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峨眉山第七教育联盟高三生物适应性考试.doc
13页四川省峨眉山市第七教育联盟2018年高考适应性考试理综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人体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 生物膜上的蛋白质具有运输物质和催化化学反应等功能B. 人体内的信息分子都需要通过血液运输后才能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C. 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衰老、凋亡等生命活动都可在老年期发生D. 浆细胞与B细胞中某些蛋白质和mRNA不同【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的生命历程、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考查对生物膜功能、细胞分化、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理解解答此题,可从神经调节、激素调节等角度分析人体内的信息分子如何作用于靶细胞详解:细胞膜上载体蛋白可以协助物质进出细胞,线粒体内膜等膜结构上存在催化反应的酶,A项正确;神经递质不需要经过血液运输,由突触前膜释放后,通过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作用于突触后膜,B项错误;老年期存在细胞的分裂、生长、分化等现象,如造血干细胞的分裂、分化,也存在细胞衰老、凋亡现象,C项正确;浆细胞是由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基因表达不同, 细胞中某些蛋白质和mRNA不同,D项正确点睛:人体内主要信息分子种类及作用:(1)激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2)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后,通过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作用于突触后膜。
3)淋巴因子:由T细胞分泌,可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分化2.科学家研究了温度对家蚕表皮细胞中酪氨酸酶和漆酶活性的影响,部分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酶种类温度酶活性漆酶X82%45℃90%60℃92%酪氨酸酶28℃97%40℃76%60℃10%(注:最适温度时的酶活性为100%)A. 温度X可能高于60℃B. 漆酶和酪氨酸酶的最适温度可能相同C. 60℃时酪氨酸酶仍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D. 随环境温度的改变家蚕表皮细胞中的代谢活动可能会发生改变【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酶,考查对温度影响酶活性、酶的催化机理的理解,解答此题,可根据温度影响酶活性的特点和表中数据判断酶的最适温度范围详解:酶在最适温度下活性最高,温度过高、过低酶活性均会降低,温度X可能高于60℃,A项正确;根据表格信息,漆酶的最适温度在60℃左右,酪氨酸酶的最适温度在28℃左右,二者的最适温度不会相同,B项错误;60℃时酪氨酸酶仍具有活性,仍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C项正确;随环境温度的改变,家蚕表皮细胞中不同酶的活性发生不同的变化,代谢活动可能会发生改变,D项正确点睛:本题易错选A项,错因在于思维定式,认为表中温度均从上到下按由低温到高温顺序排列。
3.下列关于提出假说的叙述,错误的是A. 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结果的观察和统计分析基础上,提出有关遗传因子的假说B. 萨顿通过对基因与染色体行为的类比推理,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C. 欧文顿在实验中发现脂溶性物质更易进入细胞,提出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D. 格里菲思发现S型死菌使R型活菌转化为S型活菌,提出DNA是遗传物质的假说【答案】D【解析】孟德尔利用豌豆为实验材料,在杂交实验结果的观察和统计分析基础上,提出有关遗传因子的假说,发现了遗传的基本定律,A正确;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B正确;欧文顿在实验中发现脂溶性物质更易进入细胞,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则膜的主要成分中含有脂质,C正确;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但是并不知道转化因子是什么,D错误4.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 保留有芽和幼叶的插条容易成活,主要是因为芽和幼叶能迅速生长B. 外界环境因素会引起植物激素合成、分布等方面的变化C. 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在对细胞分裂的影响中存在拮抗作用D. 激素调节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答案】A【解析】保留有芽和幼叶的插条容易成活,主要是因为芽和幼叶能够产生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A错误;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的表达进行调节,B正确;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两者表现为拮抗关系,C正确;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D正确。
5.从细胞到生物圈,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都离不开稳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当机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B. 人体内检测到病毒说明其内环境稳态被破坏C. 某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说明其生活环境稳态被破坏D. 某生态系统一段时间有机物净积累量为0说明其稳态被破坏【答案】A【解析】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然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A正确;病毒的侵入可能导致人体内环境稳态被破坏,也可能被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所以人体内检测到病毒,不能说明内环境稳态一定被破坏了,B错误;种群数量在K值波动,说明该种群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C错误;某生态系统一段时间有机物净积累量为0,说明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之中,D错误6.下图为甲种遗传病(基因为D、d)和乙种遗传病(基因为E、e)的家系图,其中控制一种病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另一种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人群中甲病的患病率为1%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 甲、乙两病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 Ⅱ-6的基因型是DDXeY或DdXeYC. Ⅲ-7为甲病患者的概率是1/33D. 若已知D基因含有2000个碱基,其中有胸腺嘧啶300个,则该基因连续复制2次,需消耗游离鸟嘌呤脱氧核苷酸2800个【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DNA的结构与复制,考查对DNA结构与复制的理解、根据遗传系谱判断遗传病性质、基因型和概率分析,解答此题,可先根据“无中生有”判断致病基因的显隐性,结合题干信息进一步确定致病基因的位置,然后进行基因型的判断和概率分析。
