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谈包头规划_孙伟红.pdf
4页152012年第9期· □孙伟红 史谈包头规划 移民河边,开发土默川平原,在现在的包头市东河区 西脑包、东河村、东门大街一带陆续出现了固定的居民 点这就是近代包头市的起源 1738年,这几个坐落于大青山南麓台地上、紧靠黄 河的自然村落正式取名为包头村由于这一带气候比山 北温和多雨,土壤肥沃,交通方便,很快成为内蒙西部 地区的一个重要商业中心到1873年修筑包头城墙时, 人口已超过两万人 1923年京绥铁路通车到包头以后,包头成为皮 毛、药品、日用杂品的集散地,商业发展更趋繁荣从 1924年至1929年间,包头市的城市人口猛增至十万人 左右,工商户达一千余家,商业进出口货物总价值达两 千余万元 1929年以后,由于封建军阀的混战,日本帝国主义 的入侵,政局动荡不安,商路断绝,经济萧条,兵匪横 行,包头人口连年下降,城市建设处于停滞萎缩阶段 解放前的包头,虽然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 的交通枢纽作用获得发展,但城市建设带有很大的盲目 性,各项建设没有总体的规划和布局到1949年全国 建设和拥有一个发展优势良好的城市规划是国家管 理和建设城市的必要手段和依据,是保证城市土地合理 开发和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 目标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包头市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先 编制规划,并按规划进行实施建设的城市之一 我国自古就有按照规划进行城市建设的传统西汉 王朝著名政治家晁错就曾提出过,建设城邑要有一定的 规模,“调立城邑,毋下千家”,城址要选在“要害之 处、通川之道”,“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观 其草木之饶”,在城市布局上要求“营邑立城,制里割 宅,通田作之道,正阡陌之界,先为筑室,家有一堂二 内,门户之闭,置器物焉民至有所居,作有所用”, 使“民乐其处而有长居之心”以上引文出自《汉书 ·晁错传》) 现今,地处包头沼潭火车站南侧的麻池古城,相 传即是西汉时期的“临沃城”,其建设就贯彻了晁错的 上述规划思想这座古城依傍黄河和昆都仑河,土壤肥 沃,地处通衢要地,内外两城呈规整的双菱型,用地面 积达70公顷,规模相当可观唐朝时期,还曾在包头 地区修建有“中受降城”,其位置在现在的哈业胡同 车站附近据《通典》卷一百七十二载,这座“中受降 城”,是一个“营兵六千、马二千匹”的军事重镇,也 是按照一定的规制建设起来的 优越的地理位置是促进包头地区发展的主要原因 包头地区位于黄河河套平原中心地段,北依阴山,南临 黄河,历来是我国华北平原与西北地区之间的军事、交 通要塞,而且是内蒙古西部地区阴山前后部的联系枢 纽。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包头地区 城池的形成与发展亦有着长远的历史 18世纪初叶,清王朝为控制西北地区,设防屯兵, 变 迁 angesCh 16·2012年第9期 科、建筑管理科、工程科以及资料室、秘书室等包头 市的第一个总体规划的期限分为:近期、远期、远景三 个时期人均居住面积近期设为4.5平方米,远期为6平 方米,远景为9平方米;生活居住用地,由人均76平方 米压缩到人均40平方米据此验算出城市用地规模,确 定了各个时期的城市用地范围在详细规划方案阶段, 编制了居民街坊的规划设计,中小学布点,商业服务业 网点安排,文化卫生设施、市政工程综合设施的规划 1956年内蒙一机厂、二机厂和二电厂开始修建, 1957年包钢开始建设,1958年一电厂开工建设,民用 建筑、市政工程也在包头新区全面展开,整个包头新区 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1958年内蒙一机、二机厂正式投 产,1959到1960年包钢焦化、洗煤、炼铁、炼钢等主 体工程陆续投产自1956至1960年,包头市新区人口 平均以每年8万人的数量增长,基本建设投资每年达3亿 至5亿元,城市道路骨架初步形成,新市区初具规模 文革期间,包头市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不可避免地 受到了影响和破坏。
