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物性肾损伤文献报告课件.ppt
17页药物性肾损伤文献阅读报告1a目录目录肾脏易发生药源性损伤的原因药物性肾损伤的主要临床类型抗生素的肾损害抗肿瘤药物的肾损伤非甾体类抗炎药的肾损伤中药的肾损伤药物性肾损伤的防治原则2a肾脏易发生药源性损伤的原因肾脏易发生药源性损伤的原因1、肾脏血流丰富,虽仅占体重的0.4%-0.5%,但其血流占心搏出量的20% -25%,因此大量药物可随血流到达肾脏引起病变2、肾脏耗氧量大,肾组织代谢率高,多种酶作用活跃,故易受损伤;若在缺血缺氧状况下,肾脏的负担加重,更易造成损伤3、肾脏为多种药物或其代谢产物进行排泄过滤的场所,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在滤过、再吸收、排泄过程中易损伤肾脏3a4、肾脏具有酸化尿液之功能,其pH的改变有可能影响药物的溶解性,可发生肾小管内沉积、堵塞而损伤肾脏5、肾脏存在基础病更易引发药物性肾损伤如肾功能不全患者抗菌药物不能正常排出,致使药物半衰期延长引起蓄积,导致肾损害;肾病综合征患者低白蛋白血症,使循环中游离型药物浓度增加,增加了肾损伤机会4a 药物性肾损伤的主要临床类型药物性肾损伤的主要临床类型1、急性肾小管坏死,药物肾毒性所致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肾衰竭多为非少尿型,表现为血肌酐、尿索氮快速升高,肌酐清除率下降,尿比重及尿渗透压降低,可伴代谢性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2、急性间质性肾炎,由药物过敏所致,临床表现为用药后出现全身过敏反应,主要是药物热、药疹、全身淋巴结大及关节酸痛,血嗜酸性细胞升高;肾脏过敏反应,表现为无菌性白细胞尿;肾小管功能损伤,重症可致急性肾衰竭若及时停药,应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或脱敏药物,可使肾功能恢复,尿检正常5a药物性肾损伤的主要临床类型药物性肾损伤的主要临床类型3、急性肾炎综合征或肾病综合征,由于药物引起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呈蛋白尿、血尿、血压升高及水肿,少数病例高度水肿呈肾病综合征表现4、急性梗阻性肾病,药物导致肾后性损害的主要原因是梗阻,如结晶尿和肾结石导致的梗阻致使突然发生无尿及血肌酐、尿素氮迅速升高,促进结石形成的因素包括曾有肾结石史或现在有结石、尿量减少和尿 pH 减低或升高、高尿钙或低尿钙,同时药物代谢本身的因素也可能是结石形成的原因之一一旦梗阻解除,尿量增多,血尿素氮可降至正常6a5、慢性肾损害 长期服用镇痛剂、钙离子拮抗剂或锂可能会导致慢性肾损伤有关资料显示,长期服用锂治疗双相精神障碍和( 或) 抑郁会导致肾间质纤维化和肾性尿崩症,其肾脏病理表现为皮质和髓质囊肿或扩张( 主要是远端或集合管) ,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慢性小管间质性硬化,同时出现足细胞足突融合; 锂可以降低机体对抗利尿激素的敏感性,从而导致尿崩症。
最终可表现为尿崩症、水电解质紊乱或缓慢进展的肾功能减退等7a 抗生素的肾损害抗生素的肾损害伤伤氨基糖甙类,该类药物容易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 发病呈剂量依赖性, 且在低钠和低钾等电解质异常及体液量减少时容易发生合用药物可增强肾毒性, 如与利尿剂、万古霉素、环孢菌素及 ACEI 等合用可增强毒性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β- 内酰胺环的头孢菌素类中,头孢噻啶的肾毒性最强, 该药在肾皮质内高浓度蓄积, 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青霉素类抗生素 与其他β- 内酰胺类药物一样, 可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单独使用时, 可被肾的脱氢二肽酶- 1 加水分解, 出现肾小管细胞毒性8a 抗生素的肾损害抗生素的肾损害新喹诺酮类抗生素,在尿pH碱性时, 溶解度差, 可析出结晶导致阻塞性肾损害糖肽类抗生素,肾功能低下时, 需要减量或延长用药间隔, 与氨基糖甙类合用将增强肾毒性肾脏损害是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四环素类抗生素,二甲胺四环素可引起间质性肾炎, 强力霉素则引起尿崩症磺胺类,容易形成结晶, 有时引起肾小管阻塞抗结核药,应用利福平有时可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4]抗真菌药,抗真菌药物中, 二性霉素 B 的肾损害严重。
