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机合成纯化-硅胶柱层析教材.ppt
37页有机合成后纯化 硅胶柱与硅胶板层析 色谱法 薄层色谱法(TLC) 基本原理 TLC定义:把吸附剂铺在玻璃板上,将样品点在其上 ,然后用溶剂展开,使样品中各个组分相互分离的方 法这是一种简便、快速、微量的分离分析技术,其 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分类:吸附薄层色谱、分配薄层色谱、离子交换薄层 色谱、分子筛薄层色谱等 吸附薄层色谱基本原理: 不同物质与吸附剂(固定相)之间的吸附力不同;不同 物质在溶剂(流动相)中的溶解度不同; 当达到吸附和溶解(解吸)平衡时,不同的物质在固定 相和流动相之间便具有不同的质量分配比或平衡常数(K )这一过程相当于一次固—液萃取 当流动相的向前移动时,相当于固—液萃取的固液分离 流动相中因含有较多的吸附力小、溶解性大的成分,因 此,相当于对此成份进行了一次富集到达前方的各成分 会在新位置于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重新形成分配平衡 同时,原位置残留的各成分因新鲜溶剂的到来也会在原位 置重新形成分配平衡此时相当于对原材料进行二次萃取 只要移动相是连续的,那么对原位置各成分的“萃取”也就 是不断的经过多次“萃取”之后,原位置的易溶成分优先 被萃取完全,残留的将是吸附力强、溶解相差的成分。
这 样便达到了分离的目的 分配薄层色谱的原理: 相当连续多次的液—液萃取与吸附色谱不同的是固定相 和流动相均是液体,固定相的液体由其它固体材料(支持 剂、载体或担体)来支持或载附,不随流动相的移动而移 动因此,物质的分离是依靠不同的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 相之间以不同的分配系数(K)连续不断地形成分配平衡 而实现的 物质在薄层板上移动速度常用Rf值(比移值)表示,其定 义是: 影响Rf值的因素: p薄层的厚度 p吸附剂的种类、粒度、活度(吸附能力) p展开剂的纯度、组成及挥发性 p展开方式(上行或下行) p展开缸的形状、大小及饱和程度 p外界温度等 Rf的特性和应用: 在固定条件下,特定化合物的Rf值是一个常数 因此,在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Rf值可以 作为该化合物定性检定的物理指标,就像测定 熔点或其它物理常数一样为了获得相同的色 谱条件,通常是把未知样和标准样同时滴加在 同一块薄板上 (二)、吸附剂 吸附色谱: ►最常用的吸附剂有硅胶、氧化铝,粒度一般为150~300目 筛孔,其次是聚酰胺和纤维素,其粒度一般分别为70~140 目筛孔和160~200目筛孔 ►氧化铝的极性比硅胶大,比较适用于分离极性较小的化 合物(烃、醚、醛、酮、卤代烃等);相反,硅胶适用于 分离极性较大的化合物(羧酸、醇、胺等)。
分配色谱 v支持剂:硅胶、硅藻土、纤维素等 v固定相:水、甲酰胺、石蜡油等 薄层粘合剂及其他添加剂 v石膏(10—1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0.5—1%)、 淀粉(5%)、聚乙烯醇(0.5—1%)等 v添加1.5%的硅酸锌锰(Zn2SiO4∶Mn),制成荧光板 v加入硝酸银可制成硝酸银薄板,用于分离含π键的顺、反 异构体 v添加硼酸制成的薄层板则可以分离单糖类化合物异构体 (三)、展开剂及其选择 •大原则:选择展开剂一般需要针对吸附剂的种类、活 度和被分离混合物的组成及各成分的性质结构和性质等 情况综合而定 •小原则:被分离物质和展开剂之间的极性关系应符合“ 相似相溶原理”该原则可用于确定展开剂的大致范围 单一溶剂的极性顺序为(从小到大): 石油醚→环己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苯→甲苯→二氯 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乙酸甲酯→丙酮→正丙醇→ 