详解:根据1号、2号正常,其女儿5号患有甲病,可判断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儿子6号患有乙病,则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甲、乙两病的致病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项正确;1号、2号的基因型分别为DdXEY、DdXEXe,Ⅱ-6只患有乙病,基因型是DDXeY或DdXeY,B项正确;人群中甲病的患病率为1%,则d的基因频率为1/10,D的基因频率为9/10,人群中DD的基因型频率为(9/10)2,Dd的基因型频率为2(1/10)(9/10),则正常个体中Dd所占的比例为2/11,只考虑甲病,Ⅱ-4的基因型是1/3DD、2/3Dd,Ⅲ-7为甲病患者的概率是(2/11)(2/3)(1/4)=1/33,C项正确;已知D基因含有2000个碱基,其中有胸腺嘧啶300个,则含有鸟嘌呤20002—300=700个,该基因连续复制2次,需消耗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22—1)700=2100个,D项错误点睛:DNA分子中的碱基数量的计算规律(1)基本关系式:在DNA双链中嘌呤总数与嘧啶总数相同,即A+G=T+C=总碱基/22)常用关系式:A+G=T+C=A+C=T+G=总碱基/2。
二、非选择题7.甲种水稻的叶片呈浅绿色,乙种水稻的叶片呈绿色科学家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研究了光照强度对两种水稻的影响,结果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科学家推测甲种水稻叶片呈浅绿色的原因是叶绿素a含量显著低于乙种水稻,若用纸层析法验证该推测,预期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强光条件下__________水稻固定CO2的能力更强3)光照强度为a时,甲种水稻叶肉细胞内生成[H]的场所有__________4)若将这两种水稻置于光照强度为b的条件下光照12h,再黑暗处理12h,发现甲种水稻有机物的增加量多于乙种水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结果表明,甲种水稻更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答案】 (1). 甲种水稻组滤纸条从下往上的第二条色素带(从上往下第三条或蓝绿色的色素带),比乙种水稻组的该条色素带颜色浅、带形窄 (2). 甲种 (3). 叶绿体(叶绿体类囊体薄膜)、线粒体(线粒体基质)、细胞质基质 (4). 光照强度为b时,两种水稻净光合速率相同,12h光照条件下两种水稻有机物增加量相同,但甲水稻的呼吸速率更低,12h黑暗处理时甲水稻消耗的有机物量更少【解析】【详解】分析:本题考查叶绿体中的色素、呼吸作用、光合作用,考查对色素层析结果的识记和对光照强度影响光合作用的理解,解答此题,可根据纵坐标代表的量理解曲线的生理意义,进而理解曲线与纵轴的焦点、与横轴的焦点所代表的意义。
详解:(1)叶绿体中色素经提取、分离后,叶绿素a位于滤纸条上从上到下第三条色素带,用纸层析法验证甲种水稻叶片叶绿素a含量显著低于乙种水稻,层析后甲种水稻组滤纸条从上往下第三条色素带应比乙种水稻组的该条色素带颜色浅、带形窄2)据图可知,在强光条件下甲种水稻CO2吸收速率较大,固定CO2的能力更强3)光照强度为a时,甲种水稻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叶肉细胞可通过呼吸作用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生成[H],可通过光合作用在类囊体薄膜上生成[H]4)两种水稻置于光照强度为b的条件下CO2吸收速率相同,即净光合速率相同,12h光照条件下两种水稻有机物增加量相同,但在黑暗中甲呼吸速率较低,12h黑暗处理时甲水稻消耗的有机物量更少,所以甲种水稻有机物的增加量多于乙种水稻点睛:植物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真正光合速率判定(1)根据坐标曲线判定:当光照强度为0时,若CO2吸收值为负值,该值绝对值代表呼吸速率,该曲线代表净光合速率;当光照强度为0时,若CO2吸收值为0,该曲线代表真正光合速率2)根据关键词判定检测指标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真正(总) 光合速率CO2释放量(黑暗)吸收量利用量、固定量、消耗量O2吸收量(黑暗)释放量产生量有机物消耗量(黑暗)积累量制造量、产生量8.为探究亲代小鼠长期摄入高碘对子鼠血清中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影响及硒的干预作用,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取若干生理状态相同的亲代小鼠随机分为3组,进行不同的处理,饲养四个月后雌雄交配,子鼠出生后测定血清中T4的含量。
处理方法及结果见下表组别正常对照组高碘组高碘加硒组T4(nmol/L)100.8568.7893.15(注:T4的含量变化与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呈正相关)回答下列问题(1)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2)该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为确保实验的严谨性,还需要增加_________处理组3)研究小组还测定了子鼠血清中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结果是高碘组高于正常对照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 促进细胞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兴奋性 (2). 小鼠长期摄入高碘会导致子鼠血清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但是补硒能缓解这种影响或补硒能缓解高碘所致子鼠血清中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减少) (3). 单独补硒 (4). 高碘组子鼠血清中甲状腺激素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对下丘脑、垂体抑制作用减弱,垂体合成和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高于正常对照组【解析】【详解】分析:本题考查激素调节,考查对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分泌调节机制的理解解答此题,可根据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