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色学校的实践—能源教育主题为例-教授分享资料.docx
23页第八章 教育:綠色學校的實踐—能源教育主題為例國立臺灣師大環研所 -王教授順美第一節 綠色學校的緣起與精神當環境問題及社會問題越來越惡劣,全世界在尋求永續之路時, Milbrath在「不再寂靜的春天」 (Envisioning a Sustainable Society-Learning- Our Way Out)一書中(鄭曉時譯,1994) ,提出「社會共同學習」走出社會與環境問題的陰霾,這與過去尋求解決環境問題的策略是不同的早期環境保護運動主要是環境保護人士以抗爭、遊說的方式,反企業,要求政府訂定執行嚴格的環保政策,但後來有所轉變,逐漸把人的需求放進去這種轉變可以從國際在環境保護及永續發展的努力看出端倪,如:從 1980 年「世界保育方略」的有一些反發展、1987 年「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建立永續發展共同的規範、到在 1992 年的「里約宣言」 「二十一世紀議程」的伴隨民主、強調地方化、彼此間的伙伴關係 「二十一世紀議程」也呼籲不同的層級、群體,如:婦女、兒童、原住民等,去面對他們的問題,並鼓勵採取行動,發揮他們的特色或專長做環保同時也鼓勵各地方聚集基層民眾、形成共識、規劃、採取行動朝向永續發展(Palmer, 1998) 。
這一波地方凝聚意識、規劃、行動,帶起學校「社會共同學習」積極參與環境保護工作及環境教育Finger(1994)提出社會環境學習(social-environmental learning )的教學法該教學法強調集體共同的學習,來脫離社會、經濟惡性循環的漩渦基本上,現在強調是集體的學習,形成學習型組織過去的學習強調的是個人能力的培養(capacity building) ,如:強調技能、競爭力、意識等,都是指個人的學習,並假設個人能力培養好就能扮演好組織的角色但 Finger 指出必須集體的學習,一個單位整體的學習-包括整個組織人員的參與、組織的轉型(transformation) ,才能給個人學習最好的情境這個學習方式是相信組織成員參與,會帶來組織的進步與民主整個組織單位共同的學習,會改造整個組織單位,個人在當中也進行學習而這組織單位可以包括社區、學校、或社群學校順應著這一股社會學習及永續發展的潮流,進行集體學習、組織轉型,開始建立綠色學校社會環境學習歷程中,Finger 呼籲整個單位要放慢腳步並做轉變,即針對問題、結合理論與實務、透過反思及行動,以致觀點改變、生活型態改變、及組織社會結構改變,來跳脫現代工業發展模式下所造成的社會文化衰退及生態瓦解的危機。
因此,環境生態保育不再侷限於某些人,獨樹一格,而是理念融入於各個領域、單位,改變當中組織的文化、氣氛、運作、生活方式,呈現出不同的體質及風貌全球暖化、能源危機近年來備受關注,由於主流社會過去大幅度的依賴石化燃料,造成溫室氣體提升,使得氣候變得異常、石油價格波動不已並漸漸攀升近年來政府各界積極的推動節能減碳,在因應這樣的危機,降低這個嚴重程度學校是社會上一個重要的單位或機構,在生活中會消耗物質、能源,也會產生廢棄物,如何減少學校的物質及能源消耗、產生過多的廢棄物或二氧化碳,扮演好的環境公民是一個基本的課題過去英國曾提出學校的環境稽核(Environmental auditing) (王鑫譯,2000) ,檢查學校在課程上或各種設備、設施管理上對環境衝擊的現況,如:每日所消耗的資源,每日所產生的垃圾,並決定是否必須改變,哪些是急迫性或著根本不需要改變推動校園環境稽核具體的作法是,鼓勵學校先定願景、目標,進行自評,然後根據自評,訂出計畫,全校一起來參加,逐步改善,朝向環境友善的方向綠色學校即是學校逐漸的綠化將生態思維融入學校,就應包括著整個學校組織的文化及氣氛改變得更民主,鼓勵師生自發主動的發起環境改善的行動,而非只是課程上傳遞環境的知識。
