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新教材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讲练07 强化训练(教师版).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刚**
  • 文档编号:334216927
  • 上传时间:2022-09-0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16.15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新教材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讲练鉴赏诗歌形象——强化训练(一)人物形象(二)景物形象(三)事物形象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感 旧陆 游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奇士注久埋巴硤骨,灯前慷慨与谁同?注 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英武潇洒的形象B.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C.尾联使用问句,表达了诗人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故友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形象D.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解析 B项,颈联没有表达对“塞外奇绝风光”的怀念答案 B★(2)(人物形象)这首诗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解析 从“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等句看出,年轻时的诗人具有豪迈洒脱的气质,具有一种温婉谦恭的男儿形象,此时的诗人身处年迈之时,内心一片苦闷情怀,充满着无限的惆怅与悲伤,“奇士久埋巴硤骨,灯前慷慨与谁同?”一句,他人有着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情怀,但是时光却催人老去,在秋风中白了头发,是一位垂暮老者,诗中饱含一种人生迟暮的悲苦凄凉情怀,也更加显示出诗人对友人逝去的无限怀念,突出内心的无限伤感,写出内心苦闷抑郁的寂寞情感。

      答案 ①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②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幽兰操①韩 愈②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今天之旋,其曷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雪霜贸贸,荠麦之茂子如不伤,我不尔觏③荠麦之茂,荠麦之有君子之伤,君子之守注 ①《幽兰操》又名《猗兰操》,最早相传是孔子所作:“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韩愈亦仿而作之②本诗写于作者因劝谏阻止宪宗迎佛骨被贬潮州之后③觏(gòu):遇见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全诗以兰起兴,寄托情怀兰花生于幽境,默默无闻,一旦开花,幽香满谷这样的兰花与作者性情心志颇有相似之处B.“今天之旋,其曷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写出了自己行走四方,积时累年,却事不遇知,行不得安的人生境遇C.孔子借兰草比喻“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的境遇,韩愈则三“伤”兰草的孤芳自赏,比孔子思想消极。

      D.本诗具有音律美:四句换韵,音韵流畅具有情思美:寓意深远,耐人寻味今读起来仍可感其审美意蕴解析 C项“比孔子思想消极”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的意思是:如果没有人认识它而不去采摘佩戴它,对兰草而言,又有什么妨碍呢?诗人借幽兰清芳自足,甘于淡漠,正象征着一个人不管是做学问还是要成就事业,都要能够承受寂寞和忍受别人的不理解,用达观、平和的心境去面对风雨人生,所以不是消极而是乐观答案 C★(2)(人物形象)诗中借助兰草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解析 本诗中,借助注解,写于作者因劝谏阻止宪宗迎佛骨被贬潮州之后,诗人写“兰草”,实则写自己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不采摘兰花,于兰花的高洁品质是否有损害?答案是肯定没有的,看似写花,其实写人诗人虽然不被重用,但依然乐观,心怀高洁的品质;“雪霜贸贸,荠麦之茂子如不伤,我不尔靓”,意思是荠麦迎贸贸雪霜而萌发,幽兰不以无人而不芳,表现了诗人面对现实不被重用的刚毅顽强;诗的最后“君子之伤,君子之守”两句,君子遭遇不幸,可以退回而坚守高尚操守,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自己积极向上的心态答案 ①刚毅顽强雪霜贸贸,荠麦之茂子如不伤,我不尔靓”,诗人要像幽兰一样,不以无人而不芳;也要如荠麦一样,迎贸贸雪霜而萌发;②坦荡乐观(积极向上)。

      如“不采而佩,于兰何伤”,是指不采摘兰花,对兰花的高洁本身也没有什么损伤,自己虽然不被重用,却也心怀坦荡、刚毅顽强;③坚守节操君子之伤,君子之守”,君子的不幸遭遇,正是君子磨砺高尚操守的时候,表达自己积极的心态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守睢阳作张 巡①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②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注 ①张巡,唐代民族英雄安史之乱爆发,他力守睢阳睢阳为江淮屏障,叛军围攻数年,张巡死守牵制了敌人南侵的主力,保障了唐王朝的经济命脉后来粮尽城陷,张巡英勇就义本诗作于城将陷之时,②鱼丽,古代阵形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起首两句落笔点题,写出了睢阳保卫战的时日已久和所面临的危机诗人忧心如焚,其满腔爱国情怀清晰可见B.三四句,既写出月下“孤城”的景象,又透露出唐军将士众志成城,齐心卫国的战斗韧性,也说明了统帅临危不惧,治军有方C.“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二句为唐军广大将士画像犹”“更”出神入化,成功凸现了将士奋战到底的坚毅D.诗歌叙事简洁,点面结合,重点突出。

