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堂十分钟第六单元20曹刿论战随堂检测.docx
3页..................曹刿论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jiàn)牺牲玉帛(bó)B.遂逐齐师(suí)下视其辙(zhé)C.望其旗靡(mǐ)肉食者谋之(móu)D.小信未孚(fú)公将驰之(chí)2.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B.公/与之乘,战/于长勺C.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何以战B.必以情C.必以分人D.可以一战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B.小大之狱C.肉食者鄙,未能远谋D.夫战,勇气也5.下列对句子的语气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发议论)B.刿曰:“未可表否定)C.夫大国,难测也……(发议论))1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表赞成)6.下列各句中的“属”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神情与苏、黄不属B.在骨髓,司命之所属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D.属予作文以记之7.下列对“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士气,两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三次(击鼓)士气就竭尽了。
B.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竭尽了C.第一次击鼓能让士兵生气,第二次(击鼓)士兵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就竭尽了D.一次击鼓能振作土气,两次(击鼓)士气就竭尽了,三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8.课文第 2 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是表现曹刿( )A.忠君报国的思想B.勇于牺牲的决心C.冲锋陷阵的精神D.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9.用原文填空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表明鲁庄公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曹刿解释为何追逐齐军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从记叙的内容看,你认为鲁庄公身上是否也有可取之处?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参考答案1. B 解析:“遂”应读 suì。
2.B 解析:正确的停顿应为“公与之/乘,战于/长勺”3. C 解析:C 项中“以”的意思是“把”,其他三项都是“凭、靠”的意思4. D 解析:A 项中的“牺牲”,古义为祭祀用的牲口,今义为舍弃自己的利益或为正义事业而献身B 项中的“狱”,古义为诉讼事件,今义为监狱C 项中的“鄙”,古义为D目光短浅,今义为品德低劣 项中的“勇气”,古今义都是“敢作敢为豪不畏惧的气魄”5.A 解析:A 项是一般的疑问语气6.C 解析:C 项与“忠之属也”中的 “属”都是“类”的意思7.B 解析:“气”是“士气”之意,“再”是“第二次”之意8.D 解析:课文第 2 段写曹刿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9.(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10.有可取之处 他实事求是办案,尊重下属的意见,重用人才,虚心求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