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3年浙江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特色项目报告(优秀).docx

24页
  • 卖家[上传人]:工****
  • 文档编号:507581357
  • 上传时间:2023-11-0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7.02KB
  • / 2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23年浙江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特色项目报告(优秀) 浙江大学在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致力人才培养,矢志科技创新,服务社会进步,引领文化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 ‚求是创新‛的大学精神,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整合培养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 一、“求是创新”的大学精神 19世纪末,屡遭外敌欺凌的中国人积极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各地先后创办了一些以学习西方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式学堂浙江大学前身求是书院创立于1897年,是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堂之一杭州知府、书院首任总办林启等人明确提出,‚居今日而图治,以培养人才为第一义居今日而育才,以讲求实学为第一义‛,寄托了对形成实事求是学风、培养经世致用人才的强烈希冀在此后110年间的各个不同时期,学校的领导者和广大师生不断诠释、丰富、发展、实践着‚求是‛的理念 1936年至1949年,著名气象地理学家、教育家竺可桢担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他把自求是书院起形成的优良校风进一步发扬光大,确立了‚求是‛校训,并带头践行,大力倡导,开创了浙江大学办学历史上一个辉煌时期。

      抗战期间,竺可桢率领浙大师生辗转西迁5000余里,跨越南方七省,在贵州遵义、湄潭办学达7年之久师生们克服重重困难,追求真理,培育人才,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浙大西迁是抗战期间中国高等教育在艰难困苦中奋争崛起的一个缩影她不仅在沿途地区播撒了现代科学文化的种子,也为中华民族保存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1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历任领导和广大师生在继承发扬‚求是精神‛的基础上,特别注重挖掘其深刻内涵,提炼其时代特征1979年4月,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著名科学家钱三强在全校师生员工大会上明确提出:‚除了求是精神外,还应加上‘创新’两字要养成创新的习惯,适应不断发展的需要‛1988年,著名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路甬祥担任浙江大学校长,进一步强调‚求是系治学之本,创新乃科技之源‛,并主持校务会议,决定以‚求是创新‛为新时期浙江大学校训,对校训作了‚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全面解释1998年,同根同源的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大学新浙江大学弘扬‚求是创新‛精神,向着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目标前进 回顾浙江大学百余年办学史,作为共同的价值追求,‚求是创新‛精神体现在各个不同时期师生员工的办学实践和人格风范中,构成了包括核心价值观、治学理念、为学风范、做人准则和社会形象等在内的完整体系。

      ‚求是创新‛精神因此成为贯穿浙江大学110年办学史的最鲜明特色由国学大师马一浮作词、著名音乐家应尚能作曲的《浙江大学校歌》生动地表达了‚求是创新‛精神的深刻内涵 1.“启尔求真”①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是浙大精神的根基求是书院时期,师生中就已经形成‚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学风竺可桢担任校长后,进一步要求师生‚不盲从,不附和,一切以理智为依归;只问是非,不计利害‛,推动形成了浙大人‚以真理为依归‛的优良传统无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浙大人都坚持把探求真理、坚持真理作为崇高的追求上世纪40年代初,学校西迁办学期间,师生们在破庙 ① 见附录《浙江大学校歌歌词及白话译文》,下同 2 茅屋中,坚持钻研学术,探求科学真理竺可桢、陈建功、苏步青、王淦昌、卢鹤绂、谈家桢、贝时璋、罗宗洛、谭其骧、李政道等一大批杰出的老师和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求是、求真的信念1949年8月,马寅初担任杭州解放后浙江大学第一任校长虽然他在浙大任职还不到两年,但是他那种坚持真理、刚正不阿的优秀品质对我校的校风产生了深远影响几十年来,社会上每每评价浙大的毕业生,常常称赞他们基础理论扎实,干事踏实,这与他们在校期间接受‚求是‛学风熏陶是分不开的。

      2.“开物前民”的创新精神改革创新、不断超越是浙大精神的内核在一个多世纪的历程中,浙江大学始终作为一座科学文化重镇屹立于世新中国成立后,浙江大学更是在科技创新上勇攀高峰,挺立潮头科学研究日新月异,成果层出不穷,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958年, 电机系教师研制成功60KW双水内冷发电机,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1966年光仪系、机械系教师研制了我国第一台250万幅/秒高速摄影机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原四校共有64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原浙江大学获奖项41个,是当时获奖数量较多的几所大学之一四校合并以来,浙江大学的科学研究更是蓬勃发展最近几年,学校的科研规模、获得国家‚三大奖‛数量、发表高水平论文数、获得授权专利数等重要办学指标始终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求是精神还体现在浙江大学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上上世纪80年代,浙大率先在全国高校进行了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了‚系管教学、二级学科建所‛的体制创新,积极探索研究型大学办学新路子90年代末,又实施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四校合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被教育部领导称为‚改革的先锋、发展的典范,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面旗臶‛。

