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学重点.docx
14页礼仪学重点第一章 现代礼仪学的研究对象我们认为,礼仪学(包括现代礼仪学)的核心概念是礼的概念,其它基本概 念还有礼仪以及礼貌、礼节等第一节 什么是礼和仪 我国古代礼的概念,有三层基本含义: 一是典章制度,如国家机构设置及官吏考核、君臣等级、赋税土地制等 二是礼节仪式,简称礼仪,如古代吉、凶、宾、军、嘉五种礼仪 三是道德规范,如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 礼、智、信)现在许多礼仪论著中经典著作提到的“三礼”,即《十三经》中的《周礼》、 《仪礼》、《礼记》三部儒家经典著作,其中《周礼》基本上是指典章制度,《仪 礼》是指礼节仪式,而《礼记》接近广义礼的概念有关“仪”的概念:(1)法度、准则(2)典范、表率(3)形式、仪式(4) 容貌、风度(5)礼物第二节 什么是礼仪英语表示礼 仪的单词 “ ETIQUETTE ”来 源于法语 而在法 语中, “ETIQUETTE ”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证礼的概念:指特定民族、人群、或国家基于客观历史传统而形成的,以确立、 维护社会等级秩序为核心内容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 度、行为方式礼仪的具体体现和表现形式有:礼节、礼貌、仪式、仪表、器物、服饰、标 志、象征等。
礼貌和礼节的区别: 礼貌是指言语动作(还应包括表情 引者注)谦虚恭敬的表现,如有礼貌、讲礼貌;礼节是指表示尊敬、祝颂、哀悼之类的各种惯用形式,如有鞠躬、握手、 献花圈、鸣礼炮等第三节 礼仪学的研究对象 礼仪学的研究对象或研究内容包括理论探讨和实际应用两个方面 礼仪学的概念:是研究礼仪的性质、构成、规律、和基本原则以及一般性的 礼仪常识和礼仪规范的一门科学第二章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礼仪关于礼以及礼仪的起源,古代有所谓圣人制作的理论1915 年,波兰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到太平洋西部的特罗布里恩群岛上 进行野外考察,(发现对孩子具有权威地位的是母舅母舅代表家族纪律、权威 及执行权利的原则;而父亲,则只是孩子寻求爱的保护的对象与温和的同伴而 已证实母系社会,正是人际关系及其有关礼仪规范的渊源原始社会礼仪,有如下特点:(1) 礼仪在社会生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礼仪在原始社会中占据重要位置的体现:可以从当时负责各项的“司礼” 的显赫地位得到证明,(司礼们指定每次庆典举行多少天,并为庆典作好一 切必要的安排,协同部落的首领和酋帅们的主持仪式2) 礼仪内容广泛,而已各种崇拜尤为突出舞蹈是美洲土著的一种敬神仪式,也是各种宗教的庆典中的一项节目。
3.)礼仪的等级观念是民主、平等的原始社会的礼仪虽然包含着等级划分的观念,但是这时候的等级划 分,并不带有后来阶级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上不平等的划分,而是表现出 一种鲜明的民主和平等的特征第二节 奴隶社会的礼仪奴隶社会的礼仪在体现和维护奴隶主统治阶级的利益方面,有三个十分重要 显著的特征:(1) 原始社会礼仪的全民意向被奴隶社会礼仪的尊君观点所取代原始社会的全民意向,可以以我国古代的三代祭礼为例,无论是祭天神, 祭地祗,还是祭人鬼,都是氏族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活动,其中尤以对人鬼 的崇拜最切合氏族的生聚及繁衍观念2) 原始社会礼仪的民主、平等精神被奴隶社会礼仪的强制与不平等所取 代3) 妇女地位下降,得不到起码的尊重礼仪、制度的具体内容,经过礼学家的整理和总结,被编次为五大类, 以吉、凶、宾、军、嘉的类名,总称之为“五礼”吉礼,指祭祀的典礼吉训为福,是事神致福的意思 凶礼,一般指丧葬,还包括对于天灾人祸的哀悼等,下列五个项目,即 丧、荒、吊、桧、恤宾礼,指诸侯对于的朝觐及各诸侯之间的聘问和会盟等军礼,主要指战事,包括校阅、出师、乞事、致师、献捷、献俘等项,还包括一些需要动用大量人力的活动,如建造城邑、田猎等。
