化工作的过程中要采取科学而切实的教育对策,充分利用家校支持、成功体验、行为指导、同伴互助等方式,让这部分学生获得心灵的回归关键字:农村小学 外地生 心理现状 对策在农村学校,生源往往比较复杂。
在定海区金塘片的四所中心小学,大约1/3的学生来自外省市,其中四川、河南、安徽籍的学生占了大部分他们是许多老师和家长口中的“外地人”,是被特殊看待的一群人由于各方面原因,这些外省学生表现出了心理上的不适,行为上的偏差他们有的不堪重负,情绪不稳,有的甚至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个性性格上出现了偏差这样的心理现状和行为表现不容乐观,很可能直接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进步”的口号下,为体现教育的公平性,作为学校,作为教师,有必要有义务对这一问题现状予以改善我们应该了解这些外地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时疏导他们的烦恼,帮助他们改正缺点,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不仅能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为社会培养了身心更健康、发展更完善的人才一)本校外地生的整体心理现状分析我以本校475名学生为被测试者,抽样调查了其中的400人,旨在调查分析外地学生真实的心理状况及其与本地学生存在的差异调查情况如下表:表一:针对学习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方面学习社会适应表现学习动力不足多动注意障碍学习习惯不良学习能力低学习焦虑严 重违 纪人 际对 抗人际关系紧张外地生(%)37.316.473.034.515.74.55.86.7本地生(%)1815.227.517.610.402.13.5表二:针对人格的调查方面人 格表现自卑自我中心情绪不稳定情感淡漠忧郁自控能力低耐挫力低外地生(%)18.213.419.59.14.544.219.6本校生(%)7.12.78.58.15.816.925.8通过问卷得出,外地学生与本地学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1)外地生动力不足明显高于本校学生19.3%;(2)学习习惯不良明显高于本校学生45.5%;(3)学习能力低高于本地学生16.9%;(4)严重违纪占了4.5%;(5)自卑感高于11.1%;(6)自我中心高于10.7%;(7)情绪不稳定高出11%;(8)自控能力低高于27.3%。
外地学生普遍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倔强、内向、懒散、好胜、好动、粗鲁,缺乏自信、贪玩、随意性较大、易冲动(做事情不考虑后果)、行为习惯差,易逃避困难外地生也有自身的优点,尤其表现在独立生活、自理能力较强一)本校外地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成因通过家访、座谈等形式,我了解到形成外地学生特殊个性心理的成因,分析如下:1、家庭教育缺失带来的学习动力的丧失外地学生的家长多数是到舟山来谋生的务工人员,他们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的学业成绩没有较高的期待,平日疏于对孩子的管教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区域没有稳定性,经常性的流动工作也给家庭教育的保障带来了重重困难出现了问题,有的家长就采用粗暴对待的方式,反而给孩子造成新的心理创伤;有的则干脆不闻不问、逃避责任,将问题抛给学校和班主任去处理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下,这些外地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难以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没有人检查作业”让他们失去了 “做作业”的动力,“没有人查看他们的试卷”让他们失去了“复习”的动力久而久之,他们习惯于放任自由的学习生活,不愿意改变现状而到了学校,在老师面前,他们有时候却会表现得与在家时候的状况不同,同伴间的比较和教师的严格要求,给了他们前进的动力,但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很难从根本上转变他们在家学习的方式。
2、同伴间比较带来的自卑感 外地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习能力往往比不上本地学生,在穿着、卫生、语言交流等方面也不占优势,所以他们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得到的总是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他们自己对于这种落差的感受,加之周围人言语和行动上的强化,使得他们的内心感到无助、自卑甚至痛苦但是由于害怕得到嘲笑和更大的冷遇,他们又不愿意向老师或同伴倾诉苦楚他们也渴望自己变强、变大,却逃不过现实的打压因此,他们的自尊心会特别的强,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当他们稍有进步,得到老师表扬时,就会产生喜形于色的兴奋之情,心理一时出现“我也能变好”的念头;为了一件小事,他们可以长期耿耿于怀,伺机报复;在弱小者面前,他们会表现出骄横的态度,以显示自己强的一面,在班级里不被尊重的他们在校外的小团体中却很善于领头;他们会尽量回避那些会伤害其自尊心的人,为自己的心树起一道防火墙,故他们常对教师存在戒心,不愿接近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敏感的自尊也袒露了她们内心严重的自卑3、教师的区别对待带来的心理失衡面对这类学生,教师往往表现出“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心理状态他们同情这部分学生缺乏优越的生长环境,却又对这些家长的“不负责任”和这类学生本身的“不争气”感到失望,甚至痛恨。
