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养数学阅读能力(罗冬玲)二年级.doc
4页重视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海湾小学 罗冬玲一、引语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描述科学的语言在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和较强的数学阅读能力,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应该值得重视的问题二、问题存在[教学现状分析]在每次的学生做的书面检测卷中,我们总会遗憾地发现,许多学生失分的原因是没有看清题目,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只要教师再把题目要求读一读,学生会马上反应过来,没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噢,我把乘号看成加号了 “题目要求从大到小排列,我写成从小到大了 “我少抄了1个0 “条件告诉的是零件不合格率,我当成合格率了 “题目要我们求面积,我算成周长了 “图上画的是圆锥,我当成圆柱了,求体积忘了除以3 …… 对于这些现象老师们常给学生给予“粗心”,“马虎”的评价,但下次难免又错误重现其实在粗心、马虎的背后显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决问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审题能力是综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一种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
而这种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 三、数学阅读的含义数学阅读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构建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阅读——数学信息的输入,说、写、算、动手操作——数学信息的输出,教师要保证数学信息两个通道的畅通四、怎样从低年级做起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我的建议:(一)在教学环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学生主动阅读的环节(二)在教学时间分配上,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三)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处于阅读的主体地位结合二上的教材分析:低年级的课本特点是“图文并茂”,阅读就应该“图文并读”1.主题图的阅读——给学生一双数学眼睛(即,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画面,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实例分析:二上教材第8页教学环节:情景创设(略)——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阅读的过程:(1) 观察——有顺序地观察、有针对性地寻找数学信息。
心理学认为,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它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应按一定的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2) 表达——有条理、清楚、完整地表述(如:我发现了……)(3) 提数学问题——完整地提问(最好一句话包含:条件——问题:如:每只兔子背了三支萝卜,3只兔子一共背了几只萝卜?)2.文字题的阅读数学教材中的文字,多为提示性文字、规律性文字或结论性文字,语言简练,准确,为了能掌握知识的完整性,严密性和系统性,就要在逐字逐句阅读的基础上精读,要斟词酌句,注重要点,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千万不能“走马观花”或“囫囵吞枣”审题的要求:眼看——口读——脑思(1)眼看:是阅读的前提要求认真仔细看题目,按从前往后的顺序2)口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有很多,如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要求:逐字逐句阅读、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低年级可以:讲读结合、字字出声慢读题、用手指认读、高年级可以:斟词酌句、咬文嚼字、划重点词语和句子3)脑思:对题中关键性的词语要多加思考,搞清含义,可以咬文嚼字、快速联想实例分析:二上教材第24页第1题)读题时教师要教学生一定的阅读指导“方法和策略”,指导学生有效的数学阅读。
第1题:师:(创设情景)小明到商店买了下列物品,哪个同学来介绍一下他买了哪些物品?学生回答提醒学生观察图要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按顺序介绍,介绍物品时还要说清楚商品每件多少元) 学生读完后逐步出示课本上的问题:1.买学习用品花了多少元?(指名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要同学们求什么?学习用品指什么?那我们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2.买体育用品花了多少元?(同上)3.小明还买了了什么?花了多少元?(重读“还”,提问这个字指什么意思?怎样求?)4.小明带了50元,买这些东西够吗?(重读“这些东西”,指哪些东西?要解决这个问题要分几步来完成?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最后还要注意回答问题) (通过审题,分析题目,引导学生重视读题,善于读题,在读题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案例:P28结束语:在数学课堂中,希望在数学老师有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下,每个孩子都想读、会读、善读、到最后乐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