第二節 綠色學校的內涵對於綠色學校的內涵,台灣綠色學校計畫提出四個面向的綠色學校願景,學校政策、教學、生活、及校園空間(王順美和梁明煌,2004) ,這屬於全校性經營學校環境教育的方式,所以推動綠色學校就是進行學校環境教育綠色學校強調從心靈環保,典範轉移(觀點轉移)為基礎,在四個面向落實,即具有環境政策訂定、學校校園減污及生態綠化、學校環境課程教材與計畫、學校的簡樸生活面等四個面向的內涵,此乃糾正過去僅以資源回收、打掃清潔為環境教育的迷失概念但在過程的精神內涵上,則強調「生態思維、人性關懷、伙伴網路、學習成長」 ,這是指引參與學校的師生依照自己的現況與學校的能力選擇部分面向開始來自動改善,並以伙伴精神相互的鼓勵、提攜、資源相互交流 這也是想除去過去僅因不得不聽從上級的命令來進行環境行動或教育,並且單獨作戰弊病在綠色學校計畫鼓勵師生多多的參與,這四個面向具體如下:(一)環境政策:學校的環境政策要有環境教育計畫及領導者的承諾、要進行學校調查及環境稽核,並明列學校面臨的問題及改善行動計畫此部份鼓勵師生、家長的參與環保的行動及組織 (二)學校校園空間:學校的空間規劃、建築及環境管理等必須符合環境保護、生態及教育的要求,達到省能源、省資源、乾淨寧適的目標。
鼓勵師生參與規劃及維護的工作三)學校課程教材與教學計畫:學校要充分利用校園環境作為教學的場域,推動戶外教學,讓學生體驗自然,建立環境價值學校老師自己規劃設計、發展且適用於該地特色或問題的環境教育教材、課程 (四)學校生活面:要以順應自然的方式融入校園生活,參與改善環境的行動、學校的成員要養成負責任的環保行為、如:綠色消費、省能源、省資源、避免污染的行為,並且與人及環境和諧相處 簡言之綠色學校初步的定義為:透過學校的師生、家長的參與,共創符合安全寧適、生態原則、具本土色彩的校園及社區環境,並且積極的參與關懷土地、生命、生態系、地方與國際社會的活動與推廣的工作國外學者也提出相類似的全校式經營環境教育架構,王順美(2004)曾討論過綠色學校的理念及這些架構,如:表一,藉此瞭解綠色學校如何從各面向落實表一 五個綠色學校架構所包含的面向及內涵架構的出處 架構的面向及內涵英國 Dorion (1993)1.學校的目標、價值(學校的宣言及價值) 2.學校委員會(提供學生參與或產生行動) 3.溝通(師生、家長、學校職員、教育局人員的關係)4.正式課程(融入或跨領域的課程) 5.校園空間管理(空間氣氛、設計、教育目的) 6.教室管理(氣氛、物理結構、資源的種類及所在) 7.與社區連接澳洲 Gough (1992)1.學校的政策 2.教與學(個人的以身作則、課程內容、消費及保育教育、教室的民主過程及鼓勵學生採取行動、戶外或野地的經驗、特殊的環境活動或環境日、適當的環境教材資源、個人做環境稽核) 3.學校的運作(合作的、垃圾減量、資源回收、綠色採購、有毒物質管理、節約能源、節約用水、交通、租借而非購買、野生物棲地、募款及奉獻)澳洲 Fien (1997)1.環境教學(融入教學或環境主題教學) 2.永續校園環境(學校組織中的民主、合作、積極參與、平等及協商分享的原則;以及學校各項的保育措施的操作和校園及建物環境的設計的是否考量加強自然、社會和個人成長的永續原則)美國 Antioch New England Institute (2002)1.課程整合(科際整合、環境議題、野外學習、文化研究、慶祝與反思) 2.學校建築空間加強(戶外學習教室/設施、棲地的改善及恢復、遊玩與休閒) 3.社區本位教育(校園內的伙伴關係、服務學習計畫、社區與校園活動、與地方機構的伙伴關係) 4.校園的永續性(能源、水、固體廢棄物、食物、毒物、室內空氣品質、交通、建築物設計、對永續的展示解說) 5.行政支持(學校哲學與文化、專業發展、環境教育計畫)張子超、梁明煌、王順美(1999)1.生活(學校食、衣、住、行,應有節省資源、能源,減少汙染、廢棄物、噪音的考量) 2.空間(校舍或校園環境營造過程應有生態、生物多樣性、透水性、和節能省源的考量) 3.教學(綠色生活與綠校園為學習主題,並以探索式、主題戶外式、辯證、澄清式教學來進行教學) 4.行政(領導者的承諾、學校環境管理及教育計畫、師生共同參與綠校園的營造與維護,及制訂綠色生活的規範及實踐)從表一可以看見各學者提出綠色學校的架構及內涵,其豐富度不一,歸類的方式也不同,但主要的項目大致相似。
