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问题”让数学课焕发了生命活力.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08885580
  • 上传时间:2021-11-0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1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问题”让数学课焕发了生命活力广东电白县水东中学 廖铁平“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是数学家哈尔莫斯说的一句名言.数学之所以能成为锻炼思维的体操,是因为数学发展始终都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 题.事实上,问题也是教学的出发点,是思维的起点,有问题才会去思考解决的 办法.数学课堂教学正是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反复的过程中培养、 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好的数学课应该是探索课,讨论课、师 牛.双边活动课、课堂上教师应该是学生在知识海洋里探戈的手,是学生探索知识 的灯塔、路标.如何能达到这样的课堂效果,让数学课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一、教师提出“数学问题”,为学生显示才华创造机会美国心理学家布魯纳指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数学课以“数学问 题”为中心,通过引导学生探究数学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体验数学,发现数学,并培养 学生的敢于创新,勇于探索,战胜困难的精神,使数学课堂教学真正做到师生互 动,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试验1:(“你能证明他们吗”第二课时的教学……九年级)我在两个基 础一样的班中以不同的教法进行教学效果对比.在(1)班用传统教学法:分析 讲解例题,然后让学生做一些相应的巩固;在(2 )班却是使用教学新理念: 先给出预习提纲,让学生看课木例题的解题过程,然后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分 组讨论.我先画出一个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如图1,并板书:“作AABC,使 ∠B=∠C”,然后请学生在练习木上完成,学生完成后,我就提出问题①: 过点A作AD⊥BC,垂足为D,然后沿直线AD对折,你有什么发现?(学生 很快得出A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接着我板书问题②:“已知在 AABC 中,∠B=∠C 求证:AB=AC.”要求学生完成(我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作了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互相讨 论和交流)(证明:过A作AD⊥BC,垂足为D,则∠ADB=∠ADC=90°在AABD和AACD中Y ∠B=∠C, AD=AD∴AABD^AACD (HL)∴ AB=AC我接着提出问题③:你们都从AABC中已知∠B=∠C这个条件出 发证明了 AB=AC,如果己知∠A=∠B能证明什么?如果己知∠A=∠C 又能证明什么?学生很快就用证明问题②的方法,由∠A=∠B证得AC=BC,由 ∠A=∠C 证得 AB=BC.跟着我提出问题④:由以上学4你们冇什么发现?(学生们很快就说出 他们的发现: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你能证明这个结论吗?然后我又提出问题⑤:在问题②中,我们通过作BC边上的高来证明 AB=AC,请思考一下,还冇其他的作法吗?快嘴的同学马上说:“冇,还可以作 ∠BAC的角平分线或作BC的中线.” “好的,那请把证明过程写出来.”我不 置可否的笑了笑说.过了几分钟,科代表杨华强首先站起来说:“老师,作BC 的中线不可以,因为没有SSA的判定其他句学也跟着附和,我也肯定了他的 说法.多数学生都会取BC中点,连结AD,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性质证得AB=AC.上完课之后,我对两个班都进行了小测,结果两个班的成绩差不多,但 在两周后的单元测验中(2 )班就明显比(1 )班好得多,为什么?因为在(1 ) 班是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是被动性的接受性学习,不求甚解,以记忆为主,两 周后自然遗忘了不少;而(2 )班却是以“数学问题”为中心,让学生进行探究 性学习,引导学生自己闯过难关,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数学,体验数学”,使课 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所以印象较深.试验2:(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举例”……九年级)为了使学生熟练 应用解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学:>J 数学的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我设计以下几个问题作为问题情境引入新课:① 如图2, 一辆汽车以8 0公里/小吋的速度从西往东行驶,在A处观 察到电视塔在东偏北30°的方向上,你能在汽车行驶过程中确定电视塔的位 置吗?