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代杂技表演名为百戏.docx
7页汉代杂技表演名为百戏篇一:汉代百戏汉代百戏一、百戏的起源我国古代的表演艺术,经过春秋战国时期“新乐”的兴起, 到 汉代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西汉盛行的“百戏”便是当时表演 艺术 水平的标志我国的乐舞百戏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 泛的地 域性汉代的百戏不都是戏曲,它是作为我国古代乐舞、 杂技表演 之总称,更是各种综合艺术的统称是经春秋战国到秦 代的孕育, 至汉代时蓬勃发展起来它起源于秦汉漫衍之戏,也 就是由人装扮 成珍异动物并表演百戏上承夏代乐舞、周代散 乐、下启魏、晋、 唐、宋、元、明、清各代的戏曲、乐舞、杂技 艺术它的兴起冲破 了周礼所规定的“礼乐”的束缚,抛弃了僵 化的庙堂歌舞,代之以 活泼新鲜的民间歌舞等百戏的蕴涵量极 为丰富,它不仅反映了我 国古老文化传统的深厚和表演艺术的多 彩,而且对我国整个艺术的 发展,有着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并 起着有利的推动作用可以这 样说,在我国现存的戏曲、歌舞及 杂技等艺术中,大都具有古代 “百戏”的因素和特征百戏”一词,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已经出现百戏的起源 和 一切文化艺术活动一样,无疑地,也是植根于原始人类的劳动 和实 践从文献记载来看,战国、秦代和西汉初年,乐舞和百戏 虽然都 已产生,但似乎还是各自分离的。
较早的百戏,只是伴随 着音乐和 节奏进行表演,并未加进演唱,场面不甚壮观而较早 期的歌舞, 则常常是和饮酒与狩猎联系在一起,也并未与百戏相 结合汉武帝 以前,音乐、舞蹈、百戏往往是分属于不同门类艺 术的单独表演 但到了汉武帝时,不但百戏的种类大大增多,而 且常常是配合着音 乐、歌唱、舞蹈来共同进行表演,所以有“歌 舞百戏”之称二、汉代政府为发展百戏所采取的举措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奠定中国文明的重要时期,不仅统一了 全 中国的疆域,在文化上也有高速的进展,在文学艺术上,提倡 辞 赋,设立乐府,推动了乐舞的发展汉代,是我国乐舞、杂技 等艺 术发展最繁荣的时期汉代经过文、景时期的“休养生 息”,到汉 武帝时,天下殷富,财力有余,国势空前强大,人民 生活安定,这 就为广泛开展“百戏”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 件百戏活动, 在汉代能有一个比较繁荣的局面,除了当时国内 安定,人民生活比 较安宁等客观条件外,同当时统治者的重视与 提倡是分不开的这 些封建统治者为了满足个人的享乐,都很重 视乐舞把它作为主要 娱乐工具,同时还把演出“百戏”作为对 外夸耀国家强盛的重要手 段在汉代,为了发展“乐舞百戏”,大致采取了几种重要措 施: 首先,建立国家乐府机构,乐府十分重视民歌民曲的搜集汉 武 帝设置了庞大的乐府官署,采集巷陌歌谣,制作乐谱,训练乐 员, 推动了乐舞的发展。
当时的乐舞分为六部:鼓吹曲、相和 歌、杂曲、清商曲、横吹曲、杂歌谣辞宫廷舞蹈名目繁多,有 文坛舞、 武德舞、五行舞、四时舞、昭德舞、盛德舞、云翘舞, 还有描写武 王伐纣的巴渝舞、刘邦项羽鸿门宴故事的公莫舞,以 及驱邪禳灾的 傩舞,这些都含有一定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国家乐 舞机构重视搜集 民间乐曲,并进行加工和演出,乐府中凡所典领 倡优乐伎盖有千人 之多,汉乐府的建立对搜集、整理和提高民间 乐舞起到了一定推动 作用这对促进百戏的繁荣和发展也有着很 大的影响其次,汉代在朝廷内还专门设置了俳优,集中优秀艺人进行 节 目的加工和演出据《前汉书礼乐志》载,此种专门设置的 倡优 名目有:常从倡、常从“象人”倡、诏随常从倡、秦倡员、 秦倡 “象人”员以及诏随秦倡等此种倡人有的善歌,有的善 舞,有的 善于卖弄音乐,有的善于诙谐调笑,也有兼具这几方面 才能的,总 之他们主要是以歌舞调谐为其职业的在后面百戏内 容中还会具体 谈到第三,为了加强对乐舞、杂技的管辖,汉代在雅乐以外,还 另 设散乐专部,这是过去历朝没有的音乐专门机构主要是统治 阶级 认为散乐是流行于民间的俗乐,纯用于奏乐,不能用于祭祀 礼仪, 也有认为是外族传入。
