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发展【职业教育毕业论文设计】.doc
10页职业教育论文•建国以来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发展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休制改革的努力 方向在此过程中,国家、地方和学校都需要重新审视各自的地位和任务,调整 自己的角色,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课程管理体制改革一方面要充分体现当今 教育改革勻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乂需要认真总结以往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 和教训梳理1949年以來我国课程管理体制的发展进程,无疑对构建合理而有 效的课程管理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的初步建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施政方针《共同纲领》第五章“文化 教育政策”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 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变化,使改造旧的教育制度, 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思想对教育的影响,创办为人民服务的新型教育制 度,成为建国以后面临的主要任务接管和改造旧学校可以说是当时教育变革最为复杂和棘手的问题旧中国的公立 学校由于国民党政权的崩溃,实际上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旧中国的私立学校中, 接受外国津贴的学校占的比重较大;在农村,还普遍存在私塾。
对于这些情况各 异的学校,中国共产党采取了稳妥的政策,在宣传解放区教育政策的同吋,保留 了大部分教职员工,并迅速恢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另外,老解放区的教育经验 是马列主义和中国教育相结合的最初阶段的产物,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要 进一步提高和发展这样一来,在解放后的头一年里,缺乏全国统一的课程计划' 无论是老区的学校还是新区的学校,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大都沿用了 以前的课程,情况非常复杂和混乱为了在有限的吋间内有步骤、有计划地建立 起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实行中央统筹规划,建立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有其 客观必要性颁布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1949年12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 工作会议会议确定的全国教育工作总方针中,就包括了改革旧教育内容和教学 方法的内容,这标志着新中国拉开了教学计划改革的序幕1950年7,月,为推 行五年一贯制,教育部制订了《小学课程暂行标准(草案)》,主要包括语文、算 术、历史、地理、自然、音乐、图画、体育等8科:1050年8月,中央人民政 府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汁划(草案)》,取消党义、公民和军事训练课程,设置 政治、语文等14门必修课;规定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总教学时数为7200学时。
作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份教学计划,它在许多方面都不够完善,不过对我国学校 课程体系的确立起到了奠基作用1952年3月18日,教育部制订了《中学教学 计划(草案)》,除了对中学教学总时数作了较大幅度的削减外,还对原来的政治 课进行了调整同时期,教育部颁发了《“四二”旧制小学暂行教学计划》,主 要解决一些“四二制”小学向五年一贯制过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月,教育部 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计划》,设置了语文、算术 等8门课程,于当年11月以指示形式通令全国执行1953年9月,教育部颁发《试行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草案)》,以解决实行五年一贯制后出现的师资短 缺、教材准备不足等问题1955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小学(四二制)教学计 划(草案)》,除了增设手工劳动课外,还对许多学科的教学时数做了较大的调整这样,从1953年一 1957年的五年间,国家先后颁布了五个小学教学计划‘三个中学教学计划,用以规范全国中小学的教学这一时期,教学计划(尤其是小学) 颁布非常频繁,但它们对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陆续颁布各科教学大纲1952年7月,教育部首先参照前苏联小学算术教学大 纲改编新的算术教学大纲,并于12月颁布《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和《小 学珠算教学大纲(草案)》,这使全国小学算术教学有了统一的教学依据和教学要 求。
1953年3月,教育部颁发并试行《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中学物 理教学大纲(草案)》、《中学生物教学人纲(草案)》等四门学科的教学大纲,规 定了各学科的基本任务和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1956年,国家颁布了建国后第 一套比较齐全的各科教学大纲,共15种虽然这些教学大纲以前苏联小小学教 学大纲为蓝本,没有很好地结合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但在规范中小学教学的同 时,也使国家更冇力地控制了中小学的教学活动确立中小学教材统一供应的方针早在1949年10月,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 一就在全国新华书店出版工作会议上指出,教科书由于事关国计民生必须由国家 发行,这是新中国关于教科书统一供应的最早声音1950年7月,教育部、出 版总署联合发出《一九五()年秋季中小学教科书用表》,以解决各地中小学教科 书版本不一、供应混乱等问题从此,中小学春秋两季教科书用表,每年三月、 九月分别下达同年9月全国出版会议明确提出了中小学教材统一供应的方针 12月8日,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根据全国出版会议的决定,该社是专门出版 教科书及一般教育用书的出版社,受教育部和出版总署的共同领导《1951年 出版工作计划大纲》明确规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重编中小学课本,并于本 年建立全国中小学课本由国家统一供应的基础齐我国第一套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是对当时使用较好的教材进行修订或重编的结果。
