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唐诗三百首全集:旅夜书怀.docx
13页儿童唐诗三百首全集:旅夜书怀 【原文】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解】 岸:指江岸边 危樯(qiáng墙):高耸的桅杆 独夜舟:孤零零的一只船在江上过夜 星垂句:远处的星星犹如低垂至地面,使原野更为宽阔平野阔:原野显得非常宽阔 月涌句:银色的月光映着奔流汹涌的长江 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反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杜甫的确是以文章而的,却偏说不是,可见另有理想,所以这句是骄傲语休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语了 着: 应:认为是 飘飘:随处飘泊,无依无靠 沙鸥:水鸟名 【翻译】 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靠着。
星星垂在天涯,平野显得宽敞;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我莫非是由于文章而吗?年老病多也应当休官了自己处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韵译】 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江岸畔的细草,深夜江边,泊着桅杆高耸的孤舟 原野宽阔,天涯的星星如垂地面,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流 我的名气,莫非是由于文章着称?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 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何以相比?活象是漂零天地间一只孤苦沙鸥 【写作背景】 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临时安定下来但不料,其次年严武突然去世,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州、忠州时写下的 【评析】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榆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四川忠县)此诗约为途中所作诗人用阔大无垠的夜景衬托肤浅滞重的孤独感,使人感受到诗人生命的激情正如他笔下奔涌的江流一样澎湃难平。
这是杜诗五律的名篇,历来为人称道《四溟诗话》评此诗“句法森严,”涌”字尤奇“《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语:“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 这首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靠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765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现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孤独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宽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的感情,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实际上,诗人写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绚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靠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常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妙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非常动人。
诗的后半是“书怀”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由于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当由于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着,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的确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由于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提醒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缘由关于这一联的含义,黄生说是“无所归咎,抚躬自怪之语”(《杜诗说》),仇兆鳌说是“五属自谦,六乃自解”(《杜少陵集详注》),并不很妥当最终两句说:“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宽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旷,沙鸥飘落;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抒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 漂泊无依的孤寂,却正是对社会的评价,那个时候,那皇城,如此之大,却无他容身之处,辗转来到成都,却由于严武的离世,被迫离开,由于无重用他的人,无他的伯乐了,那是一种怎样的无奈。
如此,全诗也从侧面衬托了当时朝廷政治的腐败,以及,自己内心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无奈 【点评】 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浣花溪草堂四月,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只得携家小取水路东下此诗即为行船经过渝州(今重庆)、忠州(今忠县)一带时所作身世浮沉,前途难卜,故诗以抒写飘泊奔波的牢骚情怀为主旨然而老杜品行,穷而愈坚,悲而能壮,在自怨身世之中,仍保持傲岸的气势与阔大的胸襟观此篇中自然景观之雄浑与诗人情志之骄傲,愈发令人信任杜甫人格与诗格的高度全都此诗以阔壮之景寓悲凉之怀的抒情境地,颇与《登岳阳楼》,《登楼》、《登高》等五、七律抒怀名篇有相像之点试看诗中前半竭力渲染描绘旅夜江上壮伟之景,后半尽意宣泄孤舟漂移的悲怀情因景生,气概夺人心魄,艺术感染力非常强大首联用对起格,写自己夜晚单独行舟的孤苦之状在细草绵延、微风吹拂的岸边,诗人独系高帆夜行之舟在静夜停舟的寂寥江天里,羁旅之怀油然而生,不行遏止,不言愁而愁自见颔联二句分承首联:岸上平野茫茫,群星遥挂如垂;舟前江涛滚滚.月影流淌如涌这两句气势雄大,境地宏阔,与李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句法略同而工力悉敌。
