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梳女2汇编.ppt
43页自梳女组员:周淑怡、陈燕丽、严建芳、谢佳烨、朱曼宜、吕瑞莹、冯乐淳、刘殷殷、林振樑、曾彩娟、甄泳茵目录来源和历史发展居所介绍和博物馆守墓习俗族群故事来源及历史发展定义自梳女(自行盘起头发以示不嫁的女性)自梳女也称妈姐或姑婆,是指女性把头发像已婚妇一样自行盘起,以示终生不嫁、独身终老,死后称净女,是古代中国女性文化的一种来源“自梳”这个名称的来历大概是:过去广州与珠江三角洲的未婚女子都梳着一条长辫子挂在背后,结婚时,由母亲或女长辈替其把辫子挽成一团紧贴在脑后勺,称为髻自梳女就通过一种特定的仪式,自己将辫子挽成发髻,表示永不嫁人,独身终老自梳女产生于清朝后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独有的特殊群体据《顺德县志》记载:当时,顺德蚕丝业发达,许多女工收入可观,经济独立她们看到一些姐妹出嫁后,在婆家受气,地位低微,因此不甘受此束缚,情愿终身不嫁,于是产生了自梳女珠江三角洲其它地区的自梳女情况与顺德相仿过去女子出嫁,须由母亲束髻,立心不嫁者则履行一定的仪式自行束髻,称“自梳”仪式通常在自梳女及不落家妇女聚居的“姑婆屋”内举行,当事者预先购备新衣、鞋袜、妆镜、头绳及香、烛、肴,以黄皮叶煮水沐浴,设供拜观音,立誓永不婚嫁,然后由年长的自梳女将其辫子梳成发髻,更换新衣新鞋,向其他自梳姐妹一一行礼,经济宽裕的,还须摆酒宴客。
履行仪式后,该女子即为“梳起”,正式成为“自梳女”,终生不得翻悔自梳女”平日可继续居住母家,采桑缫丝,自食其力,闲时常到“姑婆屋”与众姐妹聚会,在生活上互相扶持,亲如家人年老或病危,必须移居“姑婆屋”,绝不能在母家去世历史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蚕丝业衰落,这一带的年轻女性听说到南洋打工收入丰厚,遂结伴前往,许多女性在南洋打工多年,没有谈婚论嫁,五六十岁时,买来供品拜祭天地,也就成为了自梳女而她们就是中国最后一批自梳女过去“自梳”具有特定的仪式,先由村中族人选择吉日吉时,良辰吉日一到,便请村里德高望重的婶母、伯娘主持祭祖,然后举行“梳髻”仪式,自梳女将自己的辫子挽成发髻,表示永不嫁人仪式当日,还要摆上几桌酒席,请亲朋聚会,以示公众自辛亥革命的发生和中华民国的建立,封建制度和习俗彻底破除后,自梳风俗已经式微,到了民国初年,整个中国的丝业崩溃,自梳女无以维生,部分人便去香港当“自梳住家女佣”,即妈姐;今日香港北角东部的七姊妹,也是沿于自梳女2011年的一次调研显示,明确登记在册的自梳女不足50人,年龄在85岁到90岁之间冰玉堂居所冰玉堂坐落在顺德均安镇沙头管理区,是新加坡顺德均安沙头同乡会筹建的华侨姐妹安老院。
该院坐落在沙头管理区的鹤岭山麓,故又称鹤岭静安舍它是两层楼建筑,地下分左、中、右三座,中座供奉着自梳女们信奉的观音,左、右安放着已故的自梳女的灵位,楼上是木做的阁楼,是自梳女的睡眠之处建筑面积约为五百平方米,占地近两亩1950年落成的冰玉堂原本是顺德均安镇沙头村自梳女的住所,被称为珠三角地区自梳女历史的重要见证,记录着自梳女这一独特群体的历史和文化目前中国最后一批自梳女,已进入七八十岁的高龄20世纪90年代,自梳女都回到家人身边,冰玉堂就无人居住了后来无人居住的冰玉堂就成了自梳女们的会馆冰玉堂常年谢绝外界尤其是男士过夜50年光阴逝去,冰玉堂终于敞开了紧闭的“心扉”在自梳女的同意下,当地政府即将逐步开放冰玉堂冰玉堂有两扇门,北门和东门北门藏在一条窄窄的小巷中间,东门面临着一条水泥路如今东门两边各有一个建筑,一边是高楼,另一边有人砌起了1米多高的红砖墙,圈出一块地,因此东门也被藏匿了起来LOREM冰玉堂在四面围墙的包围之中,院子里种满花草冰玉堂为两层建筑,一楼是姑太们聚会的厅堂和神位,还有厨房,以前的姑太就在这里煮饭煲汤二楼是姑太们的卧室,姑太们当年睡过的床铺如今已经拆除了,空荡荡的房子里只剩下木板地面和青砖墙壁,显得格外冷清。
