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研究论文-文人话本的衰微过程与原因.doc
12页文化硏究论文■文人话本的衰微过程与原因【内容提要】文人话本在明代天启、崇祯和清代顺治大约四十年间出现繁荣局面,到清代康熙 年间已经衰微其主要原凶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严厉禁毁“小说淫词”, 对话本创作以致命打击清中叶以后的话本作家,热衷于宣传封建礼教,其作品 为读者所唾弃作家缺乏创新精神勻才能,一味地“效颦剽窃”,使话本失去了 独创性与生命力清代中叶以后的话本,只在文人生活圈子里打转转,对市民读 者缺乏吸引力关键词】文人话本;衰微过程;衰微原因文人话本经过了短短儿十年的繁荣之后,迅速走向衰亡叫作为一种小说体 裁,与诗歌、散文的众多文体相比,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真可谓是昙花一现,即使 是与小说史上的其它体裁如笔记小说、传奇小说、章回小说相比,也是短命的 文人话本的衰微有一个过程,它在不同吋期的创作数量,便清晰地显现出这一过 程的轨迹以“三言”作为文人话本创作的开端,剔除众多的选本、重印本、复 刻本,就现存的文人话本作为统计对象,列举如下:明朝天启(共7年)4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拍案惊奇》);崇祯(共17年)12种(《二刻拍案惊奇》、《鼓掌绝尘》、《石点头》、《西湖二集》、《型世言》、《欢喜冤家》、《宜春香质》、《弁而钗》、《壶中天》、《天凑巧》、《贪欣误》、《一片情》);清朝顺治(共18年)15种(《鸳鸯针》、《清夜钟》、《醉醒石》、《清夜钟》、《无声戏》、《十二楼》、《云仙笑》、《珍珠舶》、《栽花船》、《十二笑》、《人中画》、《都是幻》、《笔梨园》、《照世杯》、《五更风》)康熙(61年)6种(《吕祖全传》、《跨天虹》、《豆棚闲话》、《西湖住话》、《生绡剪》、《风流悟》);雍正(13年)3种(《二刻醒世恒言》《雨花香》《通天乐》);乾隆(60年)1种(《娱目醒心编》);嘉庆(25年)0种;道光(30年)0种;咸丰(11年)0种;同治(13年)0种;光绪(34年)1种(《跻春台》);刻于清朝年代不详的5种(《五色石》、《八洞天》、《别有香》、《警寤钟》、《醒梦骈言》)。
需耍说明的是,冇几种话本成书于南明时期,作者以明代遗民自居,我们在统计中仍将这些话本集计在清代顺治年间文言话本与长篇公案不在统计之列从上可明显看出,文人话本创作的黄金时期,在明代天启、崇祯和清代顺治 大约四十年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明末清初从明末清初到清中叶,文人话本创 作量成直线下滑趋势,清代康熙年间便已经衰微数量统计还不能说明全部问题,我们看看具体作家作品,情况就更清楚了 学术界公认的文人话本三大家冯梦龙、凌漾初、李渔和他们所创作的“三言”、 “二拍”、《无声戏》、《十二楼》全部产生于明末清初,还有一些影响较大的 话本,如《石点头》、《西湖二集》、《型世言》、《醉醒石》也作于这一时期 也就是说,清代康熙以后儿乎没有什么优秀话本问世文人话本为什么会在清代康熙年间衰亡?这一问题引发我们的思考文人话 本的衰微时间勻清朝统治者严厉禁毁“小说淫词”的时问惊人地〜致笔者曾指 出,文人话本的创作主要集中在江浙地区虽然清世祖于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 定都北京,但并没有马上控制全国,在南方,先后有弘光、隆武、鲁王、桂王、 唐王等南明政权相继或同时抵抗清兵南下,烽烟四起,直到顺治十八年郑成功入 台湾,吴三桂拘永历帝,清朝统治者才真正控制江南。
