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转型前夜的中华文明3.ppt

23页
  • 卖家[上传人]:mg****85
  • 文档编号:50743222
  • 上传时间:2018-08-10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725KB
  • / 2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度发展的农耕文明——明清(1)农耕技术: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 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民众衣食 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农业著作: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 的水平一、基础知识——明清的经济1、农业一、基础知识——明清的经济2.手工业(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超过官营手 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明中叶后,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资本 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出现 (3)明清时期的棉纺织业和制瓷业 ①到明代后期,棉布已经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 衣料 ②创造出更丰富多样的制瓷工艺,瓷器与丝绸一起成为对外出 口的大宗产品一、基础知识——明清的经济2.商业(1)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 资本日趋活跃 (2)农产品商业化: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染 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3)工商业市镇: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 镇大量涌现 (4)商帮: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势力雄厚,形成了大商帮 (5)政策:统治者严格限制商人活动,重征商税,并严厉控制民间 对外贸易,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二、明清时期的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和赋役制度的改革材料一 他(朱元璋)在继承宋元相关制 度的基础上,创造鱼鳞图册和黄册制度 ……黄册以户为主,详载各户的人丁与产 业结合状况,凡属同一业户的坐落不同的 土地皆登载在黄册中,官以此定户等,以 户等征派徭役鱼鳞册以土地为主,详载 土地的形状、性质、等级及种类,凡属该 地区内的所有土地状况皆可按图索骥二 者互补,相得益彰按图(鱼鳞图册) 以稽荒熟,为某人现业,则田土不可隐; 按册(黄册)以稽某家某户占田若干,坐 落某处,则税不可逋 1.明太祖创造鱼鳞图册和黄册制度,有什么作用? 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户籍和赋役管理制度,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巩固统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增加政府收入材料二 自洪武迄弘治百四十年,天下额田已减强半,而湖广 、河南、广东失额尤多非拨给与王府,则欺隐于猾民 ——《明史》卷七七《食货一》 材料三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 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 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 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 官,故谓之一条鞭。

      ——《明史·食货志》二、明清时期的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和赋役制度的改革2.依据材料二、三,分析一条鞭法实行的原因是什么?土地兼并严重,赋役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商品经济的发展 3.依据材料三,归纳一条鞭法的特点和影响特点:赋役合并、赋役征银、计亩征银影响:简化了征收项 目和手续,抑制了豪强漏税和官吏贪污;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进 一步发展;相对减轻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材料四 明清国力强盛,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的扩大和人口的 增长明初耕地面积为8.5亿亩,清高达10亿亩左右明代初年 在籍人口为6600余万,明末达1亿以上,清道光二十年(1840) 年增至4.1亿在1720——182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 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增长率,远远高于整个欧洲地区4.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一个表现是人口增长结合以 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有利于社会安定;外来高产农 作物品种的引进和耕地面积的增加,促进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 ;赋役制度的改革,国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二、明清时期的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和赋役制度的改革材料一 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没有成片的耕地,粮 食产量普遍较低,粮食供应的矛盾长期存在,人们寻求“以商代 耕”的出路。

      徽州虽“粮不足”,可物产丰富万山丛中盛产竹 木、茶叶、陶土手工业更具特色,纸、笔、墨、砚、漆器闻名 全国不少人最初就是以贩运土特产品起步发家的大山挡住 了徽州人的道路,但这里的水路可称便捷:“上接闽广,下接苏杭 便捷的水路,大大刺激了徽州人经商的积极性——《徽商网·徽商历史 》二、明清时期的经济——商帮1.依据材料一,说明徽商诞生的原因原因:耕地少,粮食产量低;自然资源丰富;传统手工业比较发达 ;水路交通便利 材料二 徽商以左儒右贾的特色而区别于其他商帮,对联“读 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是其 写照徽商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 徽商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在外经营,三年一归,新婚离别, 习以故常徽商贾而好儒,与封建官僚混为一体,或相互接托 徽商以其独特的生存理念在众多商帮中异军突起——电视片《徽州》解说词二、明清时期的经济——商帮2.从徽商的兴旺中可以得到哪些经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终清 朝之世,徽商会遇到哪些发展障碍?经验:重视文化学习;坚守诚信的商业道德;吃苦耐劳;注意与 封建政府的关系 障碍:各种税务摊派;官吏的敲诈勒索;政府的抑商政策;西方 列强的经济扩张等。

