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之问获奖之作(1-2).doc
5页宋之问获奖之作宋之问获奖之作(1-2)(1-2)宋之问获奖之作(1)春豫灵池会,沧波帐殿开舟凌石鲸度①,槎拂斗牛回②节晦蓂全落③,春迟柳暗催象溟看浴景④,烧劫辨沉灰⑤镐饮周文乐⑥,汾歌汉武才⑦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宋之问虽然是个无耻之辈,但毕竟不是那种“踢寡妇门,刨绝户坟”的低级流氓,也算得上是流氓加才子型的人物在当时皇帝亲自主持的“诗歌大奖赛”中,宋之问频频夺冠,也并非全靠献媚,这厮做起应制诗来还是十分老到的早在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宋之问就大出过一次风头当时,武则天和群臣同游洛阳龙门,照例宴乐赋诗看来在唐朝混,不会写诗还真不大行,酒席间不是说唱唱卡拉 OK 就成,而是要写诗的当时一个叫东方虬的先写完了,武则天看了后,称赞不已,就赐给他一身锦袍东方虬刚披到身上,宋之问的诗也做好了,武则天一看,比东方虬的要强好多(此诗见《全唐诗》卷 51_39【龙门应制】 ),于是马上让东方虬脱下袍来,改为赐给宋之问可想东方虬会是何等的尴尬从此事也可以看出武则天的性格,假如是她老公李治或儿子李显等人,恐怕都不会这样做,肯定会另赐一件锦袍或其他物事给宋之问但武则天却是一向以铁腕著称,别说夺个小小的锦袍,她想要谁的脑袋也会毫不客气地拧下来、宋之问另一次力摘桂冠的故事,就是靠本篇中选的这首诗。
这是在唐中宗年间,由上官婉儿主持的说来这唐中宗,一方面是个老好人,有两个大臣互相揭发攻击,他居然不分对错,让双方和解罢休,人们讥笑他为“和事天子” ;另一方面又是个大玩家,他十分喜欢宴乐,还经常别出心裁地组织一些君臣嫔妃齐上阵的“文体活动” ,据《资治通鉴》记载:“二月,己丑,上幸玄武门,与近臣观宫女拔河……春,正月,丙寅夜,中宗与韦后微行观灯于市里,又纵宫女数千人出游,多不归者……庚戌,上御梨园毯场,命文武三品以上抛毯及分朋拔河韦巨源、唐休璟衰老,随絙踣地,久之不能兴;上及皇后、妃、主临观,大笑 ”看来唐中宗庙号选得不大合适,依我看,应该叫“唐嬉宗”更贴切些,亏他想得出,让老大臣们拔河,摔倒一堆老头后,惹得皇上皇后公主哈哈大笑实在是“望之不似人君” ,不是当皇帝的料,当个工会主席嘛,倒还马马虎虎这次到昆明池游玩的盛会,也是唐中宗主持的题目中的“晦日” ,并非是晦气之日,而是每月的最后一天,如果不标月份,就是正月的“晦日” ,即正月三十日按唐朝制度,把正月晦日、上巳和重阳定为三大节日,中宗又是好玩喜热闹之人,当然就在这天去长安南面的昆明池游玩宴乐唐中宗玩得高兴,诗兴大发,就自己作了一首诗,又让与会的群臣也都赋诗作庆。
皇帝有命,群臣们敢不争先?于是一时间,交稿的有一百多人中宗命上官婉儿当评委,婉儿坐在高高的彩楼上,对这些诗篇进行海选,淘汰掉的就直接从楼上扔了下来,诗稿如雪片般纷纷飘落,最后就剩下当时最有名的文坛大腕--宋之问和沈佺期,他两人号称“沈宋” ,长时间不分高下众人都紧张地等着这场“二进一”的决赛结果这时,沈佺期和宋之问私语说,咱俩一向不分高低,我看就以今日定高下,以后不必再争了,宋点头同意过了一会,又一张诗稿飘下,原来是沈佺期的,他被淘汰了婉儿的评价是:“二诗文笔相当,但沈诗结句‘微臣雕朽质,差睹豫章才’辞气已竭,而宋诗《奉和晦日昆明池应制》结句‘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陡然健举,若飞鸟奋翼直上,气势犹在 ”众人包括沈佺期在内都心服口服宋之问这首诗是标准的应制诗格调,他是写应制诗的老手,比起孟浩然那样的楞头青来其间相差不可以道理计孟浩然不分好坏地献给玄宗皇帝一首“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导致求官的面试当场砸锅对于应制诗来说,不怕铺陈空乏,什么天河仙宫、华日祥云一通胡诌,看来不是很着边,但也不会出大错不出错,这是应制诗的最重要的一点宋之问获奖之作(2)再有,不能太张扬,写应制诗时不是个人抒发情怀的时候,不能发牢骚,说怪话。