处于用武力征服江南时期 的顺治皇帝,还无暇顾及对文化艺术的控制,虽然顺治九年也曾下令禁刻“琐语 淫词”(魏晋锡《学政全书》卷七•《书坊禁例》),但对于江南各地来说恐怕只 能是一纸空文,到康熙年间,江南平定之后,清朝统治者才加紧推行文化专制政 策,康熙四十年、四十八年,两次准奏禁“小说淫词”这两次禁书效果并不理 想,“康熙五十三年,甲午,夏,四月,乙亥,谕礼部,朕惟治天下,以人心风 俗为本,欲正人心,厚风俗,必崇尙经学,而严绝非圣之书,此不易之理也近 见坊间多卖小说淫词,荒唐俚鄙,殊非正理;不但诱惑愚民,即缙绅士子,未免 游目而蛊心焉所关于风俗者非细应即通行严禁,其书作何销毁,市卖者作何 问罪,著九卿詹事科道会议具奏寻议,凡坊肆市卖小说淫词,在内交与八旗都 统、都察院、顺天府,在外交与督抚,转行所属文武官弁,严查禁绝,将板与书, 一并尽行销毁如仍行造作刻印者,系官革职,军民杖一百,流三千里;市卖者 杖一百,徒三年该管官不行查出者,初次罚俸六个月,二次罚俸一年,三次降 一级调用《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二百五十八)这次禁令专门针对“小说淫词”,措施非常具体,处罚也十分严厉,不仅“造作刻印者”、“市卖 者”要严惩,而且官员查处不力也要处罚。
雍正二年,重申康熙五十三年禁令:“凡坊肆市卖一应淫词小说,在内交与都察院等衙门,转行所属官弁严禁,务搜 版书,尽行销毁;有仍行造作刻印者,系官革职,军民杖一百,流三千里;市卖 者杖一百,徒三年,买看者杖一百该管官弁,不行查出,按次数分别议处;仍 不许借端出首讹诈延煦等纂《台规》卷二十五)]而且比康熙禁令更加严厉, 买看者也要惩罚乾隆三年,再次重申康熙禁令:“凡坊肆市卖一应淫词小说, 在内交八旗都统、察院、顺天府,在外交督抚等,转饬所属官,严查查禁,务将 书板尽行销毁有仍行造作刻印者,系官革职,军民杖一百,流三千里;市卖者 杖一百,徒三年该管官弁不行查出者,一次罚俸六个月,二次罚俸一年,三次 降一级调用盖淫词秽说,最为风俗人心之害,例禁棊严但地方官奉行不力, 致向存旧刻销毁不尽,甚至收买各种,叠架盈箱,列诸市肆,租赁与人观看若 不严行禁绝,不但旧板仍然刷印,且新版接踵刊行,实非拔本塞源之道应再通 行直省督抚,转饬该地方官,凡民间一应淫词小说,除造作刻印,《定例》已严, 均照旧遵循外,其有收存旧本,限文到三月,悉令销毁如过期不行销毁者,照《买看例》治罪其冇开铺租赁者,照《市卖例》治罪该管官员任其收存租赁, 明知故纵者,照《禁止邪教不能察缉例》,降二级调用。
魏晋锡《学政全书》 卷七•《书坊禁例》与雍正禁令相比,又增加租赁小说罪从康熙到乾隆,几乎 是三令五申,多次下令查禁小说,而且一朝比一朝严厉,雍正、乾隆即位后就禁 毁小说清代话本创作,顺治朝尙可,从康熙朝开始,一朝不如一朝,直至完全 绝迹这与清代各朝查禁小说的严厉程度完全一致,这决不是偶然的巧合,只能 是清朝统治者严厉禁毁小说,直接导致了文人话本创作的衰匚在现存的儿种清 中叶话本中,就留下了朝廷禁令的痕迹,自怡轩主人《娱目醒心编序》云:“稗 史之行天下者,不知几何矣或作诙奇&诫之词,何为艳丽淫邪之说其事未必 尽真,其言未必尽雅方展卷时,非不惊魂眩魄然人心入于正难,入于邪易 虽其中亦有一二规劝之语,正如长卿作赋,劝百而讽一流弊所及,每使少年英 俊之士,非慕其豪放,即迷于艳情人心风俗之坏,未必不由于此可胜叹哉” 这种认识勻朝廷的禁令如出一辙,由此可见清朝禁毁小说的影响有学者指出:“不可冋避的事实是:就是在这一时期,当话本走上穷途末路,无可奈何地衰落 吋,长篇章回小说却因曹雪芹的《红楼梦》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出现而推向 高峰,放射耀眼光芒当然,这里面也有作家的生活阅历、聽水平、艺术功底、 创作勇气等个人因素。
但作为通俗小说的长篇章回、短篇话本两大分支,在同一 历史吋期,一支登上顶峰,一支坠入低谷,无论如何主要应是自身内部因素决定 的(《警世通言》)清代两种白话小说体裁的创作状况大相径庭有其自身内部 原因,这种看法无疑是正确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儒林外史》、《红楼梦》与 文人话本的创作有很大区别,昊敬梓与曹雪芹写小说没有急切的商业目的,他们 几乎是用一生的时间与精力來写一部小说曹雪芹甚至还没有完成,身前并没有 刻印,《红楼梦》的首次刊刻是在曹雪芹去世近三十年之后;《儒林外史》的刻 