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审阅《与名师对话》.pdf
19页审阅《与名师对话》第一项 审阅《与名师对话》写书评1、个人认为该书体例不符合高三一轮复习教学实际,大栏目不科学,小栏目大部分不合理、不恰当,七套资料我会最先淘汰该书2、基于第 1 点栏目取舍难易程度、专题设置、整体结构、总页码均无法评价第二项 参照其他教辅,体例修改建议1、其他教辅评价不可用: 《导与练》《优化探究》不符合河北省实际, 《三维设计》无写作部分部分可用:《世纪金榜》《创新方案》总体较好但不完美:《创新设计》《步步高》推荐参考:《核按钮》《第一方案》之《晨读晚练》2、体例修改建议第一部分温故知新,必修教材回头看侧重古诗、古文双基梳理古文见《创新设计》1-20 页,建议侧重古汉语语法,有必要打乱必修教材顺序;增加古诗(此做法属创新,无参考)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古文、古诗、参见《创新设计》 (小栏目设置任然不完美,有待改进,参见《试题调研》古诗文部分)如古诗词鉴赏考点全解全练考点一找意象、感画面——鉴赏古诗词的形象意境考点解析:鉴赏古诗词的形象(又称为意象)和意境是语文《考试说明》对考生古诗文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同时把握意象和意境也是解读古诗词思想情感的一把重要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古诗词鉴赏的一切疑难就可迎刃而解。
1.形象古诗词中的形象指的是诗人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或事物进行艺术加工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或自然景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是形象;对于写景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2.意境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观感受.是 “ 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是指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它是从大罱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意境” ,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考查角度考查角度一:概括形象特点思维导航】对于此类题型,考生可抓住诗中描写形象的诗句,理解形象的特征并加以慨括【真题例析】例 1(09 天津)严郑公宅同咏竹唐·杜甫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②箨( tu ò ),笋壳③帙,包书的布套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答案解析 ] 本诗中作者着力描绘的形象是“竹” ,第一联着力写竹子的嫩和新,第二联着力写竹荫的凉爽宜人.第三联写竹子经雨洗刷后的洁净,以及竹子的清香。
根据对诗句的这些理解,就可以概括出竹子的形象特点[参考答案 ] 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答题反思 ] 用概括性词语分项描绘形象特点考查角度二:赏析形象内涵思维导航】古诗词中常出现的有比较固定象征义的意象,如松(坚毅)竹(气节)梅(傲雪)兰(君子)菊(隐逸)等,都有比较固定的象征义对于鉴赏此类形象..方面要掌握古代常见的各类意象的基本象征义(详见本书的“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与意境”一章节) ,另一方面要结合具体涛词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真题例析】例 2(09 辽宁)晚泊岳阳宋·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答案解析 ] 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形象之一,在诗人的笔下有着丰富的内涵就本诗而言,三次写月.各有特色解答此题,要抓住诗中捕写月亮的句.理解月亮这一特定形象的内涵,然后加以分析[参考答案 ] 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渔人伴着歌声归去,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 答题反思 ] 第一,找出形象并简单描绘第二,分析手法或作用第三,分析蕴涵的感情考查角度三:分析形象作用思维导航】诗人刻画形象的主要意图是为了寄寓自己的情感,诗中的形象是为抒情服务的形象的作用一般就是作为诗人情感的寄托物分析这类题目,要把握住形象和诗人感情的契合点真题例析】例 3(07 宁夏、海南)小斋即事宋·刘一止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 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答案解析 ] 从首联内容看,作者爱(“怜”为“爱”之义)琴而是为其“弦直” ,爱棋是因其棋盘是方形再联系注释中刘一止的一些背景材料,更可知,作者表面写的是琴棋,实际上是在托物言志表面品琴与棋,其实言人,“直”就是正直;“方”就是方、不圆滑作者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说:不用它较量胜负输赢;也不用记宫商五音目的是突出“直”与“方” 颈联说自己年纪愈长,世界也愈加疏远;因为拙(正直)常常事事受妨碍,实讲方直在现实中无容身之地。
尾联讲虽然琴棋二物始终相随,方直之品持守不变,却只落得小斋独处,与国家兴亡无关了感慨自己的遭遇,又反讽现实的黑暗[参考答案 ] 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 :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答题反思 ] 第一,指出手法第二,分析作用第三,体悟感情名句默写(参见《状元速记古诗文64 篇》 )第三部分必考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小栏目参见《与名师对话》中大部分系统知识——归纳例题精讲——引路高考真题——体验现场矫正——突破(参见《步步高》 )巩固训练——反思论述类文本阅读 [ 推荐时间: 45 分钟=10 分钟(语基+默写 )+35 分钟( 两篇论述类文本 )] 一、语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只要 3G用户双方同时拥有足够的宽带,就可让远隔几千里的人实现既 能闻其声又能见其人的梦想,真可谓咫尺天涯.... B.朝韩炮击事件恶化了朝鲜半岛的安全态势目前,两国边境数千门大炮 对峙,局势紧张,双方枕戈待旦....,摆足了架势。
