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阴名人馆11.12.5.doc
23页淮上英杰——淮阴名人馆展馆总序言淮阴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二千余年的建县史,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县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书写了淮阴的光辉篇章,造就了淮阴这座水上古城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淮阴地灵人杰,淮河东西横亘,运河南北纵贯,南有吴越,北有齐鲁,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交通形势造就了淮阴开放的性格,创造的精神地理上的南北过渡,交通上的四通八达,经济上的南北流通,文化上的南北交融,此种得天独厚的环境和氛围哺育了一代代勤劳智慧的淮阴儿女,产生了一批批彪炳史册的著名人物淮阴历代辈出的名人,或文韬武略,或赤心肝胆,或学冠宇内,或艺苑风流,不仅数量众,而且类型多,他们用自己的才智和热血向世人诉说着淮阴儿女的剑胆琴心,为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做出了特别的贡献序言文字前配:淮阴政区图及淮阴在中国的地理位置图)第一展区:兵仙韩信韩信(前 230~前 196),淮阴人,著名的“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楚汉战争期间,韩信英勇善战,纵横捭阖,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灭楚,立下了赫赫战功,为开创两汉 400 多年基业建树了丰功伟绩然而,项羽被平灭后,韩信便遭到了刘邦的无端猜忌,先是由齐王徙封为楚王,后又被贬为淮阴侯。
韩信“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的战功武略成就了他的盛名,南宋理学家陈亮盛赞“信之用兵,古今一人而已” ,明代散文家茅坤称其为“兵仙” ,还有人称其为“神帅” ,国外更有人说他是“冷兵器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 韩信不仅是饱负盛名的叱咤风云式的军事人物,而且还是文人墨客和人民群众口碑中的英雄,历代文人留下了诸多的凭吊诗文,与韩信有关的成语、俗语多达几十个,这些都构成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配:大幅韩信画像)展板一:悲情人生寄人饮食韩信少时,家境清贫,衣食无着,经常靠到别人家吃饭度日,时间一长,即会引起主人不满有一次,南昌亭长妻子不愿再给韩信吃饭,便偷偷地在被窝里就把早饭吃掉,韩信得知后,十分生气,遂离开亭长家韩信来到淮阴城下垂钓,漂母见其饥饿,就赠饭给他吃,韩信高兴异常,许诺将来要重报漂母,而漂母则大怒说:“我是看着你可怜,才给你饭吃的,哪里要你报答我呀!”(配:韩信垂钓漂母赐食图)胯下之辱淮阴城中有少年欺辱韩信,当众嗤笑说:你韩信虽然个头高大,但实际上是个胆小鬼!如果不怕死,你就用剑来刺我,如果怕死,你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忍辱负重,从那个轻狂少年的胯下爬过去,周围观众都嘲笑他怯懦。
配:胯下之辱图)杖剑从梁秦末起义,项梁渡淮,韩信杖剑投奔项梁,项梁死后,又归属项羽韩信屡次进谏献策,项羽不予理睬,因得不到重用,遂离楚归汉萧何荐信韩信初入汉,亦未得重用,但丞相萧何甚奇之,视之为国士后经萧何力荐,刘邦拜韩信为大将配: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图)功高震主韩信战必胜,攻必取,是成功的沙场英雄,但他却因此而遭到了刘邦的百般猜忌韩信的精锐部队,经常被刘邦抽走;项羽败亡,立即解除韩信的兵权,谪迁为楚王,旋以谋反罪削王贬爵为淮阴侯悲情结局韩信失势,日益怏怏,于是暗中与陈豨通谋,企图谋反,结果被萧何用计捕杀,夷灭三族 “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诚哉斯言,其信之谓欤!展板二;赫赫武功临晋设疑,夏阳偷渡魏王豹反汉归楚,盛兵蒲坂,堵塞临晋,韩信设疑兵,陈船欲渡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击安邑魏王豹大惊,引兵迎击韩信,结果被俘,魏地平定旋又引兵而东,攻破代国配:战争形势示意图)背水一战,破军擒王平定魏地后,韩信的精锐被刘邦抽调与号称 20 万大军的赵国相比,韩信军明显处于劣势韩信巧出奇兵,背水设兵,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井陉一战,大破赵军,擒获赵王,创造了千古军事奇迹。