其中特別及差異之處,如Dorin( 1993)並未具體的說出如何進行,只建議學校行政按此架構供應達到環境教育的目標Gough(1992)的架構則具體的談到在 「教與學」和「學校運作」如何落實,並且在架構之前提出環境教育的八個原則(思考全球化、行動地方化、與個人連接、發展價值、發展公民、地方感、時間感、範例操作) 但這 Dorin 及 Gough 的綠色學校架構共同缺乏綠建築及生態化校園的部分,Fien(1997) 、Antioch New England Institute (2002) 、張子超、梁明煌、王順美(1999)卻都包含了硬體部分不過在 New England Institute (2002) 的綠色學校架構依照環境為學習的整合情境 EIC (Environment as an Integrated Context for Learning)的環境教育理念設計,所以參與該計畫能符合其標準的學校,又稱為 EIC 學校張子超、梁明煌、王順美( 1999)的綠色學校架構較強調生活及空間的參與實做和教學的連結王順美(2004)曾調查台灣綠色學校伙伴網絡計畫下不同參與程度者(由低至高分別為種子學校、葉子學校、樹屋學校)的表現,摘要出綠色學校的綠色化趨勢,如表二。
綠色學校伙伴中以獲得樹屋學校在各個面向表現較富「生態理念」 「參與學習、教學」和「主體性」 ,可作為綠色學校的典範仍在種子階段的學校雖已經登錄成為伙伴,然其環境行動項目及數量較少, 「生態理念」「參與學習、教學」和「主體性」較低此反應伙伴網路上的葉子數對學校環境教育狀況有某種程度的代表性表二 學校綠色化的指標項目 低綠色化 高綠色化主體性 遵循政策,依賴教育局資源, 遵循政策並發揮學校特色,不鼓勵師生提供意見 爭取外界資源,計畫下鼓勵師生多方參與,提供意見凝聚力 校長、行政人員、教師、學生、家長的環境教育支持度較低校內各角色的支持度較高環境行動項目 少且不積極 多且頻度高環境教育推動 由學務處或總務處主導,偏宣導、生活操作、綠美化校長主導較明顯,各面向較平均發展環境教學 教務處推動環境教育的角色輕,課程不是環教重點教務處角色加重,學校較多環境主題式教學校園營造 美觀為主 較強調生態第三節 綠色學校的歷程校內推動綠色學校是一個集體的行動,落實 Finger(1994)提出社會環境學習(social-environmental learning) ,筆者認為它是一個漸進式的、有機的成長歷程,需要從小且受關注的議題或行動開始,多鼓勵參與,逐步成長擴大,並保持彈性、可能性,在行動中有檢討及討論,筆者曾建議綠色學校推動的流程如下(王順美和梁明煌,2004):1. 先有一位 champian (第一名)的人來發起,他是一位熱心份子2. 由一個關切的問題或願景來帶動,喚醒大家的環境覺察及認同3. 鼓勵多方參與(包括:學生、老師、行政人員、家長) ,形成小組4. 小組討論問題現況及可能的資源或助力5. 小組吸引及引領更多的人(可成為工作團隊) ,如:社團,進行實地的調查及了解6. 小組在校內或校外公開調查結果,說服更多人加入,導師、科任老師、學校職員、社區人士7. 小組或工作團隊草擬行動計畫,計畫書包括:目標、人、時程、監測方式,並著手進行8. 工作團隊透過各種方式將結果呈現,並再喚起持續的注意*在學校集會中、在布告欄中、在刊物中呈現調查結果及呼籲更多採取行動*在課程中深入了解該議題及其背後的相互關連的事情及意義9. 提供機會讓全校師生採取行動,密集的鼓吹,並且讓學生了解行動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