冰玉堂里供奉了很多神,有观音、济公、关帝等等冰玉堂里挂满“塔香”,“塔香”的形状如同蚊香,所不同的是,一支“塔香”的直径约为1米长,一支香可以烧1个月当“塔香”吊起来时,就成了宝塔的形状在挂起来的“塔香”下方,还挂上进香者的名字寄言“如果有一天,自梳女们都没了,冰玉堂无人管理,那么它的产权就交给沙头村福利委员会2000年12月,自梳女们已经集体立下产权移交的遗嘱顺顺德均安冰玉堂“自梳女”博物馆馆摘要:位于均安镇镇沙头头村的冰玉堂,被称为为珠三角地区见证见证自梳女历历史的地方冰玉堂占地面积积达1000平方米,为为楼高两层层的建筑物一楼是以前自梳女聚会及自梳女神位摆摆放的地方二楼是以前自梳女的卧室,如今陈陈列了当年自梳女的手工作品,饰饰品、证书证书等物件,供市民参观观2012年12月25日,顺顺德均安冰玉堂“自梳女”博物馆馆挂牌成立,并作为为省级级文物保护单护单位对对外免费费开放政府工作人员与自梳女代表共同为冰玉堂自梳女展览馆揭幕图佛山日报记者周春摄如今,虽虽然这这座记载顺记载顺德自梳女文化历历史的冰玉堂已成博物馆馆,但是回乡乡自梳女大多都没有亲亲人,所以仍时时不时约时约上好友在冰玉堂打麻将聊聊天。
今年85岁岁的自梳女康群弟说说,平日里大家都经经常会在冰玉堂聚会据介绍绍,冰玉堂筹建于1948年,由工作在新加坡的400多位自梳女及留在均安沙头头村的100多位自梳女合资资8万港币币建成最后一代自梳女、94岁岁的十二姑告诉记诉记者,早在上世纪纪90年代末,冰玉堂便无人居住1991年,冰玉堂重修,由当时时健在的自梳女60余人和有关部门门共同捐资资,使得这这座历经历经数十年风风雨的建筑活力再现现据悉,上世纪纪70年代,自梳女回乡渐乡渐多,最多有70多人居住其中,可见见当时时冰玉堂的鼎盛本世纪初,最后一批自梳女的合照顺顺德本地文化研究学者李建明说说,冰玉堂是目前保存完整的一段特殊的历历史文化,这这些最后的自梳女是研究“自梳女文化”的最珍贵贵化身,通过过博物馆馆的建设设,可以对这对这一段历历史完整地再现现和还还原守墓习俗死后无法入葬家族坟地神主牌位不能供在父母家中临终时搬出家外守墓清“守墓清”——守节墓白清—早已夭折男性&拍门仪式(经济纳贡、执丧)当尸首—死而未葬男性&守灵送葬(翁姑不满可驱逐)死后可以葬在夫家祖坟,其神主牌也放到夫家宗祠,接受夫家人的祭拜自梳女生前不惜悖于主流反抗封建社会但死后却以“买门口”方式解决灵魂归宿问题,这一方面可以看出传统习俗(灵魂观念)强大影响力,另一方面也说明自梳女缺乏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在潜意识还是认同传统礼俗的。
身后遗产处理过继(兄弟的子女)择继(徒弟——自梳女)“当自梳女‘徒弟’者,事师须唯孝唯敬;师傅有疾病,须躬侍汤药;师傅去世后,须上孝着服,承担殓葬、立(神)主供奉,春秋祭扫等义务而师傅遗下的金钱、衣物、房屋等一切资财,亦统由‘徒弟’继承种群故事族群故事自梳女的故事人物档案:黄齐宽出生于1920年,顺德均安沙头人,14岁到新加坡打工,35岁梳起,70岁回乡养老她与其他自梳女一样,盘髻不嫁,凭双手的勤劳支撑起一个家庭乃至族人的生活,仍无怨无悔2015年4月15日晚上与世长辞,享年95岁95岁的黄齐宽,14岁就去到新加坡打工,一心只为家里的父母兄弟过上好日子,慢慢地耽误了青春年华,到后来干脆自梳终身不嫁她是自梳女群体的一个缩影,她们奉献、隐忍、乐观、坚强她们平凡,却用一生承载了一段历史14岁下南洋打工那时每月赚3元新币黄齐宽出生在均安沙头,家里共14姊妹,她排行12,故人称“十二姑”因为家里经济困难,14岁那年,在大姐的朋友带路下,黄齐宽和几个年纪相仿的同乡女孩踏上了去新加坡的路在新加坡,黄齐宽住在苦力房内,一个房间睡4个人,双层床,有床褥后来被介绍到一家卖馄饨面的人家里工作她负责带一个刚会走路的孩子,包吃包住,只管孩子不用干其他家务,每月3元新币。
