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输气管道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技术规定.docx

14页
  • 卖家[上传人]:大米
  • 文档编号:546916565
  • 上传时间:2023-07-2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7.58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执行的技术规范、规程 22线路工程 33穿越跨越工程 53.1大中型河流穿越 53.2小型穿越 63.3大中型河流跨越 73.4等级公路、铁路穿越 83.5图表(根据业主和设计要求调整) 94厂、站场、阀室详细勘察 95隧道工程 106伴行道路 127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地段的勘察 148特殊性岩土段的线路勘察 14附件:附件一:输气管道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模板) 附件二:穿(跨)越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模板) 附件三:站场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模板) 附件四:隧道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模板)XXXXXXXXXXXX 工程岩土工程勘察统一技术规定1执行的技术规程、规范岩土工程勘察应严格遵循国家现行勘察技术规范、规程遵循的主要技术规范、规程:1.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1.2《岩土工程勘察安全规范》(GB50585-2010);1.3《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568-2010);1.4《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1-2003);1.5《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设计规范》(GB50423-2007);1.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1.7《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1.8《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1.9《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1.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1.11《油气输送管道线路工程抗震技术规范》(GB50470-2008);1.12《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1.13《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1.14《水文调查规范》(SL196-97);1.15《铁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TB10017-99);1.16《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GB50040-96);1.17《冻土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324-2001);1.18《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GJ83-91);1.19《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7-96);1.20《盐渍土地区建筑规范》(SY/T0317-97);1.21《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87);1.22《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1.2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013-95);1.2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1.25《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1.26《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1.27《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99);1.28《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1.29《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1.30《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1.31《圆锥动力触探试验规程》(YS5219-2000);1.32《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92);1.33《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1.34《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50279-98);1.35《岩土工程勘察制图标准》(SY/T0051-2003);1.36《油气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质量评定要求》(SY/T6706-2007);1.37《油气管道工程勘察测绘内容及深度规定》(第一版);1.38《中国石油油气长输管道工程勘察测绘导则》(试行);1.39《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0170-1997);1.40《水利水电工程物探规程》(DL5010-92);1.41《铁路工程物探勘探规程》(TB10013-2004);1.42《油气输送管道工程测量规范》(GB50539-2009);1.43《油气田工程测量规范》(GB/T50537-2009);1.4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1.45《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年版);1.46其它有关规范、规程和规定等。

      2线路工程线路工程的岩 土工程详细勘察除按照《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568-2010)的第4.2节的有关规定进行外,尚应满足如下要求:2.1详细查明全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地质构造,岩 土体的分布及特征,不良地质作用和环境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高边坡、采空 区、岩溶等)及特殊性岩土(如膨胀土、盐渍土、污染土、软土、风沙等)的位置、规 模和发展趋势等,线路沿线分布断裂的性质和活动性等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和特殊岩土地段线路详细勘察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2009年版)和《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568-2010) 的相关规定执行2.2勘探点布置:勘探点的布置要充分利用初步勘察成果资料,线路中线优化结果 与初步勘察时线位一致的地段,详细勘察的勘探点只需在初步勘察的基础上进行加密; 线路中线优化结果偏离初步勘察勘探点控制范围时应重新布置勘探点勘探点间距按照地貌单元和地层分布(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具体确定,应控制住线 路地层的变化,且每个地貌单元有不少于2个勘探点,以探坑(井、槽)和钻孔为主; 勘察等级为甲级间距200〜300m;勘察等级为乙级间距为300〜500m,勘察等级为丙 级 500〜1000m。

      2.3勘探深度:勘探点深度应达到管沟底面以下1m当无法取得管底埋深资料时, 平原地区中一般应大于3.0m;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和丘陵区不小于4.0m若地层复杂时,勘探点深度应适当加深,当遇到厚度超过管道埋深的碎石土层,深 度可予以减小;遇到稳定分布的基岩时,即可终止勘探特殊地层,如膨胀土、软土等, 勘探孔深度除应达到一般地段的勘探深度外,尚应探至膨胀土裂隙深度下或软土持力层 以下2.4 土壤腐蚀性判定:沿线土壤视电阻率测定的间距同勘探点的间距,一般为500〜 1000m,测试深度3.0m;对于土壤视电阻率值发生突变的地段或土壤视电阻率较低(V 50Q・m地段,应适当加密测点,判定沿线土壤对埋地钢质管道的腐蚀性测量结果记 录路纵断面图的相关位置上,并提供管道沿线视电阻率测试成果表土壤对钢结构 的腐蚀性评价采用综合评价,按照《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568-2010) 附表A.0.1-2执行2.5线路岩土工程分段:采用实测地形图定点和GPS导航定位,综合考虑地层岩性、 地下水位埋深和土壤腐蚀性等因素详细划分线路岩土工程分段,尤其对石方段、碎石土 地段着重描述线路分段应全面考虑线路岩土工程的条件,如地层分布、地下水埋深、 土壤腐蚀性、不良地质现象等。

