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国学经典解读 李翱教育过程本质的复性论(2).docx

2页
  • 卖家[上传人]:re****.1
  • 文档编号:449881768
  • 上传时间:2023-03-0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2.93KB
  • / 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国学经典解读 李翱教育过程本质的复性论(2) 他认为虽然一般人之性都为情所惑而昏塞,由来已久,但“复性〞并不难因为任何人自身都先天具有一个善性,只不过是为妄情所惑,昏而不充,塞而不明只要去其妄情也就是了他说:“情不作而性充〞,“妄情灭息,本性自明〞“圣人教人忘嗜欲而归性命之道也〞就是说,一个人如能灭绝妄情,即绝情去欲而“复其性〞的教育观点,实际上已不是儒家传统的教育思想,它同佛家的教育宗旨几乎没有多大区别了由此,他还提出了一些具有修禅特征的“复性〞方法: 1.“无虑无思〞李翱说:“弗虑弗思,情那么不生;情既不生乃为正思,正思,无虑无思也〞这种修养功夫,是一种否认感知作用,排斥思维活动的非理性的修养方法,实际上与禅宗的“禅定〞是没有多大差异的,是佛家直觉主义的修炼功夫,但他认为仅做到“无虑无思〞还不够,“然此斋戒其心者也,犹未离于静焉有静必有动,动静不思,是乃情也〞?易?曰“吉凶悔吝生乎动,焉复其性耶〞意思是,“斋戒其心〞,还会“生情〞,仍不能到达真正“复性〞的境界从而他提出了另一个主张2.“其心寂然〞李翱说:“知者无知,动静皆离,而寂然不动,是至诚也〞又说:“是故诚者圣人性之也寂然不动,是至诚也。

      〞又说:“是故诚者圣人性也寂然不动,广阔清明,照乎天地,感而通天下之故,行止语默,无不处于极也〞还说:“心寂不动,邪思自息,惟性照明,邪何所生?视听昭昭而不起于见闻斯可矣无不知也,无弗为也,其心寂焉,光照天地,是诚之明也〞在这里,他提出一个所谓“至诚〞和“诚明〞的神秘化观念,其核心即是“寂然不动〞或“其心寂焉〞这么四个字,也就是“视听昭昭而不起于见闻〞,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万念皆空他认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功夫,才能止息邪思,显出本性的“广阔清明〞,超脱尘俗,到达真正“复性〞的境界这种“复性〞方法,正是一种神秘而不可思议的佛教徒的修炼功夫3.“慎独〞所谓“慎独〞,即无论客观世界怎样“变化无穷〞,作为君子都要做到“未始离于不动〞,即永不动心,保持心的“寂然〞状态这就是“慎独〞的真谛所以,他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覩,恐惧乎其所不闻〞因为“不覩之覩,不闻之闻〞,实际上是“其心一动〞,“心动〞那么“情生〞如果心已动了,那么距离复性的境界也就愈来愈远了由于“情〞是感性的主要因素,所以,“不动心〞乃是“复性〞的根本要求可见,李翱提倡的“慎独〞功夫,显然是接受了佛家“灭情〞以见佛性的影响后来宋儒强调“慎独〞功夫,乃直接导源于此。

      4.“择善固执〞、“终岁不违〞李翱认为“复性〞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修炼过程,是人生一辈子的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任务因此,必须具有“择善固执〞,“终岁不违〞的精神他说:“修道之谓教,何谓也?曰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就是说,教育是教人修身行道的过程,也就是教人达于“诚〞之境界的过程要想到达“诚〞的境界,就必须对于天赋的善性执着不放,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离开它他说:“复其性者,贤之循之而不已者也不已能归其源矣〞意思是,只有经过长期修炼功夫,才能使先天的善性复观有人问他:“如生之言,修之一日那么可以至于圣人乎?〞曰:“十年扰之,一日止之,而求至焉,是孟子所谓以杯水而求一车薪之火也甚哉!止而不息必诚,诚而不息必明,明与诚终岁不违,那么能终身矣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那么可希于至矣〞他强调在修养过程中,要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作长期的努力,这一思想是可贵的善〞的根本标准就是“道〞李翱认为一个君子,关键在于“从道〞他说:“君子从乎道也,而不从乎众也〞所谓“从乎道〞,即是立志学道和行道,这个道也就是韩愈所卫之道,是“善〞的根本;守着这个“道〞,就是“择善固执〞他说:“吾之道,学孔子者也〞,“是古圣人所由之道〞,并说:“苟仁且义,那么吾之道何所屈焉?……故君子非仁与义,那么无所为也。

      〞(?答侯高书?)还说:“吾所以不协于时,而学古文者,悦古人之行也,悦古人之行者,爱古人之道也故学其言不可以不行其行,行其行不可以不重其道,重其道不可以不循其礼〞由此可见,他的“择善固执〞,即对传统儒学的仁义道德,不仅要“学其言〞,而且要“行其行〞;不仅要“重其道〞;而且要“循其礼〞其实就是要做一个合符于要求的“忠臣〞和“顺民〞和这种精神相联系的是,他强调在复性过程中,要靠个人主观努力他说:“百赅之中有心焉,与圣人无异也嚣然不复其性感矣哉道其心弗可以庶几于圣人者,自弃其性者也终亦亡矣,茫茫乎其将何所知冉求非缺乏乎力者也,画而止进而不止者,颜子哉〞(?李文公文集·学可进?)他强调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进德修业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而且,他的这种“复性〞论,对于后来的理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开展,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