甲醇→吡啶→乙酸 混合溶剂的极性顺序(从小到大): 苯∶氯仿(1+1)→ 环己烷∶乙酸乙酯(8+2)→氯仿∶丙酮 (95+5)→苯∶丙酮(9+1)→苯∶乙酸乙酯(8+2)→氯仿∶ 乙醚(9+1)→苯∶甲醇(95+5) →苯∶乙醚(6+4)→环己 烷∶乙酸乙酯(1+1)→氯仿∶乙醚(8+2)→氯仿∶甲醇( 99+1)→苯∶甲醇(9+1)→氯仿∶丙酮(85+15)→苯∶乙醚 (4+6)→苯∶乙酸乙酯(1+1)→氯仿∶甲醇(95+5)→氯 仿∶丙酮(7+3)→苯∶乙酸乙酯(3+7)→苯∶乙醚(1+9) →乙醚∶甲醇(99+1)→乙酸乙酯∶甲醇(99+1)→苯∶丙酮 (1+1)→氯仿∶甲醇(9+1) 四、基本操作 1.薄层板的选择和铺制 (1)薄板的选择 最常用的薄板是玻璃板,其大小选 择:根据目的、样品量、组分的数目多少和展开的方式 等综合而定。
小量制备:待分离组分总量在0.5~1g左右,可采用 400mm×350mm的薄板1~3块即可 预试或定性分析:用单项展开时,多用载玻片( 200mm×50mm,200mm×25mm或75mm×25mm)双向 展开或小量制备时,一般采用200mm×200mm或 400mm×200mm的大板 玻璃板要求:平整、光滑、干净 (2)制板方法:干铺法和湿铺法 干铺法 概念:就是将吸附剂颗粒或粉末均匀地平铺在玻璃板 上的方法,所制得薄板称为干板 吸附剂粒度要求:一般为150~200目左右 涂铺方法:把玻璃板平放在平台上或实验台面上,先 将吸附剂大致平摊在玻板上,然后两手握住一根带有 两个套圈的粗玻璃棒,按照图所示方向推动,把多余 的吸附剂除去,便可得到一块均匀的薄板玻棒套圈 可以用塑料管或胶布等制成 两个套圈的厚度和距离,便是薄层的厚度和宽度 湿铺法 概念:将溶剂或含粘合剂的溶剂和吸附剂按一定的比例,[ 一般硅胶为30g/(75~90) ml,氧化铝为25g/50ml],加到一起 ,调成糊状,然后再将糊状物均匀的铺在薄板上的方法 湿铺法的操作步骤: ①调糊 硅胶G、氧化铝G、硅胶GF254或不含粘合剂的吸附剂如硅胶 H、氧化铝H的充分调匀,均是取1份吸附剂,加入2~3份水 。
用CMC作粘合剂: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100ml, 加硅胶 H(200~250目)30g或氧化铝50g,充分调匀后,即可涂铺 用淀粉作粘合剂时:取硅胶H(200~250目)0.95 份,加0.05份淀粉(可溶性淀粉不能用),加水2— 3份,将容器放在沸水浴上加热,不停搅拌下煮沸5 分钟,直到获得最大的粘稠度,再加水1份,再煮1 —2min,调匀,冷后涂铺 纤维素粉作粘合剂:纤维素粉1份,加水(或丙酮 )5~6份调成糊状后涂铺 聚酰胺作粘合剂:聚酰胺1g,加6mL 85%甲酸,搅 拌溶解后,再加70%乙醇3mL,调匀后,便可涂铺 p薄板的后处理:晾干后,活化 p硅胶板一般在105℃,最高不超过128℃ ,烘箱中烘烤半小 时,冷却后取出在干燥器中保存备用 p作为分配色谱的硅胶薄层板无需活化,在室温下放置12h ~24h后即可使用; p氧化铝板200~220℃活化4h,得活性为Ⅱ级的板150~ 160 ℃ 活化4h,得活性为Ⅲ~Ⅳ级的板 点样 点样工具:微量注射器;玻璃毛细管 点样方法:液体直接点样法;固体添埋法 样点式样:点型;线型;条型 点样应注意的问题: 点样斑点的大小:一般点样斑点直径不大于3mm; 点样量:0.25mm薄层,一般点样量为几微克~几百微克作 定性分析;2mm层厚,点样量可达几十毫克~几百毫克作 制备。
