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管理会计高职)ppt课件完整版).ppt
279页管理会计前言本书是财政部规划教材,由财政部教材编审委员会组织编写并审定,作为全国高职高专院校财经类教材管理会计是将“管理”与“会计”融为一体,以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管理会计通过不断实现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评价等职能,在全面会计发展迅速,其理论和方法几乎在所有管理领域都有应用,因此,管理会计不仅是一种会计管理方法,而且必将成为一种为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目标服务的管理控制系统本教材从高职专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力求内容简明适当,结构合理,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尽量使用图表和实例阐述管理会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应用能力各章后均附有知识题、技能题、观念应用及单元实训供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及应用能力进行、检验,以全面提高学生运用管理会计概念、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教材可供高等职业学校会计学、管理学及其他经济类专业管理会计课程教学使用,也可用作在职人员进修培训的参考书本书由杨月梅、于君主编具体分工如下:第一章、第五章由辽东学院杨月梅编写;第二章、第三章、第七章由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于君编写;第四章、第六章由辽东学院孙波编写;第七章、第九章由辽东学院学院周卉编写;第十章、第十一章由河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晏志高编写。
最后,由杨月梅、于君对全书进行总纂编者2007年3月目录第一章总论第二章管理会计分析工具:成本性态分析和变动成本法第三章管理会计分析方法:本量利分析第四章预测与预算管理预测分析第五章预测与预算管理:全面预算第六章分析与决策常用的基本程序及常用的方法第七章分析与决策管理:短期经营决策第八章分析与决策管理:长期投资决策分析第九章计划与控制管理:标准成本系统第十章计划与控制管理:作业成本及质量成本控制第十一章激励与评价管理:责任会计第一章第一章 总论总论管理会计的含义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与区别管理会计的对象 管理会计的作用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联系与区别 1.1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1.1.1管理会计产生的历史过程(一)管理会计的基本涵义(二)管理会计的产生(三)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管理会计的含义管理会计管理会计是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一系列特定的技术、方法为手段,对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进行规划、决策、控制和考核的一种管理活动1.1.2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 如果没有财务会计,仅有管理会计行不行?反之,如果没有管理会计,仅有财务会计又行不行呢?1.1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现代管理会计的产生 管理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管理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成为会计的一个独立分支,形成了由预成为会计的一个独立分支,形成了由预测会计、决策会计、控制会计和责任会测会计、决策会计、控制会计和责任会计组成的较完整的体系,被当时的会计计组成的较完整的体系,被当时的会计界所认可,在大中型制造企业也得到了界所认可,在大中型制造企业也得到了普遍的运用。
可见,管理会计的产生与普遍的运用可见,管理会计的产生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息息相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息息相关1.2管理会计的对象和职能1.2.1管理会计的对象可以将管理会计的对象概括为:企业的现金流动、价值差量、企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资金总运动等1.2管理会计的对象和职能1.2.2管理会计的职能(一)预测经营前景(二)参与经营决策(三)规划经营目标(四)控制经营过程(五)考评经营业绩1.2管理会计的对象和职能1.2.3管理会计的作用(一)提供经营管理所需要的信息(二)能动地参与企业经营决策(三)对管理活动的业绩进行客观考评 请大家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管理会计,在当今社会中,企业管理将会是怎样一种状况?1.3管理会计的特点经营活动认定计量加工传递决策者图图1-11-1现代会计程序图现代会计程序图1.3管理会计的特点1.3.1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1两者的原始资料来源相同2两者的对象有一致性3两者的目标相同(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1.两者的职能不同2.