这段时期的城市建设,由于没有规 划作为指导,生产性建设和民用建设的投资比例严重失 调,造成居民住房拥挤、商业网点不足、中小学校校舍 紧张、市政公用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要等一系 列严重问题粉碎“四人帮”以后,国家百废待兴,包 头市也是满目疮夷1978年,中共中央批转了第三次全 国城市工作会议《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强 调要“认真执行城市规划”,包头市的城市规划工作开 始恢复 解放前夕,包头市的城市人口为79000人,建成区域面 积4.3平方公里,拥有110万平方米的房屋,其中绝大部 分是简易土木结构平房居民住房773000平方米,除 个别是较为完整的四合院外,多数是横七竖八的杂院 而且市政公用设施极为简陋,只有五条6米宽,总长度 仅3.5公里的水泥马路,自来水厂每日生产能力仅0.4万 吨行道树63株,路灯43盏,学校、医疗、商业网点寥 寥可数,社会总产值仅9514万元供水、排水、防洪设 施极差,平时污水漫地,居住环境非常恶劣 1949年全国解放以后,包头市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才步入正轨在我国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为包 头市部署了钢铁、机械、电力等六个大型工业项目 1953年,二机部、冶金部分别到包头选厂定点。
1954 年2月,确定了一机厂、二机厂厂址4月,确定了包钢 厂区的建设地点同时铁道部进行了包头市铁路枢纽规 划,确定在沼潭建设包头客运火车站 从1953年开始,包头市的地方规划部门进行了全 市范围的地形测量、地质勘察和水文地质普查等工作, 并开始着手编制包头市新城区的城市规划方案1955年 6月,朱德到包头视察,对包头市的城市规划问题作了 重要指示国家计委、建委和中共中央华北局、内蒙党 委、包头市委根据朱德的指示精神和孔祥祯、万里“关 于在包头市工作情况的报告”的内容以及苏联专家的意 见,重新研究讨论了有关问题,编制了新中国成立以来 第一个《包头市城市规划方案》1955年11月19日中 共中央在《对包头市城市规划方案问题的批复》中,原 则批准了包头市新区的城市规划 根据中共中央批示和国家建委意见,1955年7月, 正式成立了包头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下设规划科、用地 172012年第9期· 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适应新形势的 发展和需要,在1979年后对原包头市的总体规划进行 了多次修编在1979年至1993年间,为了适应改革开 放的需要,先后编制了《包头市城市总体规划(1985- 2000)》和《包头市城市总体规划(1990-2000)》, 重点将包头市新市区和东河区作为一个城市的有机整体 进行了全面规划。
确定包头市的城市性质为“以冶金、 机械为主的,具有稀土能源重化工发展优势的综合性工 业城市”,并邀请了全国各地规划专家对其进行评议、 指导、使之臻于完备此时的包头已有三个市区、两个 矿区、三个农业旗、县、区、共八个行政单位组成全 市总人口已达166.5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0.36万人, 农牧业人口66.17万人,全市总面积已达9991平方公 里,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16.91平方公里城市投资 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也有显著提高,1986 年包头市被授予“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光荣称号,1987 年被授予“全国城市规划管理先进单位”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 不断加快,逐渐暴露出包头市以前的规划已不能适应新形 势下城市发展的需求 包头市地处祖国北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西 部,北接内蒙古高原,南临黄河,东西两侧有沃野千里 的土默川平原和河套平原,阴山山脉横贯中部,是华北 地区与西北地区的连接部,也是京包、包兰、包神三条 铁路的交通枢纽,具有明显的地理优势但由于历史原 因,包头市的周边盟市和行政辖区内的大部分地区经济 发展相对比较落后这就形成了优越的地理位置与落后 的经济腹地之间的矛盾。
包头市的工业实力在全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 其以冶金、机械、稀土工业为内蒙之首但是,包头市 的工业以重工业为主,在工业中又以大中型企业为主, 与地方经济关系不密切,所以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经 济发展相关度很低处于地域流通中心的包头市,并没 有起到应有的区域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从而形成了较 强的工业实力与相对薄弱的中心城功能之间的矛盾 包头市虽然具有区域优势,交通四通八达,但依然 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受铁路站场和计划运输的影响, 铁路交通的实际运输量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其次,包头 