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一章-第五节.课件电子教案.ppt
23页第一章 先秦两汉文学理论批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第一节 概述:儒、道文化背景下的文论创生 第二节 “诗言志” 第三节 道 法 自 然 第四节 风教与原道 第五节知人论世与诗无达诂 第五节 知人论世与诗无达诂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五节知人论世与诗无达诂 一、“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 二、“赋诗言志”与“诗无达诂” 三、“无知音”与“有知音”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一、“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孟子万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孟子提倡“以意逆志”说重在追求理解作品的正确性,包括正确索解作品的本旨和诗人写作的意图,反对离开篇旨,刻板拘泥于字句去揣摩、解说诗意 “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贤之心志”戴震古经解钩沈序戴震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以意逆志”说在流传过程中引起了对解释者、接受者因素的重视,从而使这一主张脱离孟子本意而成为我国古代解释理论和接受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构成。
“意,学者之心意也孟子言说诗者当本之,不可以文害其辞,文不显乃反显也;不可以辞害其志人情不远,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是为得其实矣赵岐孟子注疏万章章句上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知人论世”的意思是,后人神交古代先哲,阅读有关诗书,应当结合他们的时代社会和个人生平,这样才能读懂作品,了解他们的精神,惟其如此才能与古人成为旷世相契的朋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知人论世”在后世又转化成为一个创作命题,要求作者描写现实,表现真实性情,以便读者通过其作品可以知其人而识其世 “从来读古人书者,贵乎知人论世,而古人之书必有不可腐坏澌灭者,使人据以为知人论世之实如读李太白诗如见其芥视六合,读杜子美诗如见其忧时爱国,读韩退之诗如见其怜才若渴,与世龃龉,读苏子赡诗如见其不合时宜,风流尔雅,即下至贾岛、马戴、魏野、真山民之流,无不有性情面目存乎其间苟其人无君形者存,而断断焉求工于章句,彼其所求者,非必不工也,然欲使后世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吾恐性情面目隐而不见也久矣沈德潜东隅兄诗序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知人论世”既然是强调阅读和批评的客观性,所以当后人用孟子“以意逆志”为主观文学批评张目时,有人想到了用“知人论世”之说对它加以遏制。
“以意逆志,须的知某诗出于何世,与所作者何等人,方可施吾逆之之法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卷五下阎若璩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二、“赋诗言志”与“诗无达诂” “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古人赋诗分“造篇”和“诵古”,前者指作诗以抒志,后者指吟咏他人诗章言自己之志赋诗言志”是指第二种情况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赋诗言志风气附着于春秋时期君主及列国大夫聘享活动而存在,至战国以后衰歇,渐渐为诗的释义之学所替代,至汉武帝“独尊儒术”,诗与其它儒家经典并受举世极高尊崇而达到新顶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诗无达诂”说既是对“赋诗言志”说的承继,也是对它的超越 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一以奉(尊奉)人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董仲舒“诗无达诂”实际上是要求用审“处”的态度读诗经,对作品得出正确解释董仲舒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后人接受 “诗无达诂”说并在两方面促使它变化:其一,提法本身变为“诗无达诂”,将原先专指阅读理解诗经变而指所有诗歌,也可以泛指文学或非文学的其它读本,超出其原来的经学意义,真正成了一种文学理论;其二,不再用客观性阅读做掩护,而是直接明了地肯定读者阅读作品所得、欣赏理解和评价意见难以取得一致,在很大程度上承认阐释自由。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三、“无知音”与“有知音” “知音”一词作为譬喻,经常被用来描述读者与作者、作品之间这种理想化的关系,从而成为阅读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一部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吕氏春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季札观乐 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 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见舞大武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左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志感丝簧,气变金石,是以师旷觇风于盛衰,季札鉴微于兴废,精之至也刘勰文心雕龙乐府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 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庄子徐无鬼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邯郸师有出新曲者,讬之李奇(赵国精通音乐者),诸人皆争学之,后知其非也,而皆弃其曲,此未始知音者也。
淮南鸿烈修务训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知音说”对文学批评的影响在于增强阅读、分析、鉴赏、评价的客观性,减少主观性和随意性,使文学批评建立确然的追求,就是与作者意图、作品本旨保持一致为了做到这一点,知音者不止应当是有关学说、技能的专家,而且还应当具有实事求是精神,能够说真话,不媚附权贵,不随波逐流,除了揭示事物的真相实际,没有其它私念和目的谢谢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