她在这人家做了12年,都是照顾这孩子,孩子叫她“宽姐”28岁返乡建房为还债花了近十年28岁时,为了帮哥哥张罗建房子结婚,黄齐宽第一次回到顺德老家,当时,除了把自己多年存下来的1000元带回家外,她还特意向同为自梳女的姐妹们借了2000元回新加坡后,黄齐宽花了近10年才还清了姐妹们的钱说起这件事时,黄齐宽依然充满了骄傲直到她50岁的时候,仍然会每个月寄60块人民币回家,一直持续了4年,才开始自己存点钱35岁自梳不嫁曾拒绝过三段恋情35岁,“十二姑”自觉人生近中年,不如挽发自梳因为那个年代,人过三十也就多不再谈婚论嫁,于是她也息心断念但其实,年轻的时候,“十二姑”曾拒绝过三段恋情据她自己讲述,追求者中有一位当家庭教师的先生,对她尤其钟情,但因她一心顾着父母兄弟,更期盼能早日打完工回家,一直没有答应70岁返乡养老恢复中国国籍70岁时,“十二姑”叶落归根回到沙头她家中所吃的和喝的全部由新加坡进口,虽然说回乡已经十几年,但她的南洋口味依然不改这期间最让她高兴的是恢复国籍1月21日,经公安部批准,黄齐宽与其他12名自梳女恢复了中国国籍,再不用担心往来的奔波以往,持境外护照的自梳女们必须每隔一段时间出境补签。
对自梳女的评价《自梳女话语的流变——兼与邵一飞的“自梳是陋俗”论商榷》作者:柯倩婷期刊:文化遗产2013年第2期不同时代、不同立场的言说者对自梳女的评价是不一样的站在不同的立场,对自梳习俗会有不同的看法……一、清朝与民国:自梳是陋俗与奇闻珠江三角洲女子不落家或梳起不嫁的习俗,清朝以来即有县志、族谱和人文笔记等文字记录番禺、顺德、南海和香山等地的县志,有关不落家、不嫁和恋金兰等风俗的记录,言辞虽简,已有贬斥之意,如乾隆十五年《顺德县志》载:“女多矫激之行,乡中处女每与里女结为姊妹,相为依恋,不肯适人道光十五年的《南海县志》:“广州女子多有结金兰……染其颓风”,咸丰三年《顺德县志》又载:“昔人所谓妇女恋金兰,归母家不时返者,穷村僻壤囿于故习者有之,今则厥风大革矣其所使用的“颓风”、“矫激之行”、“厥风”等词,含有病态与过分之意清朝与民国的士绅文人大多数反对不落家和自梳,但有些记述相对中立客观,批评之语较为温和胡朴安在《中华全国风俗志》对此风俗亦无厌恶或贬损之意,他对恋金兰私生活的描述,在众多风俗记录中是绝无仅有的胡朴安并不反对女子“不嫁”或“必嫁其自识之男子”,他反对的是以不嫁之名而行“以便其桑间濮上、朝秦暮楚之多夫主义”,言下之意是,女子可以不婚,但不能有违贞节。
二、建国以来:自梳女既反抗又妥协虽然胡汉民于1908年就把自梳女看作是“反抗专制家庭”的成功范例,但很少有人附和在解放前,自梳女未被视为进步现象例如,在二十世纪前半叶有关女子独身的讨论中,支持女子独身的思想资源主要来自西方,几乎没有人提及自梳自梳的反抗意义要表达出来并得到肯定,需要另一种语境这语境在新中国建立后出现了,新生的政权以革命的姿态反帝反封建,宣称解放所有被压迫者,自梳女为争取自由而反抗,当然是合理合法的解放初,为了落实新的政策法规,妇女被组织起来参加各项活动,其中一项是讲述“妇女翻身史”同时,1950年颁布了新的《婚姻法》,为了贯彻法律,地方政府需要调查自梳女不嫁的原因其中一份档案是《1953年调查容奇大和生丝婚姻法贯彻情况报告》,这报告是调查人员访问了丝厂女工之后综述而成报告提到,女工不嫁的原因主要有:1.过去旧社会把妇女不当人看待,妇女在社会上没有地位,经济社会上不得自由,结婚后被婆家丈夫虐待,一生受打骂2.结婚了自己的钱要交给丈夫3.婚姻都由父母包办,怕结婚后夫妻感情不好4.顺德妇女自梳不嫁已成风气,觉得妇女嫁人是一件卑鄙的事情5.怕结婚后工厂不招工,生活会有困难6.在旧社会里,男人嫖、赌、饮、吹已养成习气,不务正业,不但不负担家庭,反而要妻子养活他们。
分析以上的表述,自梳不是疯疯狂的行径,而是理性的选择选择不是陋俗,而是向封建婚姻陋俗发发起的反抗同时时,自梳的行为还为还被提升到是对对制度的反抗一份1957年的报报告指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