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我国新石器时代聚落的形成与发展.doc

21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33054890
  • 上传时间:2022-01-0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5.50KB
  • / 2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我国新石器时代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任式楠【作者简介】任式楠,北京市,1007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关键词】中国/新石器时代/聚落与社会China/Neolithie Age/settlement and societyThe present paper discuss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of theNeolithie settlement in China and the evolution of itssocialorganization. In the mid Neolithie, agriculturaisettlements onrat her a large scale were gradually formed, and the grouping of houses and tombs roughly embodied the largematrilineal family. During the early phase of the lateNeolithie, the strueture ofsettlements presented unitaryplanning and regular layout, reflecting on the whole thecollective's spirit of solidarity and social equality; in thelate phase, social differentiation developed from initialappearance to increasing deepening, with rank— markingdifferences coming into being bet ween sett lemen ts, houses and to mbs .At the end of the Neo lit hie, i・ e. in the Longshan period, differe ntiatio n be tween se tt lemen ts sharpened fur ther, whichled to the formation of stratified settlement groups with theinternal relationship as that between the principal and thesubordinate, and in the areas of developed archaeologicalcuItures, society entered the initial stage of civilization.人类的本质是社会性的,以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为基础,形成社会组织,过着 群居性的生活。

      在长达200万年左右的时间里,我国远古人类普遍利用自然洞 穴而居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发现了在旷野确由人工营造的住所,这是史前社会 物质文化的一大进步,标志着在狩猎采集经济条件下非定居性聚落的萌芽如哈 尔滨市阎家岗遗址(注:黑龙江省文管会等:《阎家岗一一旧石器时代晚期古 营地遗址》,文物出版社,1990年发现相邻两处用二三百块动物骨骼有 序地垒叠和排列的椭圆形、半圆形围圈遗迹,兽骨多半有人工砸击痕迹,围圈内 残存炭屑这说明旧石器时代晚期猎人在旷野修建了窝棚作为营地又如临澧县 竹马遗址(注:储友信:《湖南发现旧石器时代末高台建筑》,《中国文物报》 1997年4月6日发现一座方形浅凹坑居住遗迹,坑内有灰烬和炭屑,同 时发现一些石制品,表现了人们在此生活的景象进入新石器时代,尤其从中期以后,在我国占主体地位的农耕新石器文化中, 大量的考古发现,揭示出了不同阶段多种形态的定居性农业聚落遗址它们都不 同程度地依靠农业,并随着农业的发展高涨而不断发展演化一些代表性的农业 聚落里,生活类建筑是其核心组成部分,往往由各具不同功能的几种基本遗迹构 成有机整体,反映出一个社会群体单位的面貌通过这些代表性农业聚落的基本 结构、文化内涵、各遗迹的布列方式、相互关系、形态演变,以及外延至聚落群 体的分布格局、大小配置、疏密程度等,从中探索史前居民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组 织变化的轨迹。

      约自公元前1万年甚至更早开始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目前发现的遗址很少, 更未发现由多座完整房屋建筑等构成全貌较清晰的聚落原始农业由萌芽经漫长 的过渡期到基本确立,同时,主要从遗址堆积及遗迹遗物等观察,当时大都已实 行相对定居徐水南庄头遗址(注:a.保定地区文管所、北京大学考古系等:《河北徐水 南庄头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92年第11期b.李jtin@①:《徐水南庄头遗址又有重要发现》,《中国文物报》1998 年2月11日地处古代湖沼之滨地层的花粉分析发现有较多的禾本科植物 出土有石磨盘、磨棒、骨锥和直口罐等夹砂陶器,还有猪、狗的骨骼,可能已属 家畜其碳十四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10000〜前8700年这是华北地区目前最 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很可能已初步出现了辅助性的农业生产在南方,有些人们继续利用天然洞穴、岩厦,过着相对稳定的生活其中, 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注:a.刘诗中:《江西仙人洞和吊桶环发掘获重要进展》, 《中国文物报》1996年1月28日b.彭适凡:《江西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一一谈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发掘的主 要收获》《农业考古》1998年第1期是较特殊的、并存兼用而功能有别 的一对组合性遗址。

      两址位于山间大源小盆地外缘的山上,相距约800米仙人 洞洞穴前部较宽敞,文化堆积较丰富,是人们的住地吊桶环是在小山梁上的 一个对穿小环洞,属于溶蚀性岩棚,不见居住遗迹现象,主要存在石器和伴出大 量兽骨以及少量的陶片,据其文化内涵和遗址地貌等分析,当是仙人洞居民的临 时营地和猎物屠宰场仙人洞和吊桶环上层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碳十四测定年 代为公元前12000〜前7000年,下层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或中石器时代经植物 分析研究,仙人洞全部剖面中,禾本科花粉自下而上数量逐渐增加,而吊桶环上 层禾本科植物花粉陡增,粒度较大,接近于水稻花粉的粒度;两洞的上层都发现 少量类似人工栽培稻的植硅石当时人们选择良好的自然环境,建立了相邻两处 配合使用的生活基地,主要从事渔猎采集活动,同时作为次要辅助,已开始种植 水稻在湖南道县玉蟾岩(注:袁家荣:《玉蟾岩获水稻起源重要新物证》,《中 国文物报》1996年3月3日约公元前8000多年的文化层中,发现人们多 次铺垫的生活平面和烧火灰堆,特别重要的是发现了稻属植硅石和极少的水稻壳 实物稻谷中既有经人类初期干预的普通野生稻,又有兼备野、釉、粳稻特征, 由野稻向栽培稻演化中的古栽培稻类型,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古栽培水稻实 物。