像王勃那样大说什么“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什么“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也是不好的, “领导”看了肯定也不喜欢另外,多用典故,显得华丽高雅当然,还有一点,就是多说吉利话,讨个口采,用典故可以,一定不要用那些不祥的典故像《红楼梦》中元春娘娘让大观园众女儿们做诗时,林黛玉那首就有点问题,像“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这一联,虽然小巧精致,但“金谷”这个典故是说石崇的金谷园的,而在本书第十四篇中我们提过,石崇后来被杀了,所以说这个典故用得就不太吉利,不好而反观人家薛宝钗的诗,就老辣得很,中规中矩,一点毛病也没有怪不得后来娘娘似乎比较喜欢宝钗好了,我们来看一下宋之问这首诗这是一首排律,除了头尾,中间几联都是对仗的,排律中脍炙人口的不多,除了老杜的一些排律比较精彩外,其他人做的很容易呆板乏味这是排律的形式决定的,中间的对仗句有两联就恰恰好,太多了不免有堆砌的感觉所以,一般来说,排律的作者不得不找来一些对句,码墙一般码上去,非常无味但对于应制诗来说,却正好起到“装点”盛世、歌功颂德的作用,显得庄严隆重应制诗里,你不能说来个小令似的东东,那个是送给歌妓唱的。
所以,宋之问这首诗,上来先说在春日中参加了昆明池上的宴会,池边设置了豪华的帐殿所谓帐殿,就是当时为皇帝嫔妃等用绸缎专门搭起来的棚子,灵池、沧波,这些词都是指昆明池接下来老宋就开始码典故了,大家参看一下后面的注释,其实这一大堆典故装砌起来,也没有什么实质的描述,第二联其实也就是说在池中划划船,看看池边的石鲸、织女、牵牛的雕像什么的第三联用了一个典故,转了一大圈,无非就是说今天是“晦日”--正月三十日,春天虽然还没来,但杨柳却在暗中发芽,孕育着春机第四联说了两个昆明池的典故,表明是在昆明池第五联说了两个历史上君臣宴饮的典故,说明君臣宴饮的盛事注意“镐饮周文乐”句中,其实应该是周武王但老宋不能上联是“镐饮周武乐” ,下联又是“汾歌汉武才” ,两个武字碰头,这可是诗家大忌反正周文王周武王分得清楚的人也不太多,老宋就打了个马虎眼,成了“镐饮周文乐” 宋之问夺冠,靠得就是这最后一句出彩, “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确实很有高举旗帜开创未来的气势而沈佺期却说“微臣雕朽质,差睹豫章才” ,谦恭是谦恭,但不免让人觉得有垂头丧气的感觉,担任不了弘扬时代精神的重任,由此而落榜是毫不冤枉的①石鲸:昆明池雕有石刻的鲸鱼。
老杜有诗:石鲸鳞甲动秋风②斗牛:昆明池东西各有牛郎织女的雕像,使昆明池仿佛如天河一般③蓂:传唐尧时,有这样一株草,每月一日长一片荚来,一天一片,到月半共长十五荚以后每日落去一荚,月大则荚都落尽,月小则留一荚,焦而不落这一荚称为蓂 “蓂全落” ,就是说三十日④象溟:溟,指北海,庄子中说:“北溟有鱼” 浴景:指太阳落在水中的景色⑤烧劫句:昆明池是汉武帝所开,凿池时在池底掘得黑灰,东方朔说:天地大劫将尽,就会发生大火,把一切东西都烧光,叫做劫火这是劫火后遗留下来的残灰⑥镐饮句:周武王建镐京后,大宴群臣的故事⑦汾歌汉武才:汉武帝曾和大臣泛游于汾水之上,作《秋风辞》助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