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22年电大开放教育西方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参考资料参考答案很全.doc
26页本书体系概略微观部分 宏观部分• 供求理论 宏观经济核算• 消费者行为理论 凯恩斯模型• 生产者行为理论 AS-AD模型• 市场论 通货膨胀问题 宏观经济政策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一、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起源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亚当·斯密是什么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出生于苏格兰的一个海关官吏家庭,14岁就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先后学习了道德哲学、论理学和数学,自学法学、政治经济学,因为成绩优秀3年后推举到牛津大学学习1748年(25岁)开始在大学任教,16年后辞去大学教授的职务,成为当时一位年青贵族(贝克希莱公爵)的私人教授,并陪同公爵赴欧洲大陆游学,期间结识了法国启蒙学派的著名代表伏尔泰,重农学派的首领魁奈和杜阁。
1767年回到英国,1776年经济学巨著《国富论》出版问世《国富论》到底讲什么?这部著作以发展生产力、增加国民财富为主线,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资本主义社会三个阶级的三种收入理论为核心,系统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各个范畴,几乎包括了经济科学的各方面的内容全书共五篇第一、二篇论述经济学基本原理,形成一系列经济概念和范畴,第三、四篇着重论述经济政策对国民财富增长的意义和作用,第五篇涉及财政学一)历史背景:特殊的18世纪1、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英国已经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资本主义工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商业特别是对外贸易取得惊人的发展2、社会经济关系的重大转变: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重要时期二)斯密的重要贡献1、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体系,使经济学首次具备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 2、首次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置于经 济学的中心地位,决定了经济学此后 的发展方向和路径看不见的手: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体制下,个体对自 己私利的追逐会受到一种无形力量的支配,使这种对私利的追逐实际上导致了最有利于实现社会利益的结果这种无形的引导力就被称为“看不见的手”二、西方经济学的演变和发展重商主义 重农主义 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后经历了三次革命和三次综合发展为现代的西方经济学三次革命和三次综合第一次革命:英国,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确立了比较完备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第一次综合:19世纪中叶,约翰·穆勒出 版《政治经济学原理》,建立了以折衷调 和为特征的经济理论体系第二次革命:19世纪70年代,法国的瓦尔拉斯和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分别发起的边际革命第二次综合:19世纪末,英国的马歇尔 综合了古典学派和边际学派的观点,形成新古典经济学把资本主义描绘成理想社会,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是最好的政策形成微观经济学的理论第三次革命: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用国家干预经济代替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形成宏观经济学的理论雏形第三次综合尚未完成,正在进行中:二战后——20世纪60年代中,美国经济学家萨谬尔森把马歇尔和凯恩斯的理论综合而成,形成“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也称“新古典综合学派”),一直在西方经济学界居于正统地位20世纪70年代中以后,资本主义社会“滞胀”严重,萨谬尔森不得不吸收其他新学派(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形成“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新综合”课外经典读物选读• 亚当斯密《国富论》之后,经济学界的三部经典巨著:• 约翰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萨缪尔森《经济学》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生产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经济学需要进行研究的“经济问题”。
二、经济学的定义 可以把经济学简要定义为: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如何有效配置和使用相对稀缺的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需要的一门社会科学• 经济学要研究的经济问题(P3)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a、总量既定的生产资源用来生产什么 b、采用什么方法生产 c、被生产出来的产品怎样分配 d、一个社会既定的生产资源总量是否被充分利用以及如何被充分利用三、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P5)(一)微观体系:侧重用个量分析方法分析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 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 