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墙真石漆涂料施工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docx
3页外墙真石漆涂料施工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1、 颜色不均、二次修补接槎明显主要原因:配合比掌握不准,掺加料不匀,涂层厚度不一,底层二次修补、 抹灰层与原抹灰层含水率不一,面层施工含水率高造成面层二次修补接槎明显防治措施:由专人掌握配合比和统一配料,且计量准确,面层施工指定专人 负责,外架吊篮的支杆禁止压在墙上,避免二次修补2、 面层空鼓、裂缝主要原因:底层抹灰没有按照要求分层打底和分格施工防治措施:打底时按照图示要求分格3、 粉化现象主要原因:基层有粉层、油污等;涂刷时温度低、成膜不好;涂刷渗水太多;涂刷耐侯性差;墙体表面未加以处理;防治措施:上漆前应将表面松脱的旧面漆、尘埃、油污清除;施工温度应保 持在5摄氏度以上;减少渗水量;涂上二层耐候性好的面漆4、 起皮、脱落主要原因:涂刷两道时采用两种涂料或涂刷第一道时大量掺水;对贮存很长 时间的涂料不加搅拌,使其流平性差,导致涂膜过厚;腻子质量太差或批刮过厚; 基层过于平滑,造成涂膜附着力不好;施工不当,第一涂层未完全干燥,即涂装 第二道防治措施:涂装前应将墙基面处理干净,并批刮优质腻子;涂装前应将涂料 调配至适当粘度,并搅拌均匀;待第一道涂层完全干燥后,再涂刷第二道涂层。
5、 起泡主要原因:基层潮湿或有挥发性液体存在;基层的孔穴和空洞未按要求嵌实 填平;底涂未完全干固就在上面涂装;墙面暴露在高湿环境下防治措施:确定起泡原因及部位,找出并移走源头刮除起泡,并重批腻子 待其实干后,重喷涂真石漆6、 流挂主要原因:真石漆粘度不当;湿涂膜干燥太慢;涂料刷蘸过多,造成厚涂膜 不规则堆积;墙体含水量较高防治措施:涂装时墙基面应处理干燥;涂装时真石漆粘度应调配适当;涂装 时不应堆积过厚涂层7、 发花主要原因:颜料密度及颗粒大小不同;涂刷不均匀,导致厚薄不匀;墙基面 碱性过重;涂装时随意兑水稀释防治措施:墙基面应用封闭底漆打底;涂装时按指定量掺水;涂装时力度应 均匀一致8、 喷涂接头痕主要原因:环境温度较高,导致干燥过快;墙基面浮灰未清理干净;涂料粘 度过大防治措施:在指定温度范围内涂刷;涂装前应将墙面处理干净;稀释至适当 粘度进行涂装9、 长霉主要原因:涂料中未使用防霉剂;在已发霉的底材或涂层上涂刷;涂刷部位 处于日照少的潮湿区域防治措施:应使用具有防霉效果的涂料;在涂装前应将墙面处理干净,并涂 刷封闭底漆;在潮湿地方使用,应加大防霉剂用量10、 面层施工接槎明显主要原因:面层施工时没将施工槎子用在分格缝或不够明显的地方。
防治措施:施工中间留槎必须留在分格缝、伸缩缝或立面线角、管后等不明 显的地方11、 施工时颜色好,交工时污染严重防治措施:选用抗紫外线、抗老化的外墙优质真石漆,施工时严格控制加水 量,中途不得随意加水为防止面层污染,在涂层完工24h后喷有机硅一道,喷 的厚度一致严格控制罩光油的用量,施工中不得随意改动,二种颜色交叉时必 需要使一种颜色充分干燥后,再喷涂另一种颜色12、 色差通病防治措施:(1) 工程原料整批采购,派员驻厂检验材料进入施工现场进行复检,施工前 再次检验,确保色泽一致,杜绝色差;(2) 严格按施工要求对原料在施工前均匀搅拌,由专人负责及时将搅拌均匀 的材料交给喷涂人员;(3) 在封底漆施工前,对墙面表层进行平整处理;(4) 严格控制施工工序,禁止不同色涂料同时喷涂13、保持感观效果的技术措施(1) 保持喷涂压力和涂料稠度恒度,风速超过5—6%秒时,停止喷涂施工;(2) 施工前严格控制外墙真石漆成品,在进行面涂层施工时要连续不中断;(3) 保持适当喷涂距离,保持真石漆稠密度适中;(4) 风下不施工,每遍涂层厚度不要太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