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SCI 在科技评价中作用的认识与思考.doc
6页对SCI在科技评价中作用的认识与思考作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梁花侠 许爱兰 胡安劳摘要: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 科学引文索引) 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对研究机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学科领域和论文作者的实力和贡献进行评价和奖励的重要指标作者介绍了 SCI 的基本情况,评价了它在我国科技事业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及其负面影响, 并指出了我国科技人员要提高学术论文被 SCI 的收录率应采取的几项措施,旨在为有关部门及论文著者更好地利用 SCI 提供参考1. SCI简介SCI (Science Citation Index, 科学引文索引) 是基础科学方面的世界著名检索期刊 (), 创刊于 1961 年,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简称ISI ) 主办 , 是一种涉及多学科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SCI 报道的重点范围在于自然科学领域,主要有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工程技术、农业等,尤其侧重于基础科学方面,其文献来源涵盖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期刊 5000 多种,收录的主要是期刊论文。
ISI 通过它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挑选刊源,而且每年略有增减,从而做到其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所谓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是指报道这些成果的文献大量地被其它文献引用即通过先期的文献被当前文献的引用,来说明文献之间的相关性及先前文献对当前文献的影响力这使得 SCI 不仅作为一部文献检索工具使用,而且成为对科研实力进行评价的一种依据某科研机构被 SCI 收录的论文总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该学术团体的研究水平、尤其是基础研究的水平;个人的论文被 SCI 收录的数量及被引用次数,反映出个人的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引用参考文献是科学研究具有的继承性和连续性的表现,文献之间的引用关系如实反映着科研活动中学术交流活动,显示了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文献之间的相互引用与被引用关系,使文献彼此联系构成一个与某主题相关的文献网络,科学研究活动中,只要科技人员手头有一篇与其项目有关的文献,就可借助这个文献网络获得更多的相关文献,这就是SCI的理论基础ISI 每年还出版JCR (期刊引用报告,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 对包括 SCI 收录的 3500 种期刊在内的 4700 种期刊之间的引用和被引用数据进行统计、运算,并针对每种期刊定义了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等指数加以报道。
一种期刊的影响因子,指该刊前二年发表的文献在当年的平均被引用次数一种刊物的影响因子越高,其刊载的文献被引用率越高,说明这些文献报道的研究成果影响力大,反映该刊物的学术水平高论文作者可根据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名决定投稿方向2. SCI出版物主要有以下几种:(1)印刷版1961 年创刊至今,为双月刊,每期为 5 个分册,其中 3 个分册为“引文索引”,其余 2 个分册为“来源索引”和“轮排主题索引” SCI印刷版是题录型文献检索工具,即收录文献没有文摘著录项,只报道原文献题目、著者和出处据最新统计资料表明,SCI印刷版收录期刊近 3600 种[1]2) 光盘版它不仅包括印刷版的全部内容,而且在来源索引的每篇文献中增加了文摘项,使其成为文摘型检索工具而更受科技人员欢迎光盘版的SCI每月更新,每年可累计为一张光盘印刷版和光盘版的SCI,其文献主要来源于美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经过筛选而出版的《现期期刊目次》中的大约 3500 种期刊3)网络版主要通过ISIWebofScience来提供网络使用,也可通过美国著名的DIALOG系统中的SCISearch检索网络版的SCI提供的是文摘型数据库,每周更新应该说明的是,SCI网络版收录来源期刊的数量为 5800 多种[2],要远大于SCI印刷版和光盘版。
无论是依据SCI的哪个版本,都可以找到摘引作者工作的最新论文或在某处发表的相关论文3. SCI作为国内学术评价标准的局限性我国自 1987 年起引入SCI等三大国外著名的检索工具,并统计中国科技论文被其收录的情况,从此,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始对SCI有了认识和了解为了摆脱长期封闭给中国科学界带来的影响,使中国科学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一些单位鼓励科学家在国际性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让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科技界发出自己的声音文献工作者借鉴SCI的经验,对中国科技期刊进行文献计量研究,为使中国期刊走向世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使科技论文的著录格式标准化、规范化,吸收国外优秀论文,向国外专家约稿等,可以说,SCI作为世界著名的文献检索工具对中国科技事业起了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在把SCI作为评价工具时,有不符合客观实际、滥用SCI标准,搞一刀切的现象,这对科学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一些高校、研究机构、科研管理部门在实际操作中,把SCI作为科学成果评价的重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将是否在SCI源刊上发表文章及数量的多少与职称评定、学术奖励、申请博导资格等挂钩[3],甚至在大学排名上也以SCI收录的论文数量为依据。