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二)宏观体系:研究经济作为整体的运行分析的是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如:国民收入、就业、经济增长、货币等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P6)一、经济人的假设 即每个人都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二、假设演绎法 使得模型分析成为可能三、价值中立原则 把经济学划分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四、西方经济学的具体分析工具(P10) (一)均衡分析 (二)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三)边际分析 (四)数学分析法第二章 需求、供给和价格第一节 微观经济学概略(P19)产品市场消费者 生产者产品的需求者 产品的供给者要素的供给者 要素的需求者 要素市场第二节 需求一、需求函数(P20)(一)需求的定义: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它是购买欲望与货币支付能力的统一二)影响需求数量的因素与需求函数1、该商品本身的价格(P)2、消费者的收入水平(M)3、消费者偏好(T)4、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Pe)5、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Pr)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只集中于需求数量与价格之间关系的研究,即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d=f( P ) P为商品的价格,Qd 为商品的需求量二、需求表与需求曲线(一)需求表:表示某种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二)需求曲线:以横轴代表需求量(Q),以纵轴代表价格(P),把代表价格-数量组合的各个点连接而成的曲线注意:P(纵轴)是自变量,Q(横轴)是因变量,与一般的数学习惯相反线性需求曲线的一般形式: Qd =-bP+a 斜率为负值,曲线向右下方倾斜,P与Q反向变动(三)需求定理 :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的变化方向总是相反的三、需求与需求量(板书图示二者的变化情况比较) (P22)(一)需求量是指某在一特定价格水平时,消费者计划购买的量点)需求量的变动由价格决定,体现为某一条需求曲线上点的变动二)需求是指在不同价格水平时对应的各个不同需求量的总称整条需求曲线) 需求的变动是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决定的,体现为整条曲线的平移。
需求增加,曲线右平移,需求减少,曲线左平移第三节 供给(P23 图2-3)一、供给函数(一)供给的定义: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二)影响供给数量的因素与供给函数1、商品自身的价格2、生产的成本3、生产的技术水平4、相关商品的价格5、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仅考虑商品价格的变化对这种商品供给量的影响,则供给函数简化为: QS=f( P ) P为商品价格,QS为供给量二、供给表与供给曲线(一)供给表:表示某种商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二)供给曲线:以横轴代表供给量(Q),以纵轴代表价格(P),把代表价格-数量组合的各个点连接而成的曲线注意:P(纵轴)是自变量,Q(横轴)是因变量,与一般的数学习惯相反线性供给曲线的一般形式: QS=dP+c 斜率为正值,曲线向右上方倾斜,P与Q同向变动(三)供给定理 某种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的变化方向总是相同的即供给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减少三、供给与供给量(P25 图2-5)(一)供给量是指某在一特定价格水平时,生产者愿意且能够提供的量。
点) 供给量的变动由价格决定,体现为某一条供给曲线上点的变动二)供给是指在不同价格水平时对应的各个不同供给量的总称整条供给曲线) 供给的变动是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决定的,体现为整条曲线的平移供给增加,曲线右平移,供给减少,曲线左平移第四节 供求法则:均衡价格(P23)一、均衡的含义: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是一种经济行为者能得到满足的状态均衡的公式和图形均衡在数学方法上即:Qd=Qs 在图形上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即为均衡点(板书图示)(P25图2-6)二、均衡价格的决定 均衡点上的价格和数量分别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是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和供求数量 均衡价格时在市场的供求力量的自发调节下形成的板书图示说明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三、均衡价格的变动:由需求和供给的变动引起(一)供给和需求单方面的调整(板书图示)(P27图2-7 、 2-8) 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会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向变动,供给变动会引起均衡价格的反向变动,均衡数量的同向变动(二)供给和需求的同向调整1、供给和需求同时增加2、供给和需求同时减少(三)供给和需求的反向调整1、供给增加而需求减少2、供给减少而需求增加第五节 政府的价格控制一、最低限价——主要用于农产品保护。
二、最高限价——主要用于保护消费者利益第六节 弹性理论(P29) 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一、需求弹性的一般理解(一)需求弹性的含义为了比较和研究不同产品的需求量受某种因素变化而受到影响的程度,使用“需求弹性”作为分析工具,用以说明需求量对某种因素变化的反应程度二)公式1、弹性的一般公式 因变量的变动比例弹性系数= 自变量的变动比例2、需求弹性公式 需求量的变动比例需求弹性系数= 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