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教育管理的人本范式、多元范式及其发展趋势.docx

12页
  • 卖家[上传人]:冷***
  • 文档编号:162403700
  • 上传时间:2021-01-1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5.32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教育管理的人本范式、多元范式及其发展趋势   教育管理范式是教育管理的一种理论模型和实践范例,是从教育管理理论到实践的一套系统的整合机制和样式,是教育管理理性发展的较高形态和实践运行的成熟形式.洞悉和理清教育管理范式的历史脉络、内在逻辑和发展趋势,是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奠基之作,对于教育管理的理论建构和实践发展具有根本性、全局性、普遍性和方向性的指导意义.   一、教育管理科学范式   教育管理科学范式就是在科学理性思维指引下而形成的一种教育管理范式.这一范式起始于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历经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而形成于西蒙的实证主义管理理论.受西蒙科学主义管理理论的影响,美国一些学者为了提高教育管理学科的理论水平,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教育管理"理论运动".教育管理科学范式在这场理论运动中发展壮大并开始占据教育管理的主导地位.   ( 一)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及其在教育管理中的运用   "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 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第一次把管理从"经验"变为科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创立的"科学管理原理是管理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是管理的第一次革命,同时也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管理思想体系.科学管理原理的意义在于它的建立使管理学从此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研究领域和学科,使管理从此走上了科学发展之路"[1]17 -18.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着重点在于管理方法的科学化和标准化.   科学管理理论作为一种普遍性的管理理性思维和方法在教育管理中得到广泛推广运用.在泰勒的名着《教育管理原理》( 1911 年) 出版后两年,富兰克林·博比特( Franklin Bobbit) 就在其长篇论文《若干使用于城市学校体制问题的一般管理原则》中,将科学管理理念应用于学校体制[2].弗兰克·斯波尔丁( Frank Spaulding) 则在 1913 年全美教育协会督学部年会上发表演讲,详述了他如何在牛顿市学校系统中运用泰勒的思想,肯定了这种管理方法的若干优点[3]240.雷蒙德·E·卡拉汉在《教育与效率的狂热》一书中生动地描述了学校管理者们怎样热衷于把效率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运用到学校工作中,主张降低成本,严格统一标准的工作程序,要求教师精确地利用每一天的每一分钟.   为适应这一潮流,教育管理学者们纷纷研究教师工作的规范化问题,研究如何按照实际工作需要培养具有实用技术的学校管理人员问题等等[4].现代学校管理中普遍流行的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数量化的种种做法,可以说均应归功于泰勒的科学管理.   ( 二)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及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与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侧重于微观生产领域和作业方法不同,亨利·法约尔( Henri Fayol) 的管理理论着重于从宏观角度对管理整体的研究,提出的是"一般管理理论",强调的是管理过程与原则的科学化和理性化.法约尔对管理理论的最突出贡献在于他的"管理五要素说".他认为,管理活动和过程由五个方面的要素构成,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就奠定了管理学的基础,建立了管理学的主要框架,沿用至今.法约尔还提出了着名的 14 项管理原则."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提出不仅解释了管理的本质,还为管理理论提供了一套科学的理论框架,使人们认识到,管理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各种组织中的具有共性的活动,人们可以在工作中摸索管理的规律性,把这种规律性提炼上升为管理理论,再反过来指导人们的管理实践."[1]34法约尔的管理理论抓住了管理的一般性,是对管理的共同性和普遍性本质与特征的揭示,因此,它运用于企业、政府等一切领域的管理,当然也适用于教育管理.他提出的 14 条管理原则,有的已成为管理中的金科玉律,同样也是教育管理中的金科玉律,比如"权夷一致"、"统一指挥"、"统一领导"等.他提出的管理五要素被今天管理学教科书奉为管理的五项基本职能,已成为教育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教育管理实践的基本流程和过程,以及一个完整的教育管理过程的基本范式.   ( 三) 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及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 Max Weber)提出的是科层组织( 又称官僚制) 理论.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强调的是管理组织和制度的科学化理性化,其核心就是建立系统、理性的或科学的制度,并建立完整的直线制和职能制相结合而以直线制为主的组织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制度是整个组织的血脉,是第一位的,根据制度来选择适当的人担任适当的职务.任何人进入这一组织体系都必须按照制度、规则行使组织职能,上至总统下至一般的管理人员概不例外.教育组织尽管有其特点,但它同样需要建立系统的、科学的和理性的制度化的组织系统,运用这一系统合理利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的有效发展.所以,韦伯的官僚制是教育管理的一种主要组织制度模式---因为可以保证教育组织的"秩序、理性、可行和稳定"[5]21.从学校结构的特点出发,教育管理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将科层结构运用于教育管理理论构建当中.马克斯·阿博特( Max Abbott) 提出并论证了学校"可以确切地被描绘为高度发展的科层组织".查理斯·比德威尔( Chales Bidwell) 指出,学校即表现若干科层组织的特征,又在若干方面不同于典型的科层组织.安德森( J Anderson) 通过经验数据和概念分析,表明了学校组织在许多方面是同韦伯提出的官僚结构概念相符合的.在管理实践中,按照科层组织的 观 点 研 究 学 校 教 育 管 理 的 有 莫 伊 勒 ( GMoeller) 、安德森、赫里奥特( R Herriott) 和费尔斯东( W Firestone) 等[6].