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中古诗同细读教学略论.docx

2页
  • 卖家[上传人]:卢****6
  • 文档编号:192262582
  • 上传时间:2021-08-1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4.50KB
  • / 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中古诗同细读教学略论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1版)提高了对古典诗词的教学要求,高考语文试卷也在改变古诗词考查的侧重点和形式,而目前广阔教师普通采用的教学策略尚未能与课标要求和高考考查变化紧密衔接,存在浅阅读等问题基于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应在古典诗词,特别是律诗和绝句的教学中,立足文本,从古人写作章法结构切入,引领学生循章细读,逐步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培育语文核心素养关键词:古典诗词:课堂教学:循章细读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汉语语言运用的突出代表高中古诗词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局部,也是培育和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1版)中,不仅加大了学生的古诗文积累记忆容量,更在学业质量水平层级2上明确要求:"喜欢积累优秀古代诗文,能主动梳理和探究语言材料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能在自己的表达中运用富有文化意蕴的语言材料和语言形式,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因此,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如何引领学生学会、学好中国古典诗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细致入微是古诗词考查的方向高考语文试卷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考查的最直接表现形式,近年来在古诗词方面有较大的改变。

      一是考查形式有变化,从过去的单一主观题转变为主客观题目结合的方式2021年以前全国卷采用两道主观题检验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自2021开始,变为一道客观题(五选二)加一道主观题的形式,2021年又将客观题从五选二变为四选一二是考查内容更深微,过去主观题的形式通常针对文本的两个或三个典型角度进行考查,如语言、手法、情感等现在通过客观题的选项和主观题的问题将考查内容深入到文本的每一处而从2021年全国卷来看,还强化了与学过的古诗词的勾连,全国卷I和卷Ⅲ中古诗词客观题选项分别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和白居易的?观刈麦?相互比照映照三是考查难度有调整,从纯主观题到主观客观结合,很多教师觉得是考查的难度降低了,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难度在隐形加大,从囫囵吐枣到精细深微的转变对学生的鉴赏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2021年客观题的改变,也应有基于降低考查难度的考虑鉴于上述三种变化和高考改革动向,未来高考对于古诗词的考查形式将根本稳定,要求学生能够真正读懂所选文本,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细读文本,读懂读透,提升鉴赏能力二、浅阅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现状从教学备考角度而言,一线教师在过去总结了很多古诗词教学复习的策略,应该说在以往帮助学生应对考试方面确实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但是,如果从现行高考能力考查的变化和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学科素养角度来看,老师们的课堂教学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当前古诗词课堂教学主要存在三种典型的问题:一是浅薄化倾向比较严重,局部教师过于注重诗词的翻译,把文言词汇转化为白话文就浅尝辄止,或在白话的根底上进行简单赏析;二是高举人文旗帜,架空文本,抽象分析,喜欢从宏观角度阅读诗词,脱离了古诗词的本体和本质;三是沿袭高考阅读训练模式,教师根据题材、作者等对古诗词进行细致分类,针对性的总结答题模版,学生在记忆的根底上对文本进行按图索骥式的解剖,忽略了文本塑造的整体气韵以及生动鲜活又复杂多样的审美形象对学生的精神修养,导致很多学生见到边塞诗就是苦寒思亲,见到送别诗就是思念慰藉,见到羁旅行役诗就是思亲或壮志难酬浅阅读大行其道,深读细读经典文本始终落不到实处这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考验:中学语文教学,如何抓住经典文本的教学契机,通过深读细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慢阅读深思考,培养年轻学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阅读素养,从而有效汲取文化的审美滋养,拓展思维的视界,开拓人文的泉源三、循章细读是古诗词教学的有益选择何为古诗词的循章细读?笔者认为应分两个层面:一要"循章";,引领学生理解把握古人诗词创作的章法,即从"起、承、转、合";四个局部进行学习赏析。

      清代有一首题为?诗那么?的诗:"节拍平仄吟风月,韵押东江流水声起承转合天下事,比兴对偶物生情";诗中第三句就非常明确的写出诗的意境必须起承转合,这是律诗和绝句的谋篇规那么引导学生循章而进,从写作的章法人手,才能更好地化无法为有法,逐步改变学生面对古诗词茫然无措的状态二要"细读";,以教材为范本,引导学生在联想、想象、复原、比较、质疑等自主探究活动中,细细品析古诗词的语言、意象、意境和形式,从中发现古典诗词的意蕴美和形式美,从而提升鉴赏能力"细读法";是英美新批评派的具体批评方法,也是专注于文学作品本身的一种重要的批评方法在中国细读法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的经生细读近几年,钱理群、孙绍振、陈思和、王先霈等语文专家对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文本进行了全新的解读,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视角各地中学教师也加强了文本细读研究,在白己的教育教学中开拓了一方新的天地一些语文教学名家如窦桂梅等在白己的教学中,白觉贯彻了文本细读的思想,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循章";与"细读";在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迎接高考新变化方面有着明显的现实意义一是遵循规律,培养习惯刘熙载在?艺概?中对古诗词写作章法做过总结:"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合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兼顾起合也。

      ";这里阐述了起承转合之间的辩证关系,"起";中有"合";,"合";中有"起";,首尾照应,而"承";和"转";皆兼顾"起";与"合";,上下勾连,一脉相承因此,起承转合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而且,这种逻辑性并非假设隐假设现、仅涵一隅,而有着非常广泛的适用性,几乎所有的律诗和绝句都遵循这一法那么因此,从写作章法人手引导学生阅读古典诗词,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积累阅读经验,久之,那么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二是深研文本,提升能力从章法人手研读古诗词,能够引导学生真正抓住文本本身,深入细致地品味诗词中的语言,理解文本中的文化常识,体会作者各种手法运用的妙处,感悟文章意旨和作者情感,让学生读之有获,思之有味,进而激发和保护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通过对单首诗词的细致研读,学生才能真正加深理解.强化记忆,更好地应对高考的考查,同时,通过不断积累经验,才能引发学生聚沙成塔、聚木成林,对古典诗词有更为全面、宏观的理解和把握,深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白信三是运思及物,促成创造文章阅读学认为阅读的最终归宿是"物化";,而不是"意化";,只有"出而行之";,才能表达阅读的本质意义。

      以古典诗词的写作章法为切人点引导学生阅读,更有利于学生学而有得,促成"意化";到"物化";的延伸如能结合学校的文体活动,形成古典诗词教学的校本课程,让学生仿固法,谱新作,在活动中感受阅读古典诗词的乐趣,激发创作诗词的激情,那么更符合新课标课程结构和学业质量的要求除此,通过尝试诗词创作,学生较好地掌握古诗词的写作章法,有助于触类旁通,提升其现代文的写作能力参考文献:【1】曾祥芹:?文章阅读学?,大象出版社2021年2】朱吉勒:?起承转合章法论探析?,?播送电视大学学报?2021年第3期3】徐晓庆:?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文本细读方法的应用?,?语文教学通讯.D刊?2021年第11期4】蒋晓美:?古诗词文本细读初探?,?当代教育评论?2021年第1辑5】曹年国:?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文学教育(下)?,2021年第11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