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西数字文化比较研究优秀论文.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亦明
  • 文档编号:161228678
  • 上传时间:2021-01-1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9.62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西数字文化比较研究优秀论文 摘 要:数字是人类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的符号,原本在各民族语言中具有相同的意义但在各民族独特的语境的发展中,产生了独特的文化内涵本文拟通过分析汉语、英语和德语三种语言中不同的数字喜忌文化、数字隐喻,进而探究隐藏在其背后的深层文化原因 关键词:数字;喜忌;虚指;中英德 []:G04 []:A 一 、中西方数字的禁忌和喜好比较研究 1、中西方共同喜欢和禁忌的数字 中国人挺喜欢“三”这个数字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三生”、“三纲”、“三教”及“三清”等概念,并且还有“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说法,所以说三在中国是一个吉祥的数字,同样也受到西方人民的厚爱,在英语中有No.3 is always fortunate 来表达第三次,第三号是幸运的;在莎翁的戏剧中也出现过这样的经典句子“all good things go by threes”(一切好事都是与三有关)在德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如Aller guten Dinge sind drei直译为“好事成三” 中国人最喜欢的数字应该就是“八”了,不管是 ___号还是车牌号,带八的号码在中国最抢手了。

      因为在汉语中八的谐音是“发”,在这个对财富追求如此疯狂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想“发”所以八也就成为最受欢迎的数字了虽然在英语和德语中,八没有像在汉语中那样幸运拥有了那么一个美好的谐音,但“八”在西方也是一个吉祥的、受人喜欢的数字,这源于西方根深蒂固的 ___教文化,在《圣经》中记载,在大洪水时,有八个人凭借诺亚方舟而逃生,所以“八”象征幸运;又因耶稣的兄弟雅各有八个孩子,所以“八”也象征着家庭美满 “九”也是一个中西方都喜欢的数字,在汉语中九与“久”谐音,寓意天长地久,来表达对夫妻之间长相厮守的祝愿此外同英语中一样,汉语中的九经常用来形容多、高和大等带有褒义的概念,如 “九五之尊”用来表示皇帝,九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在英语中有A cat has nine lives(猫有九条命) 表示猫有着极其强盛的生命力; Dressed up to nines 表示穿戴整齐、讲究; Praise to the nines 表示赞扬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2、中西方数字喜好与禁忌的异同 谈到中国人喜欢的数字首先会让人想到的就是“六”了,不管是选 ___号码、车牌、楼层、 ___号等都喜欢选带有六的,并且越多越好。

      中国人用“六六大顺”来祝愿中年人生活幸福安康,这个成语源自《左传》:“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此数者累谓六顺也又因为在古代汉语中“六”与“禄”同音,“禄”的意思是福气、福运,作动词是给予俸禄的意思所以“六”在汉语中就成为受欢迎的数字了,意味着“财富”和“幸运”然而在西方文化中数字六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在《圣经?启示录》第十三章写有“从地下上来的野兽,他的数字是六百六十六”3所以在西方文化中六就代表着恶魔,代表着 ___上帝者据传言,美国前总统里根曾经买过一套 ___,因为发现门牌号是666后,觉得太不吉利了,然后就换掉了 中国人最讨厌、最要避讳的数字就是“四”了,因为“四”在汉语中的`谐音是“死”,中国人民出于这种避凶趋吉的心理,总是不想与这个数字扯上关系然而在西方对于四就没有什么特殊的避讳 就像中国人讨厌数字“四”一样,西方人也有一个特别不受欢迎的数字,那就是“十三”,同样也是于《圣经》,据记载耶稣在受难前,与他的十二门徒进行了最后的晚餐, ___犹大因为贪图钱财而把耶稣 ___给了犹太教,致使耶稣受难4因为这一天是13个人在聚餐,日期也正好是13日,所以13在西方 ___教世界中就被当成了一个不幸的数字。

      所以现在的西方很多高楼大厦中就没有13层,医院中没有13号病房而中国由于受 ___教影响较小,没有此类的避讳 关于中西方对数字的喜好的异同还有一点值得补充就是,中国人偏爱偶数,西方人偏爱单数中国人讲究对称,和谐之美,认为成双成对就是美好的,喜好双喜临门,追求好事成双这种偏爱根植于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阴阳”二元说,即万事万物都是有正方两面组成的5然而西方人就没有这样的民族心理,“从古希腊起,西方人信奉天人相分的宇宙观,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对立的,故西方民族重对立,强调矛盾冲突,以不和谐为美在数字上,西方民族视偶数为不祥,奇数为大吉6所以中国人说:“好事成双”,而德国人却说“好事成三”;在英语中数字“二”(two)是不吉利的数字,它源于“ ___”(骰子)的复数di ___,而 ___又有“死”的含义7,故最小的偶数就被看做是凶数了;还有许多能用偶数表达的词也被加上一而变成奇数,如a hunderad and one 来表示许多 二、中西方数字的虚指的异同 数字的虚指是指数字习语中的数字并不代表它本身的数量,而是脱离了数量实指,被环境所赋予了一种文化意义8 在汉语中“三”以下的数字“一、二”,一般虚指少数,如“一毛不拔”、“一尘不染”等。

