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鱼我所欲也》背景知识(语文版).pdf
2页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背景知识-26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 一、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二、课文分析 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三、孟子“性善论”的要点 1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背景知识-26 鱼我所欲也 21.“善” 是人的本性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 :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富岁子弟多赖、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养”。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四、文中典故 《礼记•檀弓》中有:“齐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