教师往往表现出对这类学生过分的苛责,时常把“你们外地人”之类带有明显地域歧视的话语挂在嘴边当这些学生频繁地出现“欠作业”、“不听讲”等学习问题时,教师往往会表现出不耐烦的心理,给他们扣上罪恶的帽子,甚至扬言要把他们“请出学校、送回老家”教师还会十分吝啬给予外地学生参加活动和比赛的机会在选拔参赛队员时,教师们表现出了明显的不放心,把更多的锻炼机会给了本地的学生即使是简单的劳动,教师也更倾向于信赖本地学生,而对于外地学生,连试一试的机会都不愿意给长期得不到关注和重视,使得这些学生感觉到教师的不公对待,内心产生了消极的反应,表现出对教师的反感和不满三)培养外省市借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的教育策略做好外地学生的个性心理转化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细致的工作,必须采取科学而切实的教育对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家校支持、成功体验、行为指导、同伴互助等方式,让这部分学生获得心灵的回归1、促进家校合作赢得支持家庭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比学校更为持久,更为深远父母的观念、态度、修养和行为无时不在默默地影响孩子因此,应该把家庭的心理作为整个学校心理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学校要努力争取家长的支持,做好与家长的联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开展:(1)通过家长学校开展心理讲座,进行家庭心理培训,让家庭心理与学校心理同步一致,发挥各自的长处,形成合力。
2)成立家长委员会,有意识地增加外地学生家长所占比例,让外地学生家长通过家委会的学习和研究逐渐融入到学校教育中来,推动他们的进步3)班主任要加强家校联系,通过家校本、电访、家访、校访等形式与家长建立密切的联系和长期的沟通(特别侧重于外地学生的访问),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困难提供切实具体的办法2、给予成功体验增强信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者的心态去面对学习、活动、任务,学习心理会更趋自信、成熟一味的指责和批评,只能打击其积极性,挫伤其上进心,令他们产生抵触情绪,甚至“顽固到底”,他们需要教师温馨的关怀和热情的鼓励教师应给予他们希望和力量,激发他们自尊心和自信心,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及时地指导其言行,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使其振作精神,树立起进步的信心,从而产生转化的心理能量教师在日常管理中要善于及时发现,随时捕捉,透过众多的缺点去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然后使闪光点发扬光大,转化为熊熊燃烧的火炬,去克服其存在的缺点,最终达到转化的目的当他们获得进步的时候,教师要当众对其进行大力的表扬、充分的赞赏,提出更高的要求和希望,让他们在获得成功的喜悦中获得内心的满足,同时对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充满信心;当他们犯错误、出现问题时,要给予更多的宽容,如果不是严重的问题,尽量做到不向家长“告状”,可以选择适当的时机,个别指出,适度批评,要从关心爱护出发,切忌任何讽刺、挖苦的言语,以免伤害其自尊心。
3、通过切实指导帮助融入教师要想方设法弥补他们在行为规范、学习习惯等各方面的缺陷,缩小其与本地学生的差距,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大家庭”教师要时常指导他们的行为方法,告诉他们应该做的和不应该做的以及如何做得更好,并通过严格的规范教育和训练活动让他们认识自己的各种行为表现,体验活动中的各种情感,提醒、控制自己的各种心理反应,这样做可以有效预防和纠正外地学生的行为问题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戒骄戒躁,潜移默化地影响这些学生,而不要强求一下子改变他们所有的行为习惯例如,在进行写字练习时,外地学生往往不能达不到“端正、整洁”的要求,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告诉他们“横平竖直、字放中间”有助于达到理想的效果,等到有了改善,再提出更高的要求;再如,在进行个人卫生检查时,要告诉他们“勤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这些具体的要求,让他们慢慢改善个人卫生4、利用同伴互助建立平等 外地学生在渴望获得教师的肯定的同时,也渴望获得同伴的理解和认同如果能得到同学的欢迎和帮助,他们也会相应地认同这个集体,并自觉地融入班集体班主任可以在学期初召开班干部会议,让小干部们自主建立“同伴互助联系单”,确定帮助的对象,了解他们的各方面情况,记录好他们的联系方式,鼓励小干部有意识地主动“靠近”这些外地学生,与他们多谈心,给予他们帮助。
久而久之,外地生有了“本地朋友”,他们之间的鸿沟突破了,行为习惯的差异慢慢缩小了,内外地生的界限也模糊了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教师可以安排外地学生和本地学生合作参与,促进他们的团结和友谊例如,我校举行的“阳光伙伴”体育活动,我特意在每个队伍里安排了5名外地学生和5名本地学生,让他们一起商量“作战对策”,一起进行赛前训练,在胜利的欢呼中拥抱在一起这样外地学生也可以和本地学生一样尽情欢笑、尽情奔跑了教育公平是要让每一个孩子的天性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任何一个群体或个体的落后都是我们教育的失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关注这些落伍的孩子,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迈好人生的第一步参考文献:① 班华.《心育论》[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② 许东升.《精神卫生指南》[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7③ 吴盘生.译《中小学集体教育学概论》[M].工人出版社,1988④ 宋月丽.《学校管理心理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