服务对象不同1.3管理会计的特点1.3.2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关系(一)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联系(二)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区别1.3管理会计的特点会计信息系统财务会计为外部使用者提供信息管理会计为内部使用者提供信息成本会计提供成本及相关信息图1-1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之间的关系【习题】见教材【习题答案】第一章总论(一)单项选择题1A2C3A4C5D6C7B8B9A10A(二)多项选择题1BCE2AC3ABCDE4AC5ABCE6ABC7ABCDE8ABCDE9AB10ACDE(三)判断题12345678910第二章第二章 管理会计分析工具:成本性态分析和变动成本法成本性态的涵义 成本按性态分类 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的涵义 变动成本法与全部成本法的区别两种成本计算法下分期税前净利差额 的产生原因和变化规律2.1成本按性态分类2.1.1成本性态的涵义2.1.2成本按性态分类【例2-1】光明公司只生产一种产品,每月最大生产能力1000台,每月需提取的生产设备折旧额为20000元,2006年上半年各月产量与折旧额的资料如表21所示:表表21 产量与折旧资料产量与折旧资料月份产量(台)折旧额(元)单位折旧额(元/台)1400200005025002000040357120000354667200003058002000025610002000020根据表2-1资料,可将其折旧总额,单位折旧额及各月产量的关系分别用图21和图22表示:图图21 固定成本总额性态示意图固定成本总额性态示意图 图图22单位固定成本性态示意图单位固定成本性态示意图观察图21,我们发现,生产量在1000台以内,无论怎样变化,折旧总额始终保持不变,图中显示一条平行于横轴的水平直线。
在图22中,单位折旧额随生产量的增加而降低,图中显示一条下滑的斜线这说明:折旧总额是固定的,而单位折旧额是变动的200400600800100080604020单位成本(元)业务量(件)2004006008001000400000000300002000010000成 本(元)业务量(件)【例2-2】根据例2-1,光明公司生产的产品只需一种材料,2006年上半年各月产量与直接材料成本资料如表22所示:表表22 产量与直接材料成本资料产量与直接材料成本资料月份产量(台)直接材料成本(元)单位直接材料成本(元/台)14004000001000250050000010003571571000100046676670001000580080000010006100010000001000根据表22资料,可将其直接材料成本总额,单位材料成本及各月产量的关系分别用图23和图24表示图图23 变动成本总额性态示意图变动成本总额性态示意图图图24单位变动成本性态示意图单位变动成本性态示意图观察图23,我们发现,生产量在1000台以内,直接材料成本总额是一条以单位材料成本为斜率的直线,单位变动成本越大,其斜率越大。
在图24中,单位材料成本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40200400 600 800 100010203050600材料成本总额(万元)生产量(台)600单位材料成本(百元)生产量(台)1082004008001000246120142.2成本性态分析2.2.1成本性态分析的涵义2.2.2成本性态分析的程序【例2-3】光明公司新购入一套热处理设备,其电费属于混合成本,没有历史资料,经技术测定,该设备每天使用前需预热,耗电15度,每使用1小时耗电20度,每月工作22天,每度电费1.0元/度,如果以设备工作工时为业务量(x),该项成本的性态分析如下:固定成本部分=15221.0=330元变动成本部分=1.020 x=20 x该设备每月电费成本模型:Y=330+20 x【例2-4】光明公司上半年甲产品各月产量与某项混合成本资料如表23所示,要求用高低点法进行成本性态分析表表23 光明公司甲产品产量与混合成本资料光明公司甲产品产量与混合成本资料月份产量x(件)混合成本y(元)151102713036100441005812069150首先,根据表23资料找出高点(9、150)和低点(4、100)其次,计算单位变动成本再次,计算固定成本a=y2-bx2=150-109=60(元)或=y1-bx1=100-104=60(元)最后,得出该项混合成本性态模型y=60+10 x【例2-5】根据例2-4,用散布图法进行成本性态分析。
1)根据各期产量与成本数据,画出散布图,如图212(2)根据要求按目测画一条直线(3)读出直线截距值a=60(元)图图212 成本与业务量的散布图成本与业务量的散布图(4)在直线上任取一点P(10、150)则(5)该项混合成本的性态模型为:y=60+9x620481012xy100501500000a=60P(10、150)【例2-6】根据例2-4资料,用回归直线法进行成本性态分析对已知资料进行加工,计算列表如表24表表2-4 产量与成本资料加工计算表产量与成本资料加工计算表月份xyxyx2y215110550251210027130910491690036110660361210044100400161000058140112064196006915013508122500n=6x=39y=740 xy=4990 x2=271y2=93200(2)计算相关系数=0.9786r接近于1,故x与y有线性关系3)将加工资料代入公式求a、b值4)写出成本性态模型:y=56.45+10.29x回归直线法由于利用了微分极值原理,计算结果比前两种方法更为准确,且适用范围广,但计算工作量较大2.3变动成本法2.3.1变动成本法的涵义2.3.2变动成本法的理论依据2.3.3变动成本法与全部成本法的区别2.3.4两种成本法计算的税前净利产生差异的原因2.3.5两种成本法的优缺点及结合运用【例2-7】光明公司只产销一种产品,2006年的业务量、售价与成本资料如表26表表26 业务量、售价与成本资料业务量、售价与成本资料期初存货量0直接材料24000元本年产量8000件直接人工8000元本年销售量7000件变动制造费用16000元期末存货量1000件固定制造费用8000元单价10元/件变动销售费用4800元固定销售费用2000元变动管理费用3200元固定管理费用6000元要求:分别用变动成本法和全部成本法计算该公司的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
解:根据上述资料分别按变动成本法和全部成本法计算的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如表27所示表表27 产品成本及期间成本计算表产品成本及期间成本计算表 单位:元单位:元项目变动成本法全部成本法总成本单位成本总成本单位成本产直接材料240003240003品直接人工8000180001成制造费用240003本变动制造费用80001合计400005560007期固定制造费用16000间销售费用68006800成管理费用92009200本合计3200016000(三)销货成本和存货成本的水平不同【例2-8】根据表26资料,要求分别按变动成本法和全部成本法计算确定期末存货成本和本期销货成本解:按变动成本法和全部成本法计算确定期末存货成本和本期销货成本如表2-8表表2-8 期末存货成本和本期销货成本计算表期末存货成本和本期销货成本计算表项目变动成本法全部成本法期初存货成本00本期产品成本4000056000可供销售产品成本4000056000单位产品成本57期末存货量(件)10001000期末存货成本50007000本期销货成本3500049000(四)税前净利的计算程序不同(五)损益表不同【例2-9】根据例2-7的表26资料,要求分别按变动成本法编制贡献式损益表和按全部成本法编制职能式损益表。
解:按两种成本法编制的贡献式和职能式损益表如表29表表29 两种成本法编制的损益表两种成本法编制的损益表 单位(元)单位(元)贡献式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