该药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 也可引起远曲小管功能障碍和尿崩症9a抗肿瘤药物的肾损伤抗肿瘤药物的肾损伤 1、顺铂,顺铂是一种细胞增殖抑制剂, 广泛用于睾丸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肺癌、骨癌和头颈癌等实体瘤的治疗中抗肿瘤效率高, 但同时具有剂量依赖性的肾毒性等, 主要表现为氮质血症、多尿症和肾功能衰竭, 以肾小球与肾小管均受损为特征2、异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 常用于儿科实体肿瘤治疗, 接受治疗的儿童约有40%会发生临床症状不明显的肾小管病变3、甲氨蝶呤,甲氨蝶呤在恶性肿瘤如绒膜癌、其他滋养层肿瘤的治疗中是作为抗代谢药物使用的, 它可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其代谢产物 7-氢甲氨蝶呤在肾内管道, 尤其是肾小管阻塞是引起肾损伤的主要因素10a4、多柔比星 多柔比星属于蒽环类抗生素, 具有良好的抗肿瘤特性长期使用可引起进行性肾病综合征, 表现为灶性、散在性肾小球硬化, 也可引起肾小管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如蛋白管型的形成以及肾小管萎缩[5]5、二碳磷酸盐化合物、二碳磷酸盐化合物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和病, 其可致中毒性肾小管坏死11a非甾体类抗炎药的肾损伤非甾体类抗炎药的肾损伤1、乙酰水杨酸、乙酰水杨酸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抗炎药。
其用于解热镇痛的剂量很少引起不良反应, 但长期大量用药易出现副作用, 可发生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和肾功能减退2、对乙酰氨基酚、对乙酰氨基酚是乙酰苯胺类解热镇痛药, 适用于缓解轻度至中度疼痛所致肾损伤的最主要特点是肾小管坏死, 血浆肌酐升高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12a中药的肾损伤中药的肾损伤1、马兜铃酸,马兜铃酸作为马兜铃科植物来源的肾毒素, 它是著名的马兜铃酸肾病的病因,引起的肾脏损伤部位主要在肾小管, 引起细胞亡或死亡, 并抑制肾间质成纤维细胞增生, 导致肾小管萎缩及寡细胞性间质纤维化常见的含马兜铃酸的中草药有关木通、淮木通、广防己、汉中防己、青木香、天仙藤、朱砂莲等中成药包括含关木通的龙胆泻肝丸,含青木香的冠心苏合丸、耳聋丸、大黄清胃丸、分清五淋丸、当归四逆丸、排石冲剂等[6]2 、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甲素作为雷公藤的主要活性成分, 虽具有广泛的药理学活性,但也具有较强的肾脏毒性13a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孟繁英.药物性肾损伤的发生机制与防治原则[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248):3.2.郝静,袁伟杰.药物性肾损伤的诊治进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9(2):11-14.3.原田孝司, 赵广东. 抗生素引起的药物性肾损害—早期发现和预防[J]. 日本医学介绍,2006, 27(8): 348- 348.4.薛翔,宫丽崑,任进.药物性肾损伤机制研究进展[J].药学学报,2010,45 (10):1199-1204.5.沈素 . 引起药源性肾损害的药物与常见类型 [J]. 中国医刊,2007,42 (11):13-15.6.吴道全.药物性肾损伤的病理变化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0). 14a7.丁小强, 傅辰生. 药物所致急性间质性肾炎. 中华肾脏病杂志,2005 , 21( 3): 123-1248.沈素 . 引起药源性肾损害的药物与常见类型 [J]. 中国医刊,2007,42 (11) : 13-15.9.李绪玲,张永扬. 住院患者药源性肾损害的原因分析及预防[J]. 中国医药 2010,5 (7) : 636-637.15a药物类别 常用药物抗生素类 氨基糖苷类、β- 内酰胺类、磺胺类等非甾体类消炎药 水杨酸类如乙酰水杨酸,类胺类如乙酰胺基酚,吡唑酮类 如保泰松,有机酸类如布洛芬等抗肿瘤药 顺铂、别嘌呤醇、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等利尿剂 氨苯喋啶、呋塞米、噻嗪类、甘露醇、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抗惊厥药 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免疫抑制剂 环孢素、他可莫司等抗甲状腺功能亢进药物 丙硫氧嘧啶、甲硫咪唑等中草药及中药制剂 含马兜铃酸类中药,如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 马钱子、雷公藤;中成药,如龙胆泻肝丸等重金属 汞、铅、锂、金、砷等常见有肾损伤倾向的药物小结常见有肾损伤倾向的药物小结16a药物性肾损伤的防治原则药物性肾损伤的防治原则 1.严格掌握各种药物适应证,避免滥用。
2. 药物应用中注意剂量、疗程,用药期间严密监测尿酶、尿 蛋白及肾功能对某些有肾损害高危因素者,药物应慎用或减量 3.如婴幼儿、营养状况差、肾功能不全者,应尽量避免使用本类药 物;必须要用的,应根据具体情况减量或延长给药间隔时间 4. 数种药物并用时,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5.有些用药可采取预防措施,如磺胺等易在尿中形成结晶者, 6. 用药期间多饮水、碱化尿液;使用两性霉素、环孢素 A,可同时 7.用钙离子拮抗剂,以减轻其对肾的影响 8.一旦发现有肾损害,应立即停药,根据不同药物种类及 其临床表现给予相应处理17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