195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开 始着手编写第二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于1956年基本完成并正式发行这 套教材共包括学生用书41种97册,教学参考书23种69册・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中小学课程变动非常频繁,无论是中小学教学计划,还是各 科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嘟根据当时中小学的具体|青况和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涮 整就课程管理体制而言,这一时期非常强渊中央在中小学课程管理中的作用, 基本上适应了当吋基础教育发展的要求二、对中央集权课程管理体制的调整当时,加强中央在中小学课程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由 国家统一颁发的各种课程文件不能适应我国地域差异大、民族众多,以及新中国 成立之初基础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等客观实际当然,这些问题并不是没有引起重 视,教育部在相关课程文件中曾提到教学计划执行中应考虑不同民族、地区和学 校的特殊性只不过相对于巩固中央在各项教育事业中的领导地位而言,其意义 在当时并不怎么重耍到了 1957年,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在望,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为国家调整课程管理体制创造了必要的条件1957年3月18日至28 B 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会议 认为,小学教育的发展必须打破由国家包下来的思想,特别强调农村初中要给青 年必需的知识,毕业后能更好地参加生产随后,有关课程管理权力下放的通知、 文件陆续下发和颁布1957年6月,教育部发出通知,对该学年度中学教学计 划进行了临时性调整其中,提到农村初中的学科设置不必强求一致、某些学科 的教学时数可自行调整等改革意见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 育出业管理权力下放问题的规定》,确立了中央、地方在教材编制上的双重职责' 规定教育部只负责“组织编写通用的基本教材、教科书”,地方“根据因地制宜、 凶校制宜的原则,可以对教育部和中央主管部门颁发的各级各类学校指导性教学 计划、教学大纲和通用的教材、教科书,领导学校进行修订补充,也可以自编教 材和教科书”教育部紧接着发山正式通知,允许各地自编教材,赋予了地方在 课程管理中一定的权限应该说,这对于改变我国过于整齐划一的课程管理模式、提高地方管理课程的积 极性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受“左”倾思想及“教育大革命”的影II向, 各地在盲冃进行缩短中小学学制改革试验,许多地方大搞教材编写的群众运动, 使课程管理呈现出极为混乱的局面,最终导致教材及中小学教学质量的严重下 降。
从1959年开始,中央针对课程管理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调整,冉次强渊国家 在课程管理中的作用5月17日,中共中央转发教育部党组《关于编写普通中 小学和师范学校教材的意见》指出由教育部负责制订中小学的指导性教学大纲、 编写通用教材供各地采用•地方可因地制宜地适当变动,并编写补充教材和乡土 教材同以往相比,这次调整显然吸取了先前的经验和教训,分配了中央和地方 在课程管理中的职责・1963年3月,中共中央批转下达了《全日制中学暂行工 作条例(草案)》和《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规定中小学必须依据教 育部统一制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进行教学同年7月,教育部发布 了《关于实行全日制中小学新教学计划(草案)的通知》这些措施,对于扭转我 国课程管理的混乱局面起到了一定作用由于受到随后再次掀起的缩短学制、精 简课程浪潮的影响,尤其是受始于1964年底的“四清”运动的冲击,1963年的 教学计划并没有在中小学正式使用这一吋期,课程管理体制可以说“变化无常”,是当吋我国社会政治状况在基础 教育课程管理领域的一种反映最终,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在“左倾”思想的 冲击下偏离了健康的发展轨道不过,这也给我们留下了値得吸取的历史经验和 教训,如课程管理应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乡土教材的编写应规范等。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196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党组《关于1966-1967学年度中学 政治、语文、历史教材处理意见的请示报告》,要求中小学教材要突出无产阶级 政治,体现毛泽东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学说和党的教育方针,并按照这些要求 重新编写中小学教材这引发了对通用教材的全国性的大批判,认为以往的通用 教材是所谓“封、资、修”的大杂绘,就连负责编写出版全国中小学教材的人民 教育出版社也被取消,毛泽东的著作成为最符合要求的中小学教材1967年,中共中央先后发出《关于小学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通知(草案)》和《关于小学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意见(供讨论和试行用)》,要求中小学“复} 果闹革命3月7FI,《人民H报》发表社论《中小学复课闹革命》各地复 课以后,一般由学校或教师自定方案、自定课程、自选教学内容、自编教材随 后,各地从修订历史、语文、政治等课程和教材开始,迅速掀起了自编教材的浪 潮总的来看,这些自编教材实质上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宣传工具或政 治斗争的手段所渭“生产斗争”的课程内容,如“三机一泵”、“三大作物一 头猪”等“工业基础知识”课和“农业基础知识”课•只不过是对生产有关知识 的肤浅介绍。
这样一来,学校正常的课程体系及教学秩序被打乱,遭到了前所未 有的严重破坏这一时期,基础教育课程管理已完全丧失了其应有的相对独立性,完全沦为政治 游戏的工具无论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还是教科书•都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1966年一 1975年间,教育部及其所属单位的业务工作、各地教育行政机关的工 作都先后停顿,基础教育课程管理决策往往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对地方参与编 写教材、中小学校和教师参与课程编制等放任自流这种课程管理体制,实质上 是畸彤的集权管理四、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逐步确立“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了改变中小学课程与教学的混乱局面,当务之急是采 取措施整顿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及教学秩序,加强国家对中小学课程的统一管理显 得非常必要1978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大纲》(试行草 案),对中小学课程设置及主要目标提出了新要求主张课程内容必须以基础知 识为主,应该把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重 点此后,从1981年至1884年,教育部又分别颁发了《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修 订草案》、《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和《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草案》, 进一步规范了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
198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了十二 年制中小学教材通过以上努力,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