      材料三 明中叶后,中国的社会结构与社会价值体系发生了深 刻的变化传统的“士农工商“中的“商“,已不再排在末位士 商常相混“,亦商亦儒,甚至弃儒从商,在一些商帮崛起的地方 ,似乎成了普遍的趋势即便是“儒风独茂“的徽州,民俗“以商 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二、明清时期的经济——商帮3.依据材料二、三分析“士商常相混”的现象给商业发展带来了 什么影响?强化了儒学对经商理念和商业伦理的渗透,如以诚待人,以 信接物,以义为利等材料四 明清的商帮数量很多,著名的有徽商、晋商、山东商 、江右商、洞庭商、宁绍商、龙游商、关陕商、闽商、粤商等 其中,徽商和晋商尤以人数最多、资本最雄厚而闻名全国 晋商是靠贩卖食盐起家的,徽商的经营也是“首鱼盐”……除 了贩盐,晋商和徽商还经营粮食、丝绸、棉布、茶叶、铁器、 棉花、木材等,活动范围遍及全国各地,甚至远至海外此外 ,有些晋商和徽商,还介入生产领域,支配某些手工业者的经 营活动,并且涉足金融业,经营典当、放高利贷,晋商更在清 代经营票号,开展汇兑、存款、放款业务二、明清时期的经济——商帮4.依据材料四分析明清时期商帮的作用推动了区域间的商品流通和全国市场的形成;有利于资本主 义萌芽的产生;推动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1、(2009年天津文综,2)对下图所示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A.政府奖励垦荒耕地数量增加的状况 B.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记录 C.农村土地专业化经营的情况 D.国家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D2、(2009年山东文综,10)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 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 说明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B3、(2009年广东,3)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 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B4、(2009年海南,7)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 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是因为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C.资本主义的萌芽D.商业经济的发展D5、(2011年浙江文综,15)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 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 往还而通贸易,或货存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 时不可缺之所”。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地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B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本身的徭役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拏(举家没为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二、明清时期的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1.商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评价战国时 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原因:农业是封建经济的核心和封建统治的基础;战国时期是 封建制度确立时期,商业发展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了农业 的发展;富商大贾操纵市场物价,不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 建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影响社会进步 1.重农抑商政策评价:保障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有利于巩固封建土地所有制 ,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保证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 统治限制富商大贾,有利于稳定封建经济,维护国家统一 材料二 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 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弄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 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纳课于 官,彼此一耳。

      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 ,追其俸以偿商人太祖)赦中书省曰:“朕初以边戍馈饷势民,命商人纳粟 ,以浙淮盐偻之,盖欲足军食而省民力也令既数年所输甚薄 ,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商人无所利而然欤?尔中书省其议 减盐价,俾输粟于西河、梅川,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运 之劳——《明太祖高皇帝实录》二、明清时期的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认识明初的重农抑 商政策认识:重农抑商是基本政策,重视农业,防止弃本逐末;在一 定程度上保护商人,是为特殊需要利用商人,保证农业发展和 社会稳定;妨碍商业的正常发展1.重农抑商政策态度:扶持商人、保护商人、利用商人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国内外学者曾展 开长期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封建社会中有许多有利于资本主义发 展的因素,但传统的儒家思想起了阻碍作用一种观点认为,明清封建专制政权推行的一整套方针政 策,使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很难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又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封建社会是成熟的封建社会, 经济结构比较坚固,自给性比较完整,上层建筑比较强大,并 具有较强的自我调整机制,不容易被冲破和瓦解。

      你认为上述各种观点中,哪种看法比较有道理?为什么?二、明清时期的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2.资本主义萌芽1. (2011年江苏,1)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 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 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C2、(2010年浙江文综,18)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 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 :“(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 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 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C3、(2009年江苏,21)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 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 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 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 重要的角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 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 材料二 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启中举,尽免 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徐光启文集》卷十一(1)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