市对外公路出口不畅,东西方向仅各有一个出口,交通 拥堵现象非常严重这是有利的枢纽条件与不通畅的对 外联系之间的矛盾 包头市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区域交通条件,以及雄厚 的工业基础,决定了包头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 首先由于包头市区是建于山前冲洪积扇上,北侧靠山, 南侧是京包、包兰铁路所夹的狭长地带,可供今后城市 发展的用地,尤其是工业用地非常有限;其次,包头市 区此范围内的大部分土地是耕地或蔬菜用地,如果包头 市区跨过铁路发展,就会对城市的副食品供应和发展产 生不利影响这是城市经济发展潜力与用地局限之间的 矛盾 包头市城市的总体布局定型于“一五”时期,当时 配合“一五”时期的重点建设项目所作的规划布局还是 相当成功的。
从新区的角度来看,道路系统是合理完善 的但从新旧市区总体布局上看,新市区距旧城区(东 河区)区间距离12公里,城市用地布`局呈带状,南 北不通、东西不畅,尤其是过境交通穿越市区,仅靠一 条巴彦塔拉大街贯穿,城市的东西方向大部分交通集 中于此,十分拥挤而且,市区的部分道路集商业、生 活、交通干道于一体,城市的道路功能混乱从而形成 合理的用地布局与城市局部不配套的城市道路骨架之间 的矛盾 为了在未来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逐步解决以上 问题,在1995年开始着手包头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 编工作,重新编制了《包头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 2010)》,并于1997年12月26日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 议通过,2000年11月国务院以国函[2000]114号文件批 复了《包头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截止到1996年底,包头市城市道路建成总长度 279.15公里,大型广场四处,道路骨架已基本形成道 路照明总长度210.26公里,建成桥梁18座,较大型立交 桥3座市三区绿地约176公顷,人均2.15平方米,绿化 覆盖率为20.2%包头已成为一座经济发达,基础设施 完善,居住条件较好,城市绿化效果显著,环境宜人、 交通便利、社会稳定的新兴城市。
1996年5月3日,包头发生了强烈地震,在震后重 建家园过程中,因有规划可循,科学合理地指导了城市 建设,使得灾后重建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到2005年,包 头市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48.7亿元,同比增长39.5%,人 均国内生产总值35086元,经统计分析,包头市2005年 经济指标在全国34个重点城市中的排位均有所上升,在 变 迁 angesCh 18·2012年第9期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各项指标均名列第一 根据经济周期理论,城市发展存在拐点,包头市已 呈现出由“工业城市”向“中心城市”过渡的趋势包 头市现在正处于转型阶段,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应该着 重考虑由重工业城市向多元化综合性中心城市的转变 而且随着我国加入“WTO”(世界经贸组织),国家经 济与国际接轨,包头市要想在国际国内竞争中占据一席 之地,就必须与周边城市联合形成城市群,共同参与国 内外城市的竞争与协作,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包头市作 为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呼包鄂城市群也正是在 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在新一轮总体规划《包头市城市规划(2007- 2020)》中,将包头市的发展目标定型为:经济强市、 产业基地、枢纽城市和宜居城市。
到2020年,包头市将 建设成为全国经济强市,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经济发 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城市 包头目前所处地区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与周边 的鄂尔多斯、准格尔、榆林、大同、朔州等城市共同组 成了我国21世纪能源战略后备基地该地区的煤炭储量 占全国1/3以上,其中神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