嘉礼,则包括冠礼、婚礼、投壶礼、射礼、乡饮酒礼、立储等第三节 封建社会的礼仪封建社会礼仪的特点:1、伪善是封建礼仪的重要特点(如明朝死灰复燃的殉葬)封建礼仪的伪善性,在封建统制阶级内部,尤其是在封建统制集团的上层, 表现的更加突出2、封闭性,是封建礼仪的又一个显著的特点我国封建礼仪的封闭性,在外交活动中体现的尤为突出第四节 资本主义社会的礼仪资本主义礼仪的特征:(1) 资本主义社会奉行“一切人生而自由平等”的原则,但又不能真正做 到“一切人生而自由平等”2) 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强烈的民族利己主义的动机,各国资产阶级统治者 不但不会无条件地将所谓“自由、平等、博爱”普施于其它民族和国 家,而且始终没有停止民族和国家的军事侵略和经济渗透第三章 礼仪的性质我们认为,就礼仪的性质而言,它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社会规范含义:是调整社会成员在社会中相互关系的行为规则,或者说,是一个社会对其成 员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加以提倡或限制的准则社会规范的分类:从总的来说包括法律规范和非法律规范两大类非法律规范泛指法律规范之 外的一切社会规范,包括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共同生活准则以及非国家 组织(如企业、学校、团体等)的规章制度。
礼仪是一种非法律规范 控制法律规范和非法律规范的手段:强制性是法律规范的重要特征,也是法律规范区别于非法律规范的显著特 征非法律控制手段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F •普洛格和D・G •贝茨在他们合著的 <文化演进与人类行为>提出的两种控制措施或手段,是值得考虑的.概括的说,就 是促进非法律规范的社会过程和强化非法律规范的社会压力.第二节 礼仪的批判继承与推陈出新礼仪是需要不断批判继承并且不断推陈出新的.我们既要反对抱残守缺、顽 固不化的守旧思想和态度,也要反对割断历史,搞什么“另起炉灶”.第三节 礼仪的民族性与地方性礼仪的民族性与地方性的概念:是指不同民族和地方的礼仪具有不同于其它民族和地方礼仪的一些特点礼仪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的这种特点,表现为内部统一性与外部差异性的结合内部统一性,乃是任何一个民族、国家或特定人群在制定和推行其礼仪时必 须考虑的问题与内部统一性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礼仪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的另外一面,即于其它民族和地方的差异性,简称“外部差异性”在讨论礼仪的民族性与地方性的时候,我们并不否认礼仪的另一外一面,即 具有全人类的共通性第四节 礼仪的阶级色彩即使进入社会以后,也并非一切礼仪都必然打上了阶级的烙印。
下面,从《礼记•曲礼上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出:(1) 敖不可长,欲不可求,志不可满,乐不可极2)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3) 幼子常视毋诳4) 毋侧听,毋敖应,毋淫视,毋怠荒,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寝毋 伏第四章 礼仪的构成要素礼仪的构成要素:礼仪的主体、礼仪的客体、礼仪的媒体与礼仪的环境第一节 礼仪的主体和对象礼仪的主体是指各种礼仪行为和礼仪活动的操作者和实施者礼仪的对象是指各种礼仪行为和礼仪活动的指向者和承受者 礼仪主体和礼仪对象的关系: 是一种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同时又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关系第二节 礼仪的媒体礼仪的媒体的概念:任何礼仪行为和礼仪活动,都不可能凭空进行,必须依托一定的媒介和媒体这种媒介和媒体,就叫做礼仪的媒体符号的概念:是人类进行思维活动和交际活动的有力工具而符号用之于或体现于人类的 礼仪行为和礼仪活动之中,也就是这里所说的礼仪的媒体换言之,礼仪的媒体 也即礼仪符号礼仪或礼仪媒体,就是礼仪内容和礼仪形式的统一 礼仪内容和礼仪形式的关系: 礼仪内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决定地位:而礼仪形式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处于服从地位;礼仪