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齐美尔的社会学研究视角及学科启示意义岳天明(西北师范大学.doc
10页试论齐美尔的社会学研究视角及学科启示意义岳天明(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暨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兰州730070)[内容摘要]对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之间思辨性的调和是齐美尔社会学理论 的起点他认为不能从研究对象及内容的角度去明确界定社会学,应该在千变万 化的社会生活中抽象出一般性的形式从而达到社会学对社会生活的成功解释透 过齐美尔的社会学研究视角,会有许多启示性意义凸显于对社会学的学科认识 中,这样的认识有助于社会学以更丰富的思想源泉和更旺盛的思考活力屹立于学 科之林[关 键 词]齐美尔;形式社会学;研究视角;学科定位;学科建设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 Simmel,1858—1918), 乂译西美尔,是徳国著名 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在西方社会学思想史中是一个气象万千式的人物在科塞 看来,齐美尔的社会学方法和研究纲领和涂尔干是同等重要的虽然他永远和涂 尔干、韦伯一样有力地激发着社会学的想像力,①但坦率地说,国内社会学界对 于齐美尔的相关研究远远不及对于后两位学者的研究热情和力度事实上,他的 思想遗产在许多重要的社会学领域仍然保持着强大的影响,②比如,他的形式社 会学就是极具穿透力的解释向度,透过这种研究的视角,能够为社会学及其研究 提供诸多的启发性意义。
本文试从齐美尔的社会观开始,围绕这一问题展开分析, 以求教于方家一、齐美尔对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的批评科塞认为,齐美尔能够自觉抛弃孔德和斯宾塞的有机理论以及德国社会学家 所珍视的历史地描述各种独特事件的方法③在笔者看来,他之所以对社会的研 究具有这一最突出的贡献,最为关键性的原因就在于他试图在社会唯名论和社会 唯实论之间寻找一种思辨性的调和事实上,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就始于他对社 会本质的探讨④不管从理论上还是现实性来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一直被认为是社会学 的基本问题但对于二者之间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这一问题,其实在社会学形成 之前,哲学家们一直没有停止过争论,这集中表现在欧洲哲学中出现的唯名论 (nominalism)和唯实论(realism)之争,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不过是唯名 论与唯实论的哲学观在社会观上的反映和体现唯名论者认为只有个别(特殊、[作者简介]岳夭明,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暨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学和民 族学研究1 [美]刘易斯・A.科塞著,石人译:《社会思想名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0页1 [美]乔治•瑞泽尔主编,刘仲翔等译:《布莱克维尔社会理论家指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5 页。
1 [美]刘易斯・A.科塞著,石人译:《社会思想名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6页1 刘少杰主编:《国外社会学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页殊相)的东西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概念、共相)只不过是人们用來表示一 般东西的名称,因此,个别才是科学研究的对象,而一般则是逻辑研究的对象 与之相关,社会唯名论者认为,实际存在着的只有个人,社会则是各个个人行动 的产物或结果,对社会的认识是以对个人的认识为基础的,而认识社会最终也是 为了认识个人,社会是思维中的抽象,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真实的个人的 