教育组织几乎无一例外地都采用了科层组织的结构形式.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毫无疑问地成为教育组织设计及管理的不可替代的基本范式.   ( 四) 西蒙的科学主义管理理论与教育管理"理论运动"   "决策是管理的核心"是西蒙科学主义管理理论的起点.西蒙提出了一个关于管理本质的全新概念( "决策") ,而且提供了一套新规则来研究管理现实,即提出了一种对决策和管理进行理性探究的"价值无涉( Value-free) "的科学方法.科学注重事实,而价值和伦理命题说的是"应该"而不是事实.这样,决策也就不能以具有价值和伦理意义的正确或错误来对它进行客观的描述.西蒙提供了一种被客观性和科学的效用所确证的管理知识,认为只有科学的方法才能对管理现实产生可靠的解释.建立在这一信念的基础上,他构建了一种完全排除伦理、价值理性的认知理性管理观,认为一旦管理所选择的价值系统确定以后,这里有一个而且只有一个最好的决定,这个决定是被组织的价值和情境决定的,而不是被组织成员个人的动机决定的.于是,管理科学就可以只与手段有关而与目的无关[7].   受西蒙的影响,教育管理领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理论运动"."教育管理理论运动大致是20 世纪 20 年代初期,在美国出现的一种力图将教育管理构建在实证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基础上的 管理科学 运动.教育管理理论运动体现了西蒙试图将组织管理研究建立在一个客观而科学的基础上的开拓性追求,体现了要与哈尔品所讲的那种陷入了 社会哲学 泥潭的传统研究进行自觉决裂的努力.教育管理理论运动颂扬科学,认为一个基于客观的和实证主义铸模的教育管理科学能够把教育管理从哲学家、道德家和其它主义观主义者手中拯救出来."[8]140 -141该运动持续约四分之一世纪,对整个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研究产生了里程碑意义的影响.美国学者一般把教育管理理论独立学科的起点定在 20 世纪 50 年代,即以理论运动的兴起为标志.教育管理理论运动的主要目的是试图为教育管理实践提供两方面的成果: 一是为改善教育管理专业基础知识提供严谨的程序; 二是提供的知识应该是以可以运用的形式.这就推动了教育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使得教育管理理论成为一种独立的科学研究领域,有了自己的概念和体系,提高了教育管理理论的理论化、系统化和操作性,为教育管理专业培训提供了理论基础[5]24.教育管理理论运动推动了教育管理理论的科学化和理论化,其最终成果就是教育管理科学范式的形成.   二、教育管理人本范式   教育管理人本范式就是以人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而形成的一种教育管理范式.教育管理人本范式起始于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形成发展于行为科学理论阶段,并以"激励理论"的形式广泛运用于各种教育管理活动之中.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人本管理作为一种世界性潮流,开始成为教育管理领域的主导理念和思想范式.   ( 一) 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及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原籍澳大利亚的美国管理学家乔治·埃尔顿·梅奥( George Elton Mayo) 在开展为期八年的着名的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学说是行为科学的前身,其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人是"社会人"而不仅仅是"经济人"; 第二,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第三,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程度.科学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作业方法、工作条件和工资制度; 而梅奥认为,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员工的士气和工作态度,而员工的士气和工作态度又取决于人际关系,取决于他们感受到的各种需要的满足程度.因此,管理者的新领导能力要同时具备技术---经济的技能和人际关系的技能[1].人际关系学说同科学管理理论不同,它抛弃了以物质为中心的管理思想,而以人为中心进行研究,弥补了科学管理理论忽视人的因素的缺陷,开启了人本管理的崭新领域.   在梅奥人际关系理论的影响下,教育管理领域中的一些眼光敏锐、思想开放的研究者,开始向学校引进人际关系理论.而正是这种由研究外在物质条件转向研究人、重视人的管理理论,又适逢其时地恰到好处地支持了美国 20 世纪前期出现的"进步教育运动"( 由杜威等人发起) ,使得由进步教育运动所倡导和发展进来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思想,与管理学的人际关系理论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并终于合二为一而形成"民主的人际关系学说"[3]249.较早在教育管理中运用人际关系理论的知名学者有纽兰( Jesse Newlow) 、泰勒( Ralph Tyl-er) 、库普曼( Copperman) 等.20 世纪 40 年代和 50年代还有两本重要的着作充分体现了人际关系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一是约奇( Yauch W. ) 在1949 年发表的《改善学校管理中的人际关系》,另一个是格林菲斯( Griffiths D. E. ) 在 1956 年发表的《教育管理中的人际关系》[8]194.人际关系学说再创了教育管理的人本路径,促进了教育管理中的民主管理、参与管理和人的主体精神的发展.   ( 二) 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及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使两方管理思想进入到行为科学理论阶段.之后,行为科学的理论全面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的关于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人的特性、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等方面的理论.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具有从低到高的五种需要,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赫茨伯格提出"双因素"理论,认为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可分为两大类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斯金纳提出了强化理论,认为管理者可以奖金、表扬、升职、安排其担任挑战性工作等正强化的方法来鼓励组织所需要的思想和行为,通过批评、惩罚、处分、降职等负强化的方法来杜绝组织所不需要或对组织发展不利的行为,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提升组织的效益和竞争力.麦格雷戈在人性方。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