配:背水之战示意图)沉沙决水,半渡而击潍水之战,韩信运用“半渡击”的作战原则,以沙囊壅水,引军半渡而击,先佯败而退,以诱敌半渡,导敌就范结果龙且不知,以为韩信真败,遂率军渡水追击韩信派人决开壅囊,大水奔腾而至,龙且军顿时茫然,大半不得渡河,韩信又回军反击,杀龙且,捉齐王,平齐地配:半渡而击示意图)十面埋伏,垓下困围公元前 202 年,楚、汉会战于垓下刘邦采纳韩信计谋,设下十面埋伏,层层包围楚军,项羽在四面楚歌之中突围,逃至乌江后自刎,楚国遂亡配:十面埋伏示意图)展板三:与韩信有关的成语典故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对韩信统观全局、擘画大计、多谋善战、忠勇奋发的形象大泼翰墨,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许多关于韩信生活、成长、战斗的故事已经演变为俗语、成语和典故,其间蕴涵着丰富的政治、军事、历史、社会和文化信息,这是韩信给后人留下的一份珍贵的历史馈赠传檄而定 木罂渡军 背水一战 拔帜易帜 拔赵易汉 人自为战 先声后实锋不可当 囊沙壅水 十面埋伏 四面楚歌 多多益善 一饭千金 一饭之恩晨炊蓐食 昌亭之客 胯下之辱 气吞牛斗 执戟之郎 解衣推食 言听计用乡利倍义 修武高眠 能屈能伸 伪游云梦 居常鞅鞅 羞与哙伍 功高震主兔死狗烹 鸟尽弓藏 钟室之祸 钟室良弓 成败萧何 伐功矜能 勋冠三杰灵武冠世 寒溪夜涨 国士无双 气吞山河 威震天下 独当一面 略不世出不赏之功 名高天下 三足鼎立 逐鹿中原 捷足先得 战无不胜 一军皆惊匹夫之勇 妇人之仁 痛入骨髓 秋毫无犯 掉三寸舌 大张旗鼓 百战百胜辍耕释耒 以短击长 案甲休兵 咫尺之书 为民请命 肝胆照人 人心难测深拱揖让 不可胜计 肝胆涂地 万乘之权 为德不卒 时不再来 蹑足附耳高材疾足 韩信点兵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临晋设疑,夏阳偷渡; 沉沙决水,半渡而击;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韩信用兵,愈少愈精;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第二展区:汉赋大家枚乘父子枚 乘(?~前 140) 字叔,淮阴人,西汉辞赋家初为吴王刘濞郎中,时刘濞积粮练兵,财盛势大,意欲谋乱作逆、觊觎皇位枚乘曾上书劝谏,但不为刘濞采纳,枚乘遂与邹阳、严忌等一起离开吴国,投奔了梁孝王刘武汉景帝三年(前 154),刘濞以“诛晁错,清君侧”借口,发动了七国之乱,枚乘再次上述劝谏,刘濞依旧不听,结果兵败被杀七国之乱平息后,枚乘因其卓越的识见而声名大震,受到了汉景帝的器重,景帝召拜其为弘农都尉,掌管地方军事但因其不愿做地方小吏,不久即托病辞职,再次成为梁孝王的宾客其时,在梁孝王门下聚集了一批善于写作辞赋的文士,而枚乘是其中的最优秀者景帝中元六年(前 144)六月,梁孝王薨,枚乘无所依傍,便由梁国返回淮阴武帝即位后,以“安车蒲轮”征之,因年老体弱,不胜颠沛之苦,不幸死于途中枚乘突出的贡献是辞赋,其代表作《七发》辞采华美,气势壮观,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的正式形成枚 皋(前 159~?),字少孺,枚乘之子枚皋深受其父熏陶,自幼酷好文学,尤善辞赋17 岁时曾上书梁共王,被召命为郎后因获罪,亡命京师长安20 岁时上书汉武帝,自称是枚乘之子,武帝大喜,随即召见,并令他当殿作赋,枚皋才思敏捷,下笔立就,甚为武帝赏识。
在武帝的诸文学侍从中,枚皋不久便拜他为郎中,随侍左右,与等平列枚皋备受宠幸,经常随武帝出巡,即时作赋枚皋因其特异的文学才华,赢得了与当时大文豪司马相如、东方朔齐名的盛誉枚皋作赋速度极快,当时就有“枚速马迟”之称,后世更有“倚马作露布”之誉枚皋是一位多产的辞赋家,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记载说枚皋有赋一百二十篇,可惜大都亡佚配:枚乘、枚皋画像图)展板一:枚乘与七体枚乘的作品流传至今的虽然仅有《七发》一篇,但它却奠定了枚乘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七发》虽未曾以赋名,但却已经形成了汉赋的体制,在汉赋的发展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七发》之后,仿拟之作甚多,如《七激》 、 《七兴》 、 《七说》 、 《七举》 、 《七设》等等, “七”居然成为一种专门的文章体制,可见《七发》影响之大展板二:《七发》与文学心理治疗《七发》假托一位深处宫中的楚太子,由于生活过分奢侈糜烂,年纪轻轻却精神萎靡不振,一位吴客(实际上是枚乘自托)前往探视通过一番主客答问,吴客终于从心理上获得了解脱,由消极悲观的心态变为积极向上的心态,大病也因此霍然消除 《七发》可以说是 2000 多年前一次假托的文学心理治疗,枚乘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成功的心理治疗师。
