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樊迟问仁原文翻译(可编辑).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柏**
  • 文档编号:298277686
  • 上传时间:2022-05-2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9.23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樊迟问仁原文翻译 樊迟,孔子的学生,从小贫穷,但读书刻苦,还懂种田未拜孔子为师之前,他已在季氏宰冉求处任职下面是我整理的樊迟问仁原文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子贡曰:“如有博施(1)于民而能济众(2),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3)其犹病诸(4)夫(5)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6),可谓仁之方也已 【解释】 (1)施:旧读shì,动词 (2)众:指众人 (3)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儒家认为是“圣人” (4)病诸:病,担忧诸,“之于”的合音 (5)夫:句首发语词 (6)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译文】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评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

      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在后面的章节里,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对此,我们到后面还会提到总之,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3)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4)斯语矣 【解释】 (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2)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 (3)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 (4)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评析】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 【解释】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 (3)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评析】 这里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成为后世遵奉的信条 司马牛(1)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2)曰:“其言也?,斯(3)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乎?” 【解释】 (1)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学生 (2)?:音rèn,话难说出口这里引申为说话谨慎 (3)斯:就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评析】 “其言也?”是孔子对于那些希望成为仁人的人所提要求之一仁者”,其言行必须慎重,行动必须认真,一言一行都符合周礼所以,这里的“?”是为“仁”服务的,为了“仁”,就必须“?”这种思想与本篇第1章中所说:“克己复礼为仁”基本上是一贯的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1),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2)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3),不仁者远(4)矣汤(5)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6),不仁者远矣 【解释】 (1)举直错诸枉:错,同“措”,放置。

      诸,这是“之于”二字的合音枉,不正直,邪恶意为选拔直者,罢黜枉者 (2)乡:音xiàng,同“向”,过去 (3)皋陶:gāoyáo,传说中舜时掌握刑法的大臣 (4)远:动词,远离,远去 (5)汤:商朝的第一个君主,名履 (6)伊尹:汤的宰相,曾辅助汤灭夏兴商 【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逃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评析】 本章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仁,二是智关于仁,孔子对樊迟的解释似乎与别处不同,说是“爱人”,实际上孔子在各处对仁的解释都有内在的联系他所说的爱人,包含有古代的人文主义精神,把仁作为他全部学说的对象和中心正如著名学者张岂之先生所说,儒学即仁学,仁是人的发现关于智,孔子认为是要了解人,选拔贤才,罢黜邪才。

      但在历史上,许多贤能之才不但没有被选拔反而受到压抑,而一些奸佞之人却平步青云,这说明真正做到智并不容易 6 / 6。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