C.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对 这一问题的高见,大家不必客气,姑妄言之....吧 D. “语文科目让我觉得比较难的是繁体字辨析,每个看起来都似是而非.... ” 在参加完 2011 年复旦“千分考”后,一名考生如是说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黄梅时节,忽阴忽晴,原野间绿荫沉沉,________,给摇曳的小草挡住, 就生出几缕与波纹直交的浪痕,相互交错着 ①萎黄的叶尖成行成列地散点在水面上②有的尚未插秧③田里面积 水盈盈④微风吹过,波纹如绉⑤看去白茫茫的一片,只偶然有几根草露出 水面⑥有的刚刚插下了秧 A.④②⑤⑥①③ B.③②①⑥⑤④ C.③⑥①②⑤④ D.⑤②⑥①③④ 二、名句名篇默写 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 (2) 历览前贤国与家, 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咏史》 ) (3) 斜阳草树, ____________ ,人道寄奴曾住。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 固亭怀古》 ) (4)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________________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 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 (5)_________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 ( 文天祥《过零丁洋》 ) (6)________________,不能成方圆 ( 《孟子·离娄上》 )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2011 ·海南洋浦中学高三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题 新儒学与书院讲学 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同时 亦因印刷术发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大流益易泛滥,渗透到社会的下层 去到五代、宋初,雕版印书术正式应用到古代经典上来,书籍传播日易日广, 文化益普及,社会阶级益见消融 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他们讲的是万物一体之道,故说:“民吾同胞, 物吾与也他们的工夫则从“存天理,去人欲”入手他们的规模与节目, 则为古代《大学》篇中所举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八项他们大都像范仲淹那样,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他们都抱 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 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
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见衰替 前后有七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 们主持与发动他们之间出过不少有名的学者,最为后人敬重的,则如周敦颐、 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 与这一派儒学相随并盛的,则有“书院制度与讲学风气”汉、唐两代, 国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 校有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宋、元、明、清四代的 书院制度,则是一种私立学校而代替着佛寺严肃讲学之风的书院的开始,多 在名山胜地,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最重要的是藏书堂,其次是学员之宿舍, 每一书院,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为之年时举行祠典可见 书院规模,本来是颇模仿佛寺而产生的稍后则几乎通都大邑均有书院有的 亦由政府大吏提倡成立,或由政府拨款维持但书院教育的超政治而独立的自 由讲学之风格,是始终保持的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 地方州县学均有尤其如宋、明两代常常采取私家书院规制,模仿改进但从 大体说来,一般教育权始终在书院方面,始终在私家讲学的手里我们可以说, 自宋以下一千年的中国,是平民学者私家讲学的中国,教育权既不属之政府官 吏亦不属之宗教僧侣了。
说到讲学的风气,最先亦由佛寺传来宋、明儒的讲学,与两汉儒家的传 经,可说全属两事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 明儒的讲学风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自北宋二程以 下,讲学风气愈播愈盛,直到明代王守仁门下,如浙中之王畿,以及泰州之王 艮,他们的讲学几乎全成了一种社会活动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新儒家”, 讲的多注重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如是 则私家讲学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因此宋、明两代,亦屡 有政府明令禁止书院讲学与驱散学员等事,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种 排斥与压迫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他们虽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 因此我们若不了解此七百年来新儒家之精神与其实际的活动,我们亦将无法了 解近代中国文化动态之枢纽所在 (节选自钱穆《中国文 化史导论》 ) 4.对文中叙述的“新儒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儒学产生在唐以后的中国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之后 B.新儒学以天下为己任,其成员是一群在政治上具有狂热的宗教热忱的书 生。
C.新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才逐渐衰替,一直延续了七百年的时 间 D.新儒学使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更加普及与深入 5.对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教育,先经过国家的公立学校的发展,然后是公立学校有名 无实,教育转到佛寺的寺院里,最后发展为私立学校而代替佛寺教育 B.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原因是这些地方远离尘嚣,便于学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