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种社会救助途径的优劣.doc
3页两种社会救助途径的优劣魏娜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武汉430074摘要:现今社会有着各种社会救助途径,它们分别有着自己的特性和优劣木 文将重点分析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优劣和负所得税方案的优劣并且综合各因素 比较两种社会救助途径的可行性关键词: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负所得税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生活逐步迈入小康社会,然而在我还是有一些牛.活水平低于小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的家庭目前我国所实施的援助 穷人计划以市场途径和转移支付两种途径进行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优劣所谓最低牛.活保障制度就是根据维持最起码的牛.活需求的标准设立一 条最低生活保障线,每一个公民,当其收入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而生活发生 网难时,都有权利得到国家和社会按照明文公布的法定程序和标准提供的现金和 食物救助我国多数情况是对贫困家庭实行现金补助,采取补差机制我认为,仅从此项政策来看,在社会主义以及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的我 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祌政府的补助金应该绝大部分来自政 府的税收收入换句话说,是那些纳税人一起承担了救助同胞的社会责任但是, 就我个人认为,此项政策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方面第一,既然国家实行此政策,那么评价一个家庭或个人的生活水平的标 准是什么?据我了解,政府一般会有一套“家庭经济情况调查”的法定工作程序 来审核中请救助的公民的收入情况。
这毡括:个人中请、机构受理、立案调查、 社区证明、政府批准能否得到社会救助的关键是申请者个人收入或家庭成员的 人均收入是否低于政府实现确定的最低牛.活保障线那么问题就出现了我认为仅以个人或是家庭的平均收入作为能否救助 的关键,是不够全面的因为我们并不知道个人或是家庭是否还有其他的经济来 源或是财产所以制定科学合理的最低生活标准是社会救助制度得以正常运转的 前提条件第二,虽然国家冇这项社会援助计划,但是要想得到救助还需个人申请 但是,在一些技术条件不允许,信息不够流通的地区,往往也是贫闲人U的密集 区,有多少人了解此项政策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则需要中央以及各级政府的 大力宣传在今天的大背景下,各级政府应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坚 持以人为本,切身实际的为人民着想,积极解决贫困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对工作激励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因为对 地生活保障制度采取的是补差机制当一个人的工资低于最低生活水平时,为何 不选择不工作来得到同等的收入呢?吋间长久,也使得一些人产生了对福利依赖 的心理除此,我认为实物救助方案很适合于灾区或是偏远地区例如,在四川 地震发生初始,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不是钱可以解决的。
另外,在偏远地区,由 于缺乏商品的流通,很多东西都买不到,这就需要政府的实物救助二、负所得税方案的优劣负所得税就是一个可以为所有人提供最低收入保障的现金补助计划,低 于贫困线的人可以获得先进补助而收入水平高于贫困线的人必须缴纳税收苏实 质在于,首先给予个人一次性转移支付或是基本补助金,然后对个人的其他所冇 收入课税相对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负所得税方案对劳动供给所产生的负激励较 轻因为在贫困线之下的人们的收入,可以保留其大部分,而不会被全部上缴 而且也体现了政府承担社会的责任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样,负所得税也冋样 需要一个合理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体系除此,实施大规模的负所得税方案的成本高昂为了给贫困人口补贴, 政府就要增加财政收入,也就是说增加税收这样就会增大对其他人的负担,从 而对劳动供给产生负激励这也是为什么没有一个国家大规模吋间负所得税方案 的原因一、综合以上因素比较两种社会救助途径的可行性从现今各国所实施的社会救助方案来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优于负所 得税,或者说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没有给政府或人民带来严重的负扪不管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是负所得税方案,都是强调现金的给予但 是这样只是克服了现吋的贫困。
我认为政府应该帮助贫闲人口如何就业,如何找 到好工作政府可以为他们提供技术教育或是心理教育,让他们从自身提高创 造了更好的自身条件,就可以增加未来自力的能力这样也可以避免人们对福利 的依赖心理,改变某些人的不良d惯另外,我还对现行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冇一些建议就实物救助方面说, 可以使衣食住行还有医疗等方面的救助但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只是食物、衣物的 救助,而几乎看不到医疗、教育等方面的补助反而我们总会听到穷人生病却被 搁置在医院门口等类似的现象总所周知,现在看病贵,贫困人口更是难以负扪 昂贵的医疗费用要想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我们的政府和社会就必须重视对贫 闲人U看病、教育等问题的重视在此,希望国家和政府积极改善我国社会救助等政策,为创建文明的和 谐社会而努力!【参考文献】[1】易艳玲,蒲晓红:《用负所得税原理改革我国的保制度的现实性分析》,《生 产力研宄》2008-7期[2】李庆梅,聂仙忠,周晔馨:《用负所得税重够中国的低保制度的难点与研究》, 《甘肃理论学刊》2009—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