行动的总和才是社会,因此要从认识个人的心理动机、行为意义入手去研究和分 析社会总体说来,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学中的机械论、原子论、个人主义、微观 理论大体上是一致的,社会唯名论的代表人物是马克斯•韦伯和加布里埃尔•塔 尔德;在唯实论者看来,除了个别的东西以外,还存在着一般的东西,较为严格 的唯实论者认为,一般先于个别,个别是由一般分化而来的,较为温和的唯实论 者认为,一般存在于思维之中,它是对事物的共性(相似性、共同性)的抽象, 社会唯实论是唯实论观点在社会理论中的贯彻和表现,认为社会是由各种规则和 制度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认为社会是真实 存在的客观实体,是大于其组成部分的整体,个体只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决 定着个人。
社会唯实论与社会学中的有机论、整体论、集体主义、宏观理论大体 上是一致的,社会唯实论的代表人物应首推涂尔干齐美尔指出,唯名论者把整个的存在都仅仅归于各种个人及其状况和经历, “社会”是一种抽象,就成为不是在个人身上发生的过程之外的真正的对象,如 此则没有剩下什么现实的研究客体了,①这实际上是不想给社会学以什么界定, 缩小或削弱了社会的意义,必然会导致对社会学本身的否定,取消社会学存在的 可能性他认为该社会观的根源在于对“真实存在”含义的理解上他认为,“真 实存在”有两层含义:一是构成要素的真实性,二是综合体的真实性从分解的 角度看,事物可视为要素,从综合的角度看事物可视为是整体如果只从分解的 角度出发,就只能承认终极要素的真实性,其错课、缺陷在于放弃了从综合的角 度出发分析社会,唯名论即如此为此,他认为,不应该认为只有最终一级的要 素单位才是真实的,而这些要素所构成的形式是不真实的实际上,个人和社会 都是真实的存在,正如图画和构成它的色彩、线条同时存在一样他区分了 “综 合体”和“集合体”,认为集合体是无关要素的简单堆积,而综合体是将各种要 素统一了起来,成为整体的特定形式,所以,当各种要素统一起来以后就具备了 一定的形式,形式就成了各要素之间的结合关系,对象只有具有统一的形式后才 能真实存在,认为“综合体二具备形式”。
社会就是一个综合体,社会由于具有将 个人连接起來的形式或“在各种要素本身里先验存在的条件”而“现实地结合为'社会’综合体”②由此看來,他有社会唯实论的倾向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 形式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延伸到广泛的社会结构之间时,“它们才实现着我们所认 识的社会③但齐美尔对于唯实论也进行了批评,他指出这种社会观过分夸大或增强了社 会的意义传统的唯实论认为,人的所作所为,都在社会之内进行,是由社会决 定的,将社会看成了包容个人的既存的实体,这是一种想把一切都给予社会学的 界定,这样理解社会则会“把所有历史的、心理学的、规范的科学,统统都扔进%1 [徳]齐美尔著,林荣远译:《社会是如何可能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1 [徳]齐美尔著,林荣远译:《社会是如何可能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61页 ㉛[德]齐美尔著,林荣远译:《社会是如何可能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页 一口大锅里,并给它贴上标签:社会学”,①这也无助于社会学的存在他认为, 传统的社会唯实论有片面性,简单的认为社会是不倚赖于个人的独立的总实体, 过分夸大了社会的独立性和既存性而没有看到社会对个人的依赖性和社会的生 成性。
事实上,“社会并不是这么一种绝对的存在物,非得它先存在,以便让其 成员的个体关系能够在其框架中发展或者由它来表征(represented):社会只是 对所有这些明确的活动关系总体的综合或一个总的名称而已②任何社会没有也 不可能僵化于某种客观化的制度之中,个人对社会也有影响,个人赋予社会以形 式也对社会发生影响,“个人之间的互动是所有社会构形的起点”③社会是无限 持续和充满创造性的运动系列,不是定型了不变的既定的僵化系列,个人的行动 也制约着社会,正是个人间的相互作用,人们之间才形成了关系,而这种关系也 要不断的、持续性的加以陈述和改造所以,一般的唯实论重点在于社会层面, 考察个人如何受制于社会制度,而齐美尔关注于人们之间的互动、互动的形式以 及这种互动如何导致社会的生成和变化社会是由个人间的互动创造的处于永恒 生成、变化过程中的,具有特定形式的综合体二、齐美尔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在齐美尔看来,社会学学科的出现,反映出了 19世纪的社会现实一一上等 阶层和下等阶层之间的分野当社会上层等级感到社会下层不再是以个人而是作 为统一的群众岀现时,他们二者只能共同组成一个社会,感到了社会的存在,“人 们突然感觉到,任何个体的现象从根木上讲都是由它的周围的各阶层的人的无可 估量的影响决定的”,④这一方面为社会学思维方式的产主提供了现实可能,但另 一方面也有可能会将一切其他学科不能妥善安排的问题都抛给社会学,从而把社 会学想像为整个有关人的科学。