      数字“三”在汉语经常用来虚指,有时泛指多,如在“三生有幸”、“入木三分”、“一日三秋”和“垂涎三尺”等成语中;也有时用来泛指少,如“三寸金莲”和“三寸不烂之舌”三”以上的数字一般虚指多数,如在“五湖四海”、“四面八方”、“五颜六色”、“五花八门”、 “六亲不认”、 “七嘴八舌”、“九牛一毛”、“九死一生”、“十全十美”等词语中,这些数字都是用来虚指多除了单数外,汉语中还有许多虚指多的数字如“百”、“千、”“万”、“亿”等 在英语中表示虚指的数字用法虽然没有汉语中那么普遍那么多,但也跟中文基本保持一致,三以下表示少的虚指,九、百、千虚指多如“ one or two words ”(三言两语)“seven hours”和“seven years”都并非实指而是指时间之久a cat have nine lifes (猫生命力很强)、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一针及时省九针) 、one in thousand(百里挑一)德语中数字“三”也有虚指多的情况如fr drei 不是三个的意思,而是很多 三、中西方数字文化异同原因探究 就数字本身而言,只是一种普通的语言符号,每个数字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好坏,但是随着文化的发展,数字逐渐被赋予了特殊的寓意,有了受欢迎的数字、被讨厌的数字之分、有了不含感 ___彩的隐喻意义。

      笔者认为产生这些差异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宗教信仰 西方文化主要有两个源头,就是所谓的“两希文明”即古希腊文明和希伯来 ___教文明 在西方国家,宗教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优势甚至可以控制整个国家的权力,宗教文化是西方民族文化的核心他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数字文化也是逃离不了 ___教的影响西方国家中有关数字“三”、“六”、“十三”等的喜好和禁忌就是直接于 ___教和他的《圣经》同样中国的数字文化也受到宗教的影响,如 “道教”的“三生万物”说法使中国人有对数字“一”的崇拜;“五行说”又影响了对“五”的崇拜 2、谐音 3、生产、生活活动 还有一类词的隐喻涵义就是中西方人民的生产、生活活动了,包括物质文明活动如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等,也有精神文明活动如作家创作的经典作品,童话故事如汉语中的“三顾茅庐”、“八仙过海”;英语中的“five it”、“four hundered”;德语中的“das fnfte Rad”和“mit Siebe ___eilenstiefeln” 值得一提的是,这类数字的隐喻还在变化发展中,因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活动还在不停地进行中,如德语中最近出了出了个新词“5G”(Gierige Greichen gegen geizige Ger ___nen)意为“贪得无厌的希腊人大战一毛不拔的日耳曼”表述了xx年初,深陷危机中的希腊向德国索赔二战赔款的 ___。

      结语 不同的文化语境中,有不同的数字喜忌文化,有不同的文化内涵,总体而言,由于英语和德语具有相同的文化渊源,相似的文化背景,二者的数字文化大同小异,跟中国的数字文化形成了明显的对比,隐藏在这种差异背后的是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神话传说体系,不同的语言 ___系统,以及各民族独特的生产生活、活动数字被赋予文化内涵,使得人类的语言更加丰富,提高了语言的表现力通过对中西方数字文化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中西方文化,避免中外交流时不必要的误解,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深入认识不同民族的历史和心理,从而窥测到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或不同的轨迹 注释: [2]王秉钦.语言与翻译新论[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3]圣经?启示录. 第12章1-17节 [4]圣经?马太福音. 第 26章 20-25节 [5]甄香兰.汉语数字的文化内涵探析[D]. 曲阜. 曲阜师范大学. xx [6]耿亮亮. 浅谈中西方数字喜忌.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 xx 第4期 [7]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部编. 辞源[M] .北京:商务印书馆 xx-9-1 [8]邱凌.汉字中的文化研究[D]. 重庆. 重庆师范大学 xx.04.01 [9]杨海庆. 东西方数字文化观比较.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J]. xx,24(1)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