印更是在吴敬梓去世近半个世纪之后也就是说,昊敬梓、曹雪芹根本就没有通 过写小说获得利益,他们只是想把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写出来,至于小说 是否刊刻、能否行销,不在小说家的考虑之中,那么朝廷查禁小说,严惩刻印者、 市卖者、买看者,并不影响吴敬梓、曹雪芹的创作而文人话本作家情况就不同 了,他们编话本有明确的商业目的,小说写出来之后,或卖给书坊,或自己刻印, 通过读者的买看来达到商业目的朝廷严禁刻印、市卖、买看小说,书坊就不能 再刻小说,作家也不能再写小说因而,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禁毁小说,对文 人话本创作的打击是致命的。
清朝统治者禁毁小说,其目的主耍是维护其统治地位,主耍禁毁所谓诲淫诲 盗之作,那些宣传封建道德忠孝节义的小说并不在其禁毁之列文人话本原本就 有劝善惩恶的传统,“三言二拍”等优秀的话本集中也不乏说教的成分,其中的 善恶观念,也包含了儒家伦理观念冯梦龙就说过:“六经、《语》、《盂》, 谭者纷如,归于令人为忠臣、为孝子、为贤牧、为义夫、为节妇、为树徳之士、 为积善之家,如是而已矣”,“而通俗演义一种,遂足以佐经书史传之穷”(《醒 世恒言序》),可以“为六经国史之辅但冯梦龙等晩明优秀的话本作家,并 不刻意去宣扬忠孝节义观念,更多地是从生活出发发掘素材,创作小说,时常有 与儒家伦理观念完全背离的思想出现清中叶以后的话本作家,将话本变成了传 播礼教的工具劝戒说教变本加厉自怡轩主人就认为《娱目酶心编》“考必典 核,语必醇正……能使悲者流涕,喜者起舞,无一迂拘尘腐之辞,而无不处处 引人于忠孝节义之途,既可娱目,即以醒心,而因果报应之理,隐寓于惊魂眩魄 之内俾阅者渐入于圣贤之域而不自知,于人心风俗,不无有补焉《通天乐 自序》云:“世人俱各有性天之乐,原不凶外境之顺逆移也然人虽名有天乐, 鲜得受享者,皆为私欲所蔽。
予不揣愚昧,乃将明达语事,漫用俚语纪述数种, 某某因在天理,即受许多快乐之福,某某因天理为私欲所蔽,即罹许多忧愁困苦 之殃各赘浅说,著书FI《通天乐》这些序作者或为友人话本“引人于忠孝 节义之途”而高兴,或为自己的小说劝人“存天理,灭人欲”而得意,殊不知这 正是清中叶文人话本为读者所唾弃的重要原因现存儿种清中叶话本确实热衷于 宣传封建礼教,《娱目醒心编》开篇就是表彰孝子的故事,孝子叫曹士元,其父 曹子文外出经商,死在四川,死亡的具体时间、地点不详,曹士元带着父执资助 的二十两银子,只身前往四川,寻访父亲遗骨,历时数年,九死一生,终于找冋 遗骨第二篇写孝妇的故事,唐长姑嫁给马必昌为妻,見生一子,不料疫气大行, 丈夫、儿子染病身亡,马家世代单传,眼看就要断了香火,为了接续宗嗣,唐长 姑说服父母,将年仅十九岁的妹妹幼姑嫁给年近七十的公公马元美为妻,幼姑三 年连生三子,马家子孙繁盛郑振铎先生在谈到《娱目醒心编》就说过:“在这 时,淫靡的作风是早已过去了,随了正学提倡的结果,连小说中也非谈忠说孝不 可了……《娱冃醒心编》凡十六卷,包括话本十六篇,几乎没有一篇不是劝忠 说孝的腐语,正可与同吋代夏纶的《世光堂传奇六种》成为绝妙的映照。
就连 清代中后期刊刻的话本选本,也贴上了忠孝节义的标签芝香馆居士根据《拍案 惊奇》与《今古奇观》选编的《二奇合传》,专选劝戒色彩较浓的小说,芝香馆 居士在《删定二奇合传叙》中指出:“夫以道备于五伦,庸德庸言,无奇者也 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率于性而励于行,历艰难辛苦而百折不冋,不自以为奇也 奇之者,众人也鬼神妙万物而为言,其有关于人心风俗者,或泄其奇以歆动鼓 舞之,事奇而理不奇也是书之所以奇者,谓于人伦H用间,寓劝惩之义,或自 姑危顿挫时,彰灵异之迹既可飞眉而舞色,亦足怵目而刿心,不奇而奇也,奇 而不奇也,斯天下之至奇也 话本之奇,就在于“于人伦日用间,寓劝惩之义”, 编者还在回目下逐一注“劝积德”、“劝孝悌”、“劝阴徳”、“劝节孝”、“劝节烈”、“劝修持”、“劝敬老”、“劝安命”、“劝守分”、“劝节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