点样位置:距底边约1.5~2cm的起始线上,点与点之间的 距离一般为1.5~2cm 4.展开/展层 展开/展层的概念: 展层的容器:除了专用的色谱缸外,常见玻璃 标本缸、染色缸、广口瓶、大量筒、大试管等 可作为其代用品 展层方式:上行法、下行法、双向法、梯次上 行法 (1)上行法:有倾斜上行法或垂直上行法两种软板则 只能与平面成约15℃的近水平倾斜放置 上行法展开的距离一般为10~15cm,展开时间约为30min 左右,最快者只需几分钟,最慢者需2~3h (2)下行法:薄层样点朝上,展开剂是从上向下通过 薄层展开剂与薄层之间是通过滤纸条或纱布条作为桥 梁进行转移的由于展开剂受吸附和重力的双重作用, 因此,下行法展开速度较快 (3)双向展开法:适用于方形板先沿X轴展开,然后 再换用另外一种展开剂沿Y轴展开此法常用于某些复 杂成分或Rf值较小的成分的展开,氨基酸分离就常用此 法展开 (4)递次单向法/多次单向法:先用一种展开剂上行展 开后,再在同一方向用同一种或换成另外一种展开剂展 开,如此反复多次,可得到较好的分离效果,这种方法 称为递次上行法,可适用于不易分离的化合物的分离 5.显色/检出 显色/检出的概念: 检出方法: 物理法——紫外光照射 化学法——喷洒化学试剂 显色剂种类: 通用显色剂; 选择性显色剂; 专属性显色剂。
喷洒工具及方法:喷壶;喷洒显色剂要在展开剂未干之前 进行,喷壶与薄层的距离应在约30~40厘米,显色后,要 立即用铅笔或打头针把斑点位置标出,以便下步测量Rf值 ,并把薄层色谱图描绘下来 6.Rf的测量及定性、定量测定 Rf值测量:斑点轮廓→斑点重心位置→斑点中心到点样 原点距离→展开剂前沿到点样原点距离→Rf值计算 定性分析: 标准物质比较法——比较样品和标准物质在同一薄板上 的Rf值; 仪器分析法——将斑点物质分离出来,用仪器测定其物 化性质并与已知物的物化性质比较 吸附柱色谱 柱色谱是将吸附剂填充到一根玻璃管 或金属管中进行的色谱技术这种方 法可以用来分离大多数有机化合物, 尤其适合于复杂的天然产物的分离 适用于分离和精制较大量的样品 硅胶色谱 (一)吸附剂与洗脱剂 根据待分离组分的结构和性质选择合适的吸附剂和洗脱剂 是分离成败的关键 1.吸附剂的要求 ①对样品组分和洗脱剂都不会发生任何化学反应,在洗脱剂中 也不会溶解 ②对待分离组分能够进行可逆的吸附,同时具有足够的吸附力 ,使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能最快地达到平衡 ③颗粒形状均匀,大小适当,以保证洗脱剂能够以一定的流速 (一般为1.5mL·min-1)通过色谱柱。
④材料易得,价格便宜而且是无色的,以便于观察 2、常用吸附剂的种类:硅胶、氧化铝、聚酰胺、硅酸镁、滑石 粉、氧化钙(镁)、淀粉、纤维素、蔗糖和活性炭等 3、几种常见吸附剂的特性 (1)氧化铝:市售的层析用氧化铝有碱性、中性和 酸性三种类型,粒度规格大多为100~150目 碱性氧化铝(pH9—10):适用于碱性物质(如胺、 生物碱)和对酸敏感的样品(如缩醛、糖苷等),也 适用于烃类、甾体化合物等中性物质的分离但这种 吸附剂能引起被吸附的醛、酮的缩合酯和内酯的水 解、醇羟基的脱水、乙酰糖的去乙酰化、维生素A和 K等的破坏等不良副反应所以,这些化合物不宜用 碱性氧化铝分离 酸性氧化铝(pH3.5—4.5):适用于酸性物质如有机 酸、氨基酸等以及色素和醛类化合物的分离 中性氧化铝(pH7—7.5):适用于醛、酮、醌、苷和 硝基化合物以及在碱性介质中不稳定的物质如酯、内 酯等的分离,也可以用来分离弱的有机酸和碱等 (2)硅胶:硅胶是硅酸的部分脱水后的产物,其成分是 SiO2·xH2O柱色谱用硅胶一般不含粘合剂 适用范围:非极性和极性化合物,适用于芳香油、萜类、 甾体、生物碱、强心甙、蒽醌类、酸性、酚性化合物、磷 脂类、脂肪酸、氨基酸,以及一系列合成产品如有机金属 化合物等。
(3)聚酰胺:色谱用聚酰胺主要包括尼龙6(聚己内酰胺 )和尼龙66(聚己二酰己二胺)两种,分子量一般在16000 ~20000,其亲水性和亲脂性均较好,因此既可分离水溶性 成份,也可分离脂溶性成分可溶于浓盐酸、甲酸及热的 乙酸、甲酰胺和二甲基甲酰胺中;微溶于乙酸和苯酚等; 不溶于醇、氯仿、丙酮、乙醚、苯等;对碱稳定,对强酸 可水解 分离对象:能与聚酰胺形成氢键的化合物,如酚类、 酸类、醌类、硝基化合物及含羟基、氨基、亚氨基的 化合物及腈和醛等类化合物 聚酰胺在水中吸附能力的规律: 形成氢键的基团(如:酚经基、按基、酪基、硝基等) 越多,则吸附力越强如:丁二酸>丁酸 形成氢键的位置与吸附力有很大关系对位、间位酚羟基 使吸附力增大,邻位使吸附力减小如: 芳香环、共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