如 :《世界高校暨中国高校论文排名榜(1989-1998)》一书,就是以SCI收录论文数来进行学术排名的北京大学的孙亦梁、徐克敏两位教授[4]对此书提出了质疑 ,两位教授利用在 Nature 和 Science 上发表的论文数进行学术排名,结果和以SCI收录论文数进行学术排名的顺序大相径庭大学排名是一个很复杂的工作,单凭SCI论文数是有误差的科学研究是一个充满艰辛的探索过程,创造性成果的取得绝非一朝一日之功,而是需要极大的毅力和耐心,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和长期的积累在科学研究中出现挫折和失败也是很正常的现象,研究结果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与同行科学家的接受和认可,客观上就要求科学研究不能是短期行为,而是要求科学工作者必须持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平和的心态,而一味地强调在有限时间内在SCI涵盖的源刊上发表数量可观的论文数,只会鼓励华而不实的短期行为、助长学风上的浮躁和急功近利思想,甚至诱导弄虚作假行为,致使一些人只注重自己一年内有几篇文章被收录和引用,以此作为晋升职称、申报课题、领取奖金的凭证,这其实是对发表论文的一种曲解,也是过分强调SCI评价标准在科技界造成的负面后果SCI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献计量工具,但不一定适合作为我国科学评价的工具[5]。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出版的科技期刊达 10 多万种以上,入选SCI的期刊不及总量的6%[1],理论依据是布拉德福文献离散定律和加菲尔德引文分析定律根据 1999 年的情况,SCI光盘版当年选用中国科技期刊 13 种,网络版收录中国期刊 34 种,SCI合计收录中国期刊 47 种从入选期刊的数量看明显偏少,我国出版的多数专业期刊都未被选收;从学科上来看,化学、物理学收录最多 ,生物、医学、材料科学居其次,说明美国ISI对中国的这些学科比较重视所以,很难设想用这样一个评价标准可以涵盖所有中国学者的工作另外,从SCI收录科技论文的标准看,一般以英文书写或至少用英文书写文摘的文献收录较多从 1997 年SCI收录我国科技工作者的论文情况看,收录总数为 10033 篇,以英文撰写的论文有 10011 篇,占论文总数的 99 78%,以中文撰写的仅有 10 篇,占 0 09%,以其它语种撰写的论文为 12 篇,占 0 12%[6]那么,如果仅用SCI一个标准,就难以评价以中文发表在国内期刊上并且没有被SCI收录的高质量论文例如,1991~1995 年间,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王忠诚院士,在脑外科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科学成就,他工作的单位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三大基地之一。
王忠诚院士在这段时间里发表了 14 篇论文,其中 13 篇发表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上, 一篇在《天津医药》上,但 SCI 上只有他的一篇论文, 还是发表在 SCI 所收录的我国英文期刊《Chinese Medical Journal 》上SCI标准中, 两个重要的评价指标是期刊影响因子和论文的被引频次我们知道,论文在引证中存在有大量的“自引” 、 “错引” 、 “漏引” 、 “转引”及一般意义上的“罗列式引用”等现象,它直接影响期刊影响因子和论文被引频次 由于文献计量学理论的局限性、国际数据采集的不完整性、以及统计方法的不全面性,这些都会使SCI数据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所以,仅以SCI作为科学评价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实SCI评价标准,已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讨论许多专家就SCI是否是评价尺度的问题都有不同的见解,同时多数科学家认为SCI适合宏观评价,如某一科研单位、某一地区的综合科研能力的评价,科研领域的战略性研究的制定等在国外SCI等文献计量法,主要用于国家和机构的整体研究能力的评估及相关学科发展趋势预测[7]SCI只是评价的参考指标之一,科学评价应采用同行评议同行评议的实质是依靠同行专家对申请者所从事的科研活动以及研究者的素质和潜能进行学术评价,把真正有研究能力的科学家和同行进行的评议作为评价的指标,他们的根据是各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即使同一领域,不同的研究方向也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研究工作只有同行最清楚,才能进行评价,而不应该由外行来评价。
同行评议则适合于微观评价,也就是对每位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实力的评价对于基础性研究来说,由于研究人员的科学贡献和学术影响主要是通过论文的交流来实现的,因此,完善的同行评议过程可以体现出文献计量分析中积极的方面总之,对于我国的科技评价,我们认为最终应建立起同行评议和科学引文计量相结合的制度,尤其是以同行专家评议为主,科学引文计量为辅助参考的制度在科学引文计量评判中,参照SCI标准的同时,应结合我国已建立起来的《中国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CD), 该数据库在选刊原则上和基本结构等诸多方面都与SCI接轨,是分析国内科技活动整体状况的引文分析工具,这是SCI现有问题的最好解决办法[6]那么,我国的科研评价中如何完善同行评议机制,如何体现科学研究的国家目标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科研管理部门急需解决的课题4、如何提高SCI检索系统论文被收录率(1)熟悉SCI检索系统的信息源SCI收录的论文以期刊文献为主,而且有其较稳定的源期刊群目前各大学图书馆WEB上都有SCI收录源期刊的相关目录如对国外期刊及投稿方式较为生疏,向SCI收录的中文期刊投稿则相对容易些这些年来,SCI收录的中文期刊品种数在逐年增加。
据统计,国内自 2000 年统计被SCI收录的期刊已采用SCI网络版,使SCI收录中文期刊的数量由 10 余种增加到 56 种由于SCI检索系统的来源文献 90%以上是英文文献,因此,向国际学术会议提交的英文论文、或在国内出版的英文版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等被SCI收录的几率较高投稿时,要尽量向影响因子高的刊物投稿,这样,被SCI收录的几率就会大些2)重视英文摘要的写作尽管SCI检索系统收录的文献不一定是英文文献,但规范且内容明确的英文题名、关键词、参考文献,特别是英文摘要是至关重要的由于SCI检索系统的有关技术专家对论文的筛选首先是仔细阅读其英文文摘,因此,内容结构不完整、写法不规范的文摘无疑形同虚设,甚至影响论文的收录率3)重视论文的规范性一篇完整的科技论文,应该包括必要的著录项目 ,并且力求规范统一如著者及机构、地址等英文名应该准确,尤其是缩写要标准规范否则在进行论文统计时被遗漏的可能性很大参考文献是一篇论文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反映著者对研究课题背景的掌握程度、立题的新颖程度和研究方法的先进性参考文献特别是对于SCI的收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参考文献要精选,文献源自重要期刊或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