李诗只形容山与江,此二句则野阔星垂,江流月涌,共写四事,画面景物交错的多层次之感似更突出一些这里不但对于人对景物的感觉的描写非常真实,而且通过这种描写突出了自然景观的鲜亮特征详细说来,由于“平野阔”,才显得星斗遥挂如垂,而用此“垂”字,又反衬出乎野之宽阔;因“大江流”,所以江中月色似也滚滚如涌,而用“涌”字,又衬托出大江澎湃向前浪起千叠的气派颈联二句,因夜景之广漠寂寥而起身世之深悲第五句自谦,实乃自负说名岂因文章而着,与另一首赠严武诗中“岂有文章惊海内”之句同慨第六句自解,实乃牢骚说自己失去官职是由于既老且病,好像动听自恨,其实是恨世真正的状况是与时与事多忤此意不直接说出,显得悲愤更深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旧注云:“名实因文章而着,官不为老病而休,故用岂、应二字反言以见意,所云书怀也说得颇为中肯,可参考末联即景自况,以沙鸥自比,自伤飘泊自问自答,老怀悲凉之状愈加突出宽阔的“天地”,衬托一微小的“沙鸥”,愈显出自己飘落不遇的身世的可悲与可叹这个比方,与开篇的自白首尾相顾一沙鸥”照应“独夜舟”,抒情仆人公孤独流浪的形象完全凸现出来了 此诗开头四句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眺望原野,远处天与地好像相接了,天涯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
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淌而飘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宽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宽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宽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淌;也只因江水的流淌,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安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后四句书“怀”:“名岂文章着”,声名不因政治理想而显着,反因文章而显着,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抱负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缘由,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面对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苦痛遭受,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地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 【讲解】 这首诗是杜甫五律诗中的名篇,历来为人称道《四溟诗话》评此诗“句法森严,‘涌’字尤奇《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语:“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 所谓“旅夜书怀”,就是在行旅的夜里抒写自己的胸怀或怀抱。
写作时期应当确定为大历三年春此前杜甫已经滞留夔州近两年,除因受到夔州都督柏茂琳的优待以外,大约也是为了等候朝廷任命新职由于作为夔州都督的柏茂琳,可能向朝廷推举过杜甫但是,唐代宗没有起用他这时,他感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盼望完全破灭了于是在这年的正月,五十七岁的杜甫下定决心离开夔州舟出三峡,顺着大江,进入江汉平原的江陵一带,他回想一生的坎坷遭受和朝廷的黑暗腐败,抒发了“官应老病休”的愤激之情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微风习习,江岸细草如丝,一只竖有高桅的小船,孤伶伶地行驶在江上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衬托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气氛,这也是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危”,高的意思樯”,桅杆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星垂挂在远天,显出平野的宽阔;月光涌动在水面,大江在汹涌奔流与上一联的近景相比,这一联是远景,上句写岸上,下句写江中,构成阔大宏伟的境地,有一种宇宙苍茫无穷之感置身其间的细草、孤舟、诗人,该是何等的渺小由此可见诗人孤独凄怆之情诗中“垂”、“涌”两个“响”字,将星月精神描摩得毕肖《四溟诗话》评价说“句法森严,‘涌’字尤奇” “名岂文章着,官因老病休。
有点名声,哪里是由于我的文章好呢?但官职确实是因老且多病而不得不永久休止了此联上句与“岂有文章惊海内”(《客至》)一样,既是自谦之词,又有骄傲之意下句与“罢官亦由人”(《立秋后题》)一样,外表上是自我解嘲,实质上是抒发愤慨杜甫此时的确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由于这,而是由于不被任用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胸怀经济,故云名岂以文章而着;官以论事罢,而云老病应休立言之妙如此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如此人生落拓,处处飘泊,像个什么?就像那天地之间处处飘飞的一只沙鸥诗人自叹身世飘落,无论是身后之名,还是生前之功业,好像都游离于他当这种悲愤交集的情感,外化投射在一只飘落于茫茫天地之间的白鸥时,诗人晚年飘落、孤独、寂寥的形象,便由此铸就了 纵观全诗,始终有景,又始终满含简单的情感景的序列,随着诗人感情的逐步绽开而自然地呈现,并且最终借助景,将感情的抒发推向高潮大致说来,诗的前半重点写“旅夜”之景,后半主要是“书怀”不过,前半写景状物,已经融注了诗人的主观意念;后半抒怀感慨,也有自然景物的衬托全诗景情交融,正如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行分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全诗意境雄浑,《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的评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