② 如图3,若汽车从A处出发3小吋后到达B处,B处看到电视塔C在 东偏北60°的方向上,则你可以确定电视塔C的位置且求出B处到电视塔C 的距离吗?③ 是否存在某个地方,汽车行使到该地方时,既能确定电视塔的位置和 方向又能求出电视塔与A处的距离呢?如果存在,请指出来并说明理由.这些问题比较贴近生活实际,一提出来就引发了学生探讨的积极性,在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了自己预期的教学目的.这样,通过“数学问题”不断把知识引向深入,尽量启发和鼓励学生, 引导学生自己闯过难关,为学生显示才华创造了更多机会,从而让数学课充满了 生命活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几何定理,还可以培养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 能力,老师对学生的个性也有更多了解,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二、让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数学的 灵魂,数学课不仅要让学生探究数学问题,还要教会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把 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成为学的主人,让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主 体作用,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 及创新思维能力,使他们学会如何去学.试验3:在九年级“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举例”(第二节)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数学问题来进行探究:我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探宄:问题①:如图4,梯形ABCD中,AB//CD, ∠B = ∠C=90°∠A=60°,上底 CD=2cm,下底 AB=10cm,求出腰AD和BC的长.在问题①学生解出后,我要求学生就这个问题写出另外一个数学问题来 (要求:增加难度).在我的引导下,有不少学生写出了新的数学问题,我把其中一 个学生写出的数学问题出示让学生共同探究:问题②:如图5,在等腰梯形ABCD中,己知 AB//CD,梯形的高为 6cm, ∠A=60°,AB=10cm, CD=2cm,求:腰AD和BC的长.学生把问题①中的“直角梯形”改为“等腰梯形”,增加了条件“梯形 的高为6cm”,问题的难度增加了一些)学生求出结果后,我再要求学生进一步写出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来.在我 引导下,有不少学生都能写出一个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来.其中一个问题③是:己知梯形 ABCD 中 AB//CD, ∠A=60°,AB=10cm, CD=2cm,你能求出腰 AD和BC的长吗?如果能,请写出求解过程,如果不能,加上一个什么条件就可以 求出.问题③是在去掉问题②中的“梯形的高为6cm”这条件,问题的难度增 加了不少?我就把这问题出示,让全体学生思考和分组讨论,学生发现这问题需要 加上一个条件(如∠B的度数或者梯形的高)才能求出腰AD和BC的长.我就加上条件∠B=30°,让学生求出问题的结果.然后,我要求 学生们展开思维,再提出更深入的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很快学生们写出了不少数 学问题,我又选择其中的一个学生写出的数学问题让全班学生来进行探究.这个 问题④是:如图6,己知,四边形ABCD中,∠A=60°,∠B=30°,AB=10cm,CD=2cm,你能求出 AD 和 BC 吗?如果能,写出求解过程,如果不能,加上一个什么条件即可以求出来?(在 问题④这问题中,学生把问题③的“梯形ABCD”改为“四边形ABCD”,尽管增 加了条件“∠B=30°”但问题的难度还是增加了很多)经过我的适当引导 和学生们的分析讨论,有不少学生明白到需要加上一个条件(如∠C或∠D 的度数)才能求出AD和BC的长.我就加上条件∠C=150.让学生求解这个问 题.经我提示,许多学生都求出了这个问题的解.我让一个学生上黑板演他们的 求解过程,并让学生们评定对错.这节课要求学生的思维量度较多,但学生们的学积极性较高,学生提 问题和探究问题的参与率都很高,课堂充满了生机,多数学生都能提出多个数学 问题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展示.学 生们反映,像这样不断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地学4数学比以前那种被动地接受的 学习方式要紧张,但容易提高数学解题能力.通过探讨,我体会到:数学问题,让数学课焕发了生命活力.数学老师 应当把自己定位在点拨、释疑解难的“导演”位置上,通过启发诱导、引桥标路、 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实现.以数学问题为中心,通过教师诱导, 学生的参与,探究性的学习,为学生显示才华创造了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 了学生,让数学课焕发了生命活力,正确地处理好了教与学的关系,从而获得最 优的课堂教学效果.。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