因此,视“散乐”为“非正乐之 声”,才另 立专部在汉代,“百戏”作为散乐被引进宫廷后, 颇得当时统治 者的喜爱第四,在汉代,国家经常举办一些盛大规模的“百戏”演 出 汉武帝在元封三年春,设酒池肉林举行盛大宴会,大陈百 戏,出现 了“三百里皆观”的盛况,这是历史上记载的第一次大 规模百戏表 演,此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每年春天都要举行“百 戏大会演”内 容不断丰富三、百戏的内容及其表演形式百戏是舞蹈、杂技的统称就百戏的具体内容而言,分很多 的 种类:1、“杂技”类主要有倒立(多为女伎,有的单臂倒立,技术娴熟,健美多 姿);飞丸跳剑(一种抛接丸、剑等道具的杂技,汉代大为流 行);扛鼎与弄壶(张衡在《西京赋》中讲到,“乌获扛鼎”乌 获 是我国古代的勇士,扛鼎原是举重,后来发展为弄车轮,弄壶 从扛 鼎演变而来,相当于我们今天的耍坛);冲狭(所谓冲狭就 是钻 圈,伎人手持双狭飞身向环中冲去);都卢寻幢(相当于现 在的顶 竿,这项杂技为我国固有,如爬竿)2、“幻术”(魔术的别称)汉代的幻术是百戏艺术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可以说汉代是 我 国古代幻术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最著名的节目有《鱼龙漫 衍》、《自缚自解》等,而有些是由于与西域的沟通传入我国 的, 如《吞刀吐火》等。
汉代幻术在汉武帝时期得到了蓬勃发 展,这并 不是偶然,除了当时国力强盛,中外交通的开辟,促进 了中外各民 族和各地区文化交流等因素外,当时神仙思想广泛流 行也是其中的 一个重要原因这其中汉代的幻术与神仙思想、方 士、神仙家有密 切关系,当时比较著名的幻术节目常见有神仙境 界、神仙人物、仙 禽神兽等表演时,一开始便是一群神仙世界 中的乐舞人员汇集在 一起,装扮成豹、熊、罴游戏和舞蹈可以 说这是我国早期幻术的 特点,也是与外国传入的幻术的根本区 别,也正是我国独特的社会 思想观念形成了幻术的这一神仙题 材3、“角抵戏艺术”角抵是我国古代杂技艺术中的一个最为重要项目它起源于 战 国,盛行于两汉,角抵是百戏的原称,在汉武帝时得到了更大 规模的 发展其中不仅保留和发展了原有的角力、比武等竞技内 容,还包括 音乐、舞蹈,杂技等各种艺术的形成也就是说汉武帝时,他对流传 已久的角抵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使其不再是单纯 的竞技表演为了向 外国客人炫耀国力,角抵戏被搬上了更大的 舞台,“甚盛益兴”“奇 戏增变”大规模的角抵戏被用来作为国 家娱乐节目上演从记载情 况看,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在宽阔无 限的广场上表演着各种各样的角 抵妙戏,深得各阶层官吏民众的 喜欢,秦汉时期曾多次举行大规模的 演出。
汉武帝时对角抵的这 些改革,为百戏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提高作 用春秋以来的角力表演 至此已发展成为一种有配乐、化妆表演的角 抵之戏或杂技乐,使 汉代的百戏出现了一个色彩缤纷的鼎盛时期最 有代表性的要属 《东海黄公》4、“象人之戏”汉代的象人之戏,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乔妆的动物 戏; 一类是乔妆的各类神仙、人物戏乔妆动物戏起源甚古传 说尧舜 时期就有所谓“鸟兽翔舞”、“百兽率舞”之说,这是指 人们装扮 成各种禽兽之形进行舞蹈先秦时期的乔妆动物戏大抵 与宗教祭祀 有关,作为娱乐活动的乔妆动物戏,大抵在秦汉时期 才广泛流行 如《东海黄公》5、“俳优与谐戏”从汉代画像石乐舞百戏图中可以看见一些身躯粗短,上身赤 裸 形象和动作滑稽的表演者汉墓中此类形象的陶俑出土,此类 形象 的乐人,就是古代称之为“优”、“俳”、“倡俳”、“俳 优”的 乐人从汉墓出土的为数不少的俳优俑看来,皆具有如下 三个共同 特征:滑稽戏笑,调谐娱人;短胖袒裸,畸形丑陋;抱 鼓握槌,作 敲击状这类俳倡大致以调谐、滑稽、讽刺的表演为 主并以此来 博得主人和观赏者的笑颜,他们往往随侍主人左右 这些俳优至少在 周秦两汉时期,地位十分低下,即便在乐人之中 也是属于地位最低 的一种,按照当时的礼制,他们在名分上只能 在后宫天子宴私之月 中进行表演。
俳优是被宫廷贵族和地主阶级 玩弄娱乐的对象,因为 他们的处境和汉代乐人一样,相当于奴婢,又因为他们本身具有的生理缺陷特征,就必然成为封建社会 最低 贱的下层6、“傀儡艺术”关于傀儡的起源,有人认为是从俑发展演变而来根据文献 记 载和考古资料,周代已经使用俑随葬,汉代的傀儡还只限于表 演舞 蹈,秦汉时期人们在丧葬的时候,就有演奏歌舞的习俗既 然傀儡 起源于随葬木偶,丧葬期间用傀儡作丧家乐,用乐表演舞 蹈也是顺 理成章的事四、汉代的舞蹈汉朝,是乐舞百戏的大融合、大发展时期,其精华一直传 承、 影响到我们今天而汉代民间歌舞活动相当普及,歌舞艺术 的发展 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就汉代歌舞表演而言,除百 戏中带人 物化妆、情节表现的歌舞外,尚有以服饰、舞具、舞容 为其特征的 形式各异的歌舞杂乐它们中既有巾舞、鞞舞、拂 舞、盘舞等不同 的歌舞类别,又可见独舞、队舞、群舞等不同的 表演方式这些歌 舞统称为“杂舞”,无论在民间还是在宫廷也 都有极广泛的影响 《乐府诗集》卷五三说:“杂舞者,《公 莫》、《巴渝》、《槃 舞》、《鞞舞》、《铎舞》、《拂舞》、 《白紵》之类是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