齐美尔指出,人们之所以把社会学想像为整个有关人的事情的科学,原因在 于人们认识到个体的生活总是处在和其他人的相互影响之中这种看法就会在一 切人文科学里导致一种新的观察方式的产生一一人们再也不可能独立地解释历 史事实、文化内容、经济方式和规范美德等,换言之,以单纯的个人才智和兴趣 去形而上地说明社会事件将不会被允许比如,对于语言的出现,就不必在天才 的个人发明或万能的上帝赐予之间做岀选择于是,人们认为,对于历史现象的 理解,只能超越单一个体的作用,要实现个体贡献的累积和升华,要落实于个体 发展之外的社会及其能量为保证社会学的科学性,就需要对它的科学性作出没有争议的规定⑤就必 须把人理解为社会的动物以及社会是一切历史事件的载体这一认识而言,社会学 并不包含一个在现有的各种学科未曾触及的客体或研究对象,也即社会学不应该 通过选择特殊的、为其他科学所未曾研究过的对彖来建立,它仅仅是包含着为所 有的现存科学找到一条新途径的可能性,它的任务在于“挑选并掌握未经任何一 门社会科学的方法分析过的规律性”⑥齐美尔指出:“社会学是一种新的方法, 是一种研究的辅助手段,借以采用一条新的途径去掌握所有那些领域的各种现%1 [德]齐美尔著,林荣远译:《社会是如何可能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1 [徳]齐美尔著,陈戎女、耿开君、文聘元译:《货币哲学》,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08页1 [徳]齐美尔著,陈戎女、耿开君、文聘元译:《货币哲学》,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07页1 [德]齐美尔著,林荣远译:《社会是如何可能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1 [美]乔纳森•特纳等著,侯钧生等译:《社会学理论的兴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1页1 [苏]科恩主编,梁逸译:《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社会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191 页①如此看來,社会学只是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视角齐美尔明确指出,不能因为人的思维和行为是在社会里进行并由社会所决定 就认为社会学应该是包罗万象的科学②如果认为社会指的是发生于社会中的一 切事物的总和的话,实际上是要社会学承担全部社会科学才能完成的任务看来, 为使社会学成为一门专门的科学,明确一个适合于社会学视角的有关“社会”的 概念实有必要对于“社会何以是可能的? ”的追问会让我们想到康德,因为他曾在哲学上 提出和回答过“自然如何是可能的? ”据康德的意见,外部世界只造成感觉的 素材”,③自然无非是关于自然的观念,这样,“自然如何是可能的? ”即是“有 关自然的认识何以是可能的? ”,这只能在观察者主体面前才得以呈现和实现, 而社会的统一体不需要有观察者,因为社会可以通过个人的心灵实现其结合,④就 像一片小麦那样生长起來,远望成畦。
从前文齐美尔对社会唯实论和唯名论的批 评中我们知道,在他看来,既不能把社会理解为独立于个体的单纯的客观过程, 也不能将之归结为个人行为从介入互动的经验主体出发,齐美尔认为,当人们 之间以足够的频率和强度发生互动并相互产生影响,同时将他们自己组成团体或 其它社会单元时,“社会”就存在了可见,他是在非常宽泛的意义上使用“社 会”这个术语的,以此方式定义社会的重要性在于认识到社会及社会组织的形态 是由基本的互动过程构成的这样,社会互动就成了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互 动也因此而成为齐美尔对社会进行分析的一块关键基石⑤可以认为,至此,我们并没有发现齐美尔理论的超人之处,因为细细想来, 诸如政治学、历史学等其他社会科学也是以社会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