      当时玉蟾岩的洞穴居民,大体与仙人洞人的经济生活相类似而又有了一定的 进步在公元前7500〜前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在经济成分中由小到大 逐步占据支配地位,农业文化得以完全确立,较大的农业聚落渐次形成大体以 公元前6000年为界分前、后两段前段以彭头山文化晚期澧县八十⑥②(注: a.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澧县梦溪八十⑥②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发掘简 报》,《文物》1996年第12期b.裴安平:《澧县八十⑥②遗址出土大量珍贵文物》,《中国文物报》1998 年2月8日为代表,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一处有壕沟与在沟内侧堆筑土围的聚 落其北边是利用一段古河道作为护围沟、河环绕的范围呈不规则长方形,总 面积约3万平方米已发现10多座房址,多数为长方形或方形的地面式建筑 还发现百余座小土坑墓葬,主要散布在居住区周围,尚未形成连片集中的专门墓 地在后段,北方地区以兴隆洼文化敖汉旗兴隆洼聚落(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 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5 年第10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聚落遗址1992年发掘简报》,《考古》1997 年第1期最具典型,是全国新石器时代中期唯一对住地经过全面揭露布局 清楚的一处聚落。

      共发现房址160座以上,可分为三期早期聚落面积约2. 4 万平方米,集中在近圆形、周长约570米的环壕内,随台地等高线,按西北一 东南方向统一建成,共平行排列8排房子,每排10座左右,形成单朝向多排平 行横列的布局房子均方形半地穴式单室建筑,一般为50〜80平方米,中部两 座房子最大,面积各140余平方米,系公共活动场所最初这里当至少居住着 两个氏族公社中期聚落沿袭早期布局,部分房屋在早期废弃的房址上挖穴另建, 面积略小晚期聚落突破原有布局,多数房子已扩至壕沟外,排列不整齐,面积 明显变小,一般约15〜30平方米,表现出住房格局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林西白 音长汗聚落(注: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林西县白音长汗新石器时代 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第7期与常见的单体聚落不同,为南北 两个居址紧相邻靠(两沟相距仅10余米)、各有围壕、规模相若的双体聚落, 可能为两个有亲缘关系的组织北部居址内发现房子29座,方形或长方形半地 穴式建筑也呈横列平行排列的布局形式还有调查发现的敖汉北城子遗址(注: 杨虎等:《敖汉旗发现一大型兴隆洼文化环壕聚落》,《中国文物报》1998年7 月26日聚落三面环壕、一面临河,环壕内地表显示有成排房址灰土圈210 余个,遗址面积约相当于兴隆洼遗址的两倍,是迄今所见规模最大的一处兴隆洼 文化聚落。

      黄河中下游新石器时代中期后段的几支考古学文化中,都各有一些聚落遗址 经过一定规模发掘,有的是集中清理了连片的墓地裴李岗文化舞阳贾湖遗址(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阳贾湖》下册,科学出版社,1999年 面积5. 5万平方米,其面积在该文化中名列前茅发掘中分为东、中、西三区, 遗存可分三期,中期是聚落最繁盛的时期现以主要发掘区西区为例,大体勾划 其聚落概貌西区早期发现房子12座,陶窑2座,墓葬42座;中期发现房子8 座,陶窑1座,墓葬154座;晚期发现房子16座,陶窑1座,墓葬122座三 期房址布列均存在成组一起的现象,绝大多数为椭圆形、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半地 穴式单间房址,较特殊的是另有数座半地穴式房址内留有小坎为依次扩建而成 2〜4间的分间房房址多属10平方米以下的小型房,少数为一二十平方米或再 稍大些的中型房,最大一座也只52平方米早期墓葬与居址大体杂处而尚未形 成单独的公共墓地,反映了早期聚落布局的原始性中、晚期的墓地与居址分离, 形成为单独的氏族公共墓地,大墓地内还形成数个墓群,为中、晚期连续沿用的 家族墓区,这与较早就出现的住房分组现象是相应一致的另在遗址边缘西南角 和南部,发现中、晚期的两小段大壕沟,可能是聚落环壕遗迹。

      与同类遗址相比, 贾湖是一处历经千余年之久的大型聚落裴李岗文化密县莪沟北岗是一处小型聚落(注:河南省博物馆等:《河南密 县莪沟北岗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集刊》第1集,1981年面积8000 平方米,发掘面积2700多平方米遗址中部为住地,发现圆形和方形半地穴式 房址6座,面积多在10平方米以下,最大的仅约11平方米东部基本上为一 片空地,间有几座窖穴,可能是场院兼作公共活动场所西部为墓地,已发掘 60多座墓葬,墓葬排列有序,可分为几个群组这处聚落住区和房屋规模都偏 小,当是一个氏族公社的小型聚落其他在郑县水泉、新郑裴李岗、沙窝李等地, 经发掘的主要是墓地,也可明确这些遗址都已将墓葬区与居住区分开作为最基本 的聚落布局区划后李文化章丘西河遗址(注: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发现八千年前 居址聚落》,《中国文物报》1998年1月21日发掘了聚落的一部分, 发现半地穴式房址20多座,多为圆角方。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