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及赏析.docx
6页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及赏析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解释: 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传奇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 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陆贾《新语·慎微》有“邪臣之蔽贤”句 译文: 飞来峰上屹立着高高的宝塔,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 赏析一: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屹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知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奇: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观察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云天的气概吧!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行上转瞬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欣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赏析二: 王安石是封建社会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杰出的地位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擅长翻新特别,它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四周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家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观察太阳升起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 “只缘身在最高层”的“缘”,当“因为”、“由于”讲我们不要小看这首登高巡游的小诗,它体现了诗人的抱负和理想 鸡鸣看日出是很壮美的景致今日我们还把太阳比革命领袖,把阳光普照大地象征革命的辉煌成功在北宋仁宗时候,国家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阶级冲突和民族冲突都一天比一天尖锐起来了王安石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进步的学问分子,他怀着要求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盼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
所以他一登到山岭塔顶,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间明绚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向往表示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看去很浅近,其实是用了典故西汉的人曾把浮云遮挡 日月比方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就写过两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见《登金陵凤凰台》)意思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 他这种坚决坚决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我们认为,这首诗和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诞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
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训练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谥文 王安石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对北宋中期隐伏的社会危机有所熟悉在他进入仕途地方官吏时,能够关怀民生疾苦,多次上书建议兴利除弊,减轻人民负担由于较长时期接触了解社会现实,“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嘉佑三年(1058)《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见,要求转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抑帛大官僚地主的兼并和特权,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在他任参知政事和宰相期间,取得神宗的支持,抓住“理财”和“整军”两大课题,乐观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方田均税、免役、市易、保甲、保马等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或“熙宁变法”由于受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大官僚大地主集团的坚决反对,神宗后来也动摇、妥协,革新派内部又产生裂痕等,新法终被全部废止安石变法,虽然归根结底是为加强皇权,巩固封建地主统治地位,但在当时对生产力的进展和富国强兵,确曾起了推动的作用,也在肯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在历史上有其进步的意义。
宏大革命导师列宁称誉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列宁全集》第十卷第一五二页)为了给变法确立理论依据并反击守旧派,王安石提出“天变不足畏”,“尚变者,天道也”,用“新故相除”的进化观点驳斥了守旧派的“道不行变”的形而上学论调同时又公然提出“祖宗不足法”,认为“祖宗之法,未必尽善,可革则革,不足循守”(《司马温公传家集.学士院试李清臣等策目》)在变法过程中,他更设置专局,使子芳及门人修撰《诗》、《书》、《周官》三经新义,对新政从理论上加以解释与阐发,并通过政府力气作为学校诵习的定本,被称为“新学”,直接或间接为推行新法服务上述这些思想,具有肯定的进步意义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闻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亲密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他反对西昆派杨亿、刘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风,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县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上人书》)正因为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冲突具有较深厚的政治颜色。
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等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见,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亮,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上仁皇帝言事书》,是主见社会变革的一篇代表作,依据对北宋王朝内外交困形势的深化分析,提出了完整的变法主见,表现出“起民之病,治国之疵”的进步思想 王安石登飞来峰创作背景 第 6 页 共 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