      同一段的土层厚度变化范围不得超过1.0m,地下水位 变化范围不得超过1.5m每一段应按地貌单元、岩土名称、颜色、状态、密实度、特 征、厚度和丰水位、枯水位进行描述(如果勘察期间为枯水期时,丰水期的水位可现场 进行调查分析提供,也可收集水文、气象部门提供的水位变幅进行估算)对于岩土应 描述成因、年代、名称、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和风化程度,并进行土、石工程分 级(土、石工程分级可参照《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568-2010)执行 并将上述内容(简要)分段标注于线路纵断面图《工程地质条件》栏内线路勘探点位 置应填写在平面示意图的相应位置上,应按顺序进行编号勘探点的绘制大小为:外径 3mm (例:DZn, n 为数字)2.6地下水:勘察期间对管道沿线的地下水位进行调查分析,对管道沿线地下水位 高于管道埋深的地段,代表性地采取地下水试样(管线通过水塘地段,宜取地表水样), 进行水质和侵蚀性分析,评价水对钢质管道和建筑材料的腐蚀性2.7取样及试验黄土地区应分区段取样确定各区段黄土湿陷场地类别,判定湿陷等级对较软弱的粘性土(淤泥)现场采用轻型圆锥动力触探(N10)进行测试在高烈度区,采用静力触探或标准贯入试验对饱和砂土、粉土进行液化判别。

      勘探深度内遇到砂土,应采取扰动土样(约2kg),测定其天然休止角(烘干、水下)2.8图标(根据业主和设计要求调整)2.8.1线路工程地质平面图;2.8.2线路工程地质剖面图;2.8.3沿线土壤视电阻率测试和腐蚀性评价成果表;2.8.4岩石、土、水样试验成果表等3穿越跨越工程3.1大中型河流穿越3.1.1根据穿越方式和穿越处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水文条件,运用综合勘探技术, 查明穿越处的地层结构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水文参数3.1.2详细勘察的勘探点数量和间距应按岩土工程勘察等级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 定:a. 勘探点布置在确定的穿越管道中线上〔不包括非开挖(定向钻、顶管、隧道) 穿越方式〕偏离中心线距离不大于3m;勘探点间距以能控制地层变化为原则,平原河 流50〜100m,山区河流应为30〜50m河流穿越勘探点总数不宜少于4个(两岸各1 个,河床至少2个针对不同的地层采取适宜的勘探测试手段及取样试验方法, 以确定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质13.非开挖穿越方式勘察按《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568-2010)第4.3 节进行布置勘探点,在穿越中线两侧(上、下游)15〜20m处各布置一条勘探线,两 条勘探线上勘探点交错布置,勘探点投影到中线上间距为30〜100m,地基等级为一级 取小值,三级取大值。

      c. 当采取顶管方案时,应于两岸沉井处布置勘探点3〜5个d. 当需要查明穿越地段有无异常埋置物(如管线、电缆、混凝土构筑物、古城遗址等), 可采用工程物探手段(例如:电法、金属管探测仪、地质雷达和地震CT等)进行探测3.1.3详细勘察阶段的勘探点深度应按下列原则确定a. 对于沟埋敷设方式,一般应钻至河床最大冲刷深度以下3〜5m,无冲刷深度资料 时,应视河床地质条件而定:对于粉细砂、粉土及粘性土河床,勘察深度为10〜15m; 对于中、粗、砾砂河床勘探深度为8〜12m;对于卵(砾)石河床,勘探点深度6〜8m; 对于基岩应钻穿强风化层,当强风化层很厚时,最大深度以10m为限以上勘探深度 均自河床底面算起b. 当设计采用顶管方式时,勘探点深度根据顶管要求确定,一般钻探点深度应钻至 设计管底以下3.0mc. 当采用定向钻穿越方式时,勘探点深度为设计管底深度以下3〜5m3.1.4取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点数量,一般占勘探点总数1/2〜2/33.1.5取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部位的竖向间距,应按设计要求和岩土性质确定,一 般每隔1〜2m取样1件、或取得1个原位测试数据,每一主要土层的试样或原位测试 数据不少于6个。

      3.1.6试验项目应根据穿越方式和岩土性质确定,按《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 规范》(GB50568-2010)第4.3条执行3.1.7搜集和分析整理工程水文资料,大型河流按百年一遇,中型河流按五十年一 遇搜集和分析整理,推求其相应流量、流速、水位3.1.8根据钻探揭示的地质构成资料结合推求的水文参数确定冲刷深度,评价河床 及岸坡稳定性,提出保证穿越管道安全的岩土工程建议3.1.9钻探完成后,采用泥浆压力注入水泥砂浆封孔3.2 小型穿越3.2.1小型穿越工程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应在确定的穿越断面两岸及河床布置勘探 点(河床内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勘探深度一般6.0m左右遇饱和的粉细砂及软粘土 适当加深,但最深以10.0m为限一般只进行工程地质描述,不采取土样分析试验小 型河流(沟渠)在“平面示意。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