      中间八句,每两句间均各各对偶,饶有韵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感解析 第三句“合围侔月晕”不是描写月下孤城景象,该句用了比喻手法,意思是敌人的包围圈步步缩小,如同“月晕”之箍月一般,水泄不通侔:等同见《先秦诸子选读》任公子钓大鱼“声侔鬼神”答案 B★(2)(人物形象)最后两句在全诗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作用?塑造了怎样的形象?(6分)答案 最后两句,在前文赞颂守城将士英勇之后表达自己的心声,既丰富了诗歌的感情,也使全诗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孤城将陷之际,诗人感到自己死而无怨,遗憾的只是自己振兴国家的许多想法、建议将“无人报天子”,从而也就无法实施,不仅塑造了一位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更塑造了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臣良辅的形象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秋日赴阙注题潼关驿楼许 浑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注 “阙”指唐代都城长安,此诗写于作者赴长安应试途中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此诗开篇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对萧萧红叶的描写透露出作者一缕悲凉的意绪B.颔联写山间风雨,“残云”与“疏雨”相应,绵绵秋雨让深秋的凄寒萧瑟更深一层。

      C.颈联亦写景,诗人站在高处,望树色茫茫,听黄河水声远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D.第二句“长亭酒一瓢”蕴含着惜别的离情,与诗句“东风未晓放船行,卧唱阳关出渭城”传达的感情相仿解析 B项,残云归岫,意谓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不是凄寒萧瑟答案 B★(2)(景物形象)这首诗勾勒了一幅秋日行旅图,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解析 理解诗歌所写内容后,从远近、动静角度分析诗句即可答案 ①远近结合(由近到远)先从近处着笔,写枫叶在秋风中的沙沙响声和长亭夜宿独自饮酒的情景,再描绘四周的远景,写华山的“残云”,中条山的“疏雨”,随关城一路远去的“树色”,在远处奔腾激荡的“河声”②化静为动(以动衬静)赋予华山、中条山等以动感,显现出生机和活力,同时反衬环境的空旷、悠远、宁静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夜泊牛渚①怀古李 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注 ①牛渚:山名,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②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

      袁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在结构上开门见山,照应诗题,并巧妙地将眼前之景和诗人心中的悠然神思自然融合到了一起B.诗中运用谢将军与袁宏的典故,表达出诗人对袁宏得遇知音的羡慕之情C.全诗在“实—虚—实”的交替变化中将眼前景、古往事、胸中意自然地融合起来D.本诗诗意明朗,语言清新、自然,寓情于景,以景结情,自有韵味解析 C选项中,说“实——虚——实”是全诗的虚实变化有误,遗漏了最后一句对虚景的描写,因此全诗的虚实交替应为“实——虚——实——虚”答案 C★(2)(景物形象)诗的首联和尾联分别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各有何作用?(6分)答案 ①首联描写了牛渚夜晚,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的景象,营造了渺远空阔的意境,引发下文诗人对古人的怀想幽思②尾联想象明朝片帆高挂,枫叶纷纷飘落的景象,进一步烘托出作者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送杨先辈登第还家欧阳修解榻方欣待俊英,挂帆千里忽南征锦衣白日还家乐,鹤发高堂献寿荣残雪楚天寒料峭,春风淮水浪峥嵘知君归意先飞鸟,莫惜停舟酒屡倾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篇用典,表达出作者对杨君才华的欣赏。

      作者热情接待,而杨君却归家心切B.杨君及第,家中父母亦倍感荣幸二者相互映衬,既写还乡之乐又写献寿之荣C.尾联写作者既理解杨君急切的归意,又劝杨君要不忘朋友情谊,莫惜停船倾酒D.全诗有不舍,有感伤,有欣赏,有羡慕,有理解,有劝留,多种情感真实交互解析 B项中“家中父母亦倍感荣幸”错,应该是杨君荣幸;“映衬”亦错答案 B★(2)(景物形象)全诗以写惜别为主,而颈联却着意写景,用意何在?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 ①天寒浪高,也不能阻挡杨君归路,说明杨君归家心切②风吹淮水,白浪汹涌,喻指杨君科场高中,春风得意,志得意满③情景相生,手法灵活,使作品更具感染力7.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题9分)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 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六月十七日昼寝黄庭坚红尘席帽乌靴里,想见沧洲白鸟双马龁枯萁喧午枕,梦成风雨浪翻江1)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这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结构谨严,承转有序,在字里行间表达了鲜明而强烈的感情B.“僵卧孤村”写诗人无所作为的处境;“不自哀”更进一层,写无人同情自己,更显凄凉C.“席帽乌靴”,在诗中代指不自由的官宦生活,与下句“沧州白鸟”的隐逸生活形成对比。

      D.两首诗都写到了梦,这两个梦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突出反映,又与客观的环境有关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写无人同情自己,更显凄凉”错误,选项对“不自哀”理解有误,它意思是并不哀叹自己,与前四字构成转折,同时引出“尚思”一句答案 B★(2)(事。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