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杜威教育即生长.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人***
  • 文档编号:536251466
  • 上传时间:2023-09-0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0.37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杜威教育即生长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和作用就是促进儿童本能生长的过程它有三个 从低到高的层次一是指因为儿童从未成年到成年,就其生理方面来看, 儿童“有机体”是一个不断生长的过程二是儿童从未成年到成年,他们 的智慧与能力是不断发展的这种发展是个人从经验中学习而获得的在 这个发展过程中,儿童虽然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但是成人和教 育者对他们进行“辅助”也是必要的学校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培养儿童具 有“不断生长”的欲望,学校教育价值怎样,要看他能将这件事办到什么 程度三是儿童的习惯与道德也是在生活与适应环境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成人和教育者要利用各种条件去促进儿童习惯与品性的形成杜威指出,儿童的本能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生活就是生长 的社会性表现最好的学习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学校教育应该利用儿 童现有的生活作为其学习的主要内容应把教育与儿童眼前的生活结合起 来,教儿童学会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他把教育 与生活、生长与发展视为同一意义的概念,家庭生活、学校生活、集体生 活、社会生活都是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教育既始于社会又将归于社会 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三者之中,社会生活是整合其它两种生 活的关键。

      各种场合的教育实质上进行的是不同形式的生活学校必须呈 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机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 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儿童的社会生活是他的一切生长的基础教育上的许多失败就是由于 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一基本原则,教育丝毫也离不 开生活离开了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了道德的目标,也没有了什么目的 如果关闭在一个孤立的学校里,我们就没有指导原则最好的教育就是 “从生活中学习”因为“一切生活一开始就具有科学的一面、艺术和文 化的一面以及相互交往的一面”,就能实现人的和谐发展他认为整个生 活的东西就是教育的东西,整个社会的活动都是教育的范围三)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造在杜威看来,经验是世界的基础,教育就是通过儿童自身活动去获得 各种直接经验的过程教育的主要任务并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 而是要让儿童在活动中自己去获取经验经验是世界基础”的观点引申 出他“一切学习来自经验”的看法他认为,教育就是通过儿童的活动去 获得各种直接经验人类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必须以旧经验为基础来解 决问题因此,杜威说:“教育就是继续不断地重组经验,使经验的意义 格外增加,同时使控制后来经验的能力也格外增加。

      四)怎样理解经验、生长和生活的关系“经验”是课程的本质课程的本质是具有连续、交互特点和教育意 义的那些经验这些经验从儿童的现有经验出发,是儿童生长和社会发展 所共同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在杜威看来,从儿童的经验出发没有错,问 题是儿童的经验并不都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他举例说,一个小偷,不断地 偷窃,其经验的积累可以让其变成干练的盗贼,但这种经验“具有错误的 教育作用”,当然不能置于课程之中也就是说,在课程编制时,对经验 要做伦理性、民族性和社会性的批判只有这样,对学生的发展才是有意 义的生长”是教育的目标生长”包含儿童的身体发育、心理与情感 的成长、思维与理智能力的发展,也包含着对社会进步所需知识、文化遗 产的继承、传播和创造,更含有民主态度、方法和科学精神层面的素养 他提出“生长”是生物的根本特征,既然人是一种生物,也应具有生长的 特性,而且不仅常态的儿童在生长,就是成人也在不断生长生长”是 人生的目的,因而也是教育的目的教育即生长”这一论断,要求在教育中要考虑儿童的本能和先天的 能力,不要阻碍儿童生长所依靠的器官的发育或使它们畸形发展;要发展 儿童应付新情境的首创精神,不要过分强调训练以免牺牲个人的理解能力 导致机械的技能;要尊重儿童时期,尊重生长的需要和时机,不要忽视生 长的过程以致偃苗助长。

      学校教育的价值,就看它创造继续生长的愿望到 什么程度;看它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就是说,学校教育 的中心任务就在于促进儿童的生长,一切都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促进儿 童的生长为重心生活”是教育的过程生活是主体经验不断得到扩展、改造和应用 的动态过程学生的经验首先应是他的“经历”这种经历不在学科那里 不在家长和教师那里,而是在其自身的生活化问题解决的行为和活动之中 没有教育价值的活动是不能够进入到课程之中的所选择的活动,应该是 以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为中心的行为过程经验、生长和生活是三位一体的关系教育寓于生活,教育为了生长 生长源于经验这是杜威课程哲学的核心教育即生长:杜威与王阳明杜威看到生命和生活的连续性,并指出“教育是一个对经验不断重组 与重构的过程”王阳明说:“学者一念为善之志,如树之种,勿忘勿助 只管培养将去,自然日夜滋长,生气日完,枝叶日茂”杜威和王阳明都 赞成将“生长”作为教育目的,同时认为“生长”是生命的内在要求,而 非外在的指令杜威说:“教育并不在其本身之外附加什么目的”,他指 出,良好的教育目的必须依附于受教育者特定活动和需要,是让个体内在 的潜在可能性得到最高限度的生长。

      王阳明则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彰显 本心所拥有的“良知”,去除物欲对良知的蒙蔽,扫清私欲的障碍,还一 个人本真的良心杜威对教育理解的路径是由外而内的深入,王阳明的着 眼点则是由内而外的彰显牵手站立的孩子杜威和王阳明都不赞同卢梭式远离社会的自然主义教育,认为遵循儿 童自然天性实施教育、促进儿童生长应该具有社会的方向性在杜威看来 教育是个体从生物性个体走向社会的历程:“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 是教育的归宿点……在教育出发点的儿童和教育归宿点的社会之间,形成 教育的历程王阳明以弘扬圣学为己任,以阐述良知之学作为扫除世扰 俗乱的良方,儒家之“修齐治平”既是个体内在修为的过程,也是服务社 会建功立业的目标阳明心学尤为注重唤起儿童内在的良知,并且在日常 生活中贯穿“良知之用”,强调良知之培育就在社会生活一点一滴的行为 习惯的养成之中杜威的儿童生长主要在学校,王阳明的儿童生长主要在社会;杜威的 着眼点在社会公民的培养,王阳明的着眼点在学做圣贤如何促进儿童成 长杜威和王阳明都主张通过“做事”来培养杜威试图通过“做中学”促 进儿童生长,王阳明则试图通过“正事”来促进儿童良知生长二者的差 异在于做事的性质和过程不同。

      杜威对儿童所做事情的性质没有做出明确 的界定,王阳明认为,教学生做事是“正其不正以归其正”的引导过程 在学做事的过程中,王阳明注重人类经验与个体经验的互动,而杜威则更 注重直接经验对生活的意义;但他们都诉诸儿童的内心体验,而非仅仅遵 循外在的各种规范。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