配:《七发》首页书影)枚乘父子与梁国文人集团梁孝王刘武是西汉时期一位颇负盛名的诸侯王,他特别喜欢文士枚乘父子在梁国活动,极大地推动了梁国文学的发展,当时有一批知名文士如司马相如、邹阳、严忌等麇集梁国,梁国文人集团由此而形成,这是汉代文学史上的辉煌篇章枚乘与淮扬美食枚乘也是一位知名的美食家,他在《七发》中列举了天下许多美味佳肴,其中就有“雏牛之腴,菜以笋蒲” ,这是文献中对淮扬美食蒲菜的最早记载配:蒲菜图片)第三展区:出版家王锡祺王锡祺(1855-1913) ,字寿萱,晚号瘦髯,室号小方壶斋,著名学者与出版家清同治十一年(1872)考中秀才,时年 18 岁后因科场不利,捐刑部候补郎中,故有“王比部”之称王锡祺强调经世致用,关心国事,热爱乡邦,自费赴日本考察明治维新后的政治情况他埋头整理史地文献和地方文献,试图从一个备受冷落的角度来提醒人们关心时局的变化,关注民族的命运他一生著述不辍,编辑出版大量图书,嘉惠学林,泽及后世,而自己却在贫病交加的窘境中客死他乡,走完了颇富传奇色彩的人生旅程配:王锡祺画像)展板一:王锡祺的家世王锡祺祖上原籍山西太原,后来南迁到淮安,世居山阳河下,但著籍淮安府清河县。
王氏主要经营盐业,同时兼营典当业,典当商号叫“永懋” 嘉庆年间,不幸发生三次火灾,当铺被毁道光元年(1821) ,由河下迁居淮安城内南门大街,修筑房屋百余间,一部分用于住宅,一部分其族人王履谦重整旗鼓另开当典,取名“肇庆” ,王氏家境日渐富裕王氏颇重学问,对子弟严加管教,并延请知名学者,教之成才,读书应试其家族中以王琛、王玙最为有名王琛工隶书,擅篆刻,尤精金石之学,道光丁酉科拔贡王玙是王锡祺的父亲,字琴溪,咸丰乙卯科举人,员外衔,候补主事展板二:王锡祺的交游明清两代,山阳人文荟萃,名流云集,王锡祺生逢其时,与当地名流广为交结,或忝为门徒、虔诚求教,或把酒赋诗、激扬文字名流之中,徐嘉、段朝端、吴昆田、潘亮熙、高延第为其老师,程钟、沈家驹、李钟骏、程锡珩、项发荣、邱崧生、丁积福为其同好交游之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培养了友谊,砥砺了志气,这一切,对王锡祺的人生态度、生活方式、学术方法、理想信念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展板三:王锡祺与图书编辑出版王锡祺一生浸淫典籍,以书为友,著述不辍,作品甚多,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是影响最大的一部这部书包括正编、补编、再补编三编三十六帙,收书 1354 种,编录作者 600 余人,其中有 40 多个外国作者。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所收图书覆盖面广,举凡自然地理知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方面都有涉及,其中属于自然地理方面有 35 篇,世界地理方面有 287 种,中国地理种类最多,有总论,有专项,还有属于山川形势、农田水利、名胜古迹、风俗民情、民族事务,以及外交、通商等方面的论著、译著 1026 种在编排上,亦非常讲究,先全球,后分区;先本国,后外国;先内地,后边疆;先近邻,后远邦,地区上包括五大洲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保存了大量珍贵资料,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至今在研究历史地理、中外关系史及开发旅游事业等方面为人们所看重王锡祺同时又选编淮安本地人著作数十种,重编道光间邑人丁晏《山阳诗征》24 卷为 36卷,自己续编《山阳诗征》44 卷,诸多著作一起印行,合称为《小方壶斋丛书》 《小方壶斋丛书》亦甚为学术界所重视,是研究淮安地方史的重要资料配:《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书影、 《小方壶斋丛书》书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