      3 3.“无吝于宗”的合作精神团结协作、众志成城是浙大精神的重要品格抗战西迁期间,老一辈浙大人不拘泥于一宗一派,精诚团结,密切合作,形成了一支富有创造力和战斗力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完成了举世瞩目的‚文军长征‛,在艰难困苦中实现了学校的历史性跨越随后几十年间,这种合作精神一直伴随着浙大办学的各个历史时期,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团队不断脱颖而出如由国学大师夏承焘、姜亮夫先生打下基础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学术团队,几十年来人才辈出,在词学、楚辞学、汉语言文学等方面形成了一大批杰出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以岑可法院士为核心的热能工程研究所,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二十多年来,带出了一支在国内外学术舞台上大显身手的创新队伍,在清洁能源等领域取得了开拓性的研究成就,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以林瑞光教授为代表的科研团队承担‚神舟号‛飞船关键部件研制工作,他们十几年如一日,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取得成功,受到了上级的嘉奖 4.“海纳江河”的开放精神面向世界、开放发展是浙大精神的活力源泉早在1898年,求是书院就派学生赴日本留学,是我国最早大批量选送高才生出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学校之一。

      抗战期间,即使学校迁至贵州遵义、湄潭的偏僻乡间,浙大师生们还保持与国际学术界的密切联系王淦昌、贝时璋、谈家桢、苏步青等一批科学家都在国外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论文上世纪4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立之时,王承绪老师等就参加了其中的工作新浙大组建后,学校进一步把开放办学作为发展战略,树立‚天下来同‛的宽广胸襟,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到目前为止,我校已与境外130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其中60多所大学开展了学生交流计划近三年累计选送本科生2100多人次到境外大学交流学习招收留学生规模不断 4 扩大,在校留学生已达1700余人开放精神还体现在浙江大学坚持‚高水平、强辐射‛,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工作中迄今,我校已与浙江及其他省市的30多个市、县(区)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国内外众多大型企业、研发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2023年10月,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在浙大召开全国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工作会议,充分肯定了我校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做的工作 5.“树我邦国”的爱国精神爱国、报国是浙大精神的灵魂‚五四‛运动期间,求是书院学生积极响应,联合其他学校的进步学生创办了《浙江新潮》刊物,宣传改造旧中国的科学真理,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二〃九‛运动期间,以施尔宜等为代表的浙大学生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声援活动抗日战争期间,浙江大学把培养‚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的人才作为学校办学目标师生们‚读书不忘救国‛,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物在迎接新中国诞生的日子里,浙大师生开展了气势磅礴的爱国民主斗争,涌现了费巩、于子三等一批杰出代表浙大地下党组织积极开展工作,学校被誉为‚东南民主堡垒‛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大学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国家重大目标和需要,大力加强教学科研工作,培养了数十万优秀人才,创造了大量的科技成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浙江大学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求是创新精神代代传承,发扬光大,结出了累累硕果以培养人才为例,110年间,学校培养了近50万名毕业生,造就了许许多多的杰出人才校友中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有160余人,其中在浙大就学者有90余人我国早期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工作者邵飘萍,新文化运动先驱夏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胡乔木, 5 ‚敦煌守护神‛常书鸿,‚两弹一星‛元勋赵九章、吕敏、程开甲,著名科学家谷超豪、王元、钱人元、施雅风、潘家铮、陈述彭等,都是出自浙大并为国家科技、文化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佼佼者。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浙大培养的毕业生中,各类精英层出不穷他们当中,有路甬祥、潘云鹤、叶培健、黄达人等一批科教战线上的领军人物;有陈左宁、丁仲礼、麻生明等一批年轻的院士;有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张育林、海军新型导弹护卫舰舰长刘志刚等一批国防战线上的骨干;有中国一汽总经理竺延风、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和段永平、史玉柱等一批著名企业家;有美国总统奖获得者朱承、来颖诚、郦伟甫、沈建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林芳华等一批海外学界精英;有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吕新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主席章新胜等一批在国际舞台上大显身手的杰出人才;有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王旭烽、2023年‚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王选等一批文化名人 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作为具有百余年悠久历史的高等学府,长期以来,浙江大学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合并前的各个学校还是合并后的新浙大,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办学实际,均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有益的经验和积极的成效其中,起源于原浙大、在新浙大组建后得到进一步发展、其经验推广到全校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二十多年来我校本科教学最为突出的特色之一。

      1.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实践历程 第一阶段:因材施教1984年,在广泛调研、综合分析国内著名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优秀人才培 6 养方案的基础上,浙江大学在全国率先创办了以培养工科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改试点班——‚混合班‛其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厚实、思路开阔、有创新能力的工科‚开发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强化基础、淡化专业,坚持高起点、快进度,拓宽基础知识,实行滚动竞争实行第 一、二学年不分专业,第 三、四学年学生自选专业,建立导师制,开展个性化培养1994年,学校将‚混合班‛培养模式进一步推广,成立了覆盖面更广的‚工程教育高级班‛ 第二阶段: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培养1995年,学校开展全校性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总结‚混合班‛十年办学的经验,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即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并重,能在国际大环境中具有竞争力的专业人才进一步加强主辅修制,促进课程体系模块化,实施‚宽、专、交‛培养模式,即拓宽基础、实施专业培养、进行学科交叉1996年,学校在‚混合班‛基础上建立了‚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选择不同专业 二、三年级的优秀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的同时,实施交叉复合培养,采用团队合作、案例教学、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等方式,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三阶段:发展推广四校合并后,学校将‚混合班‛办学模式进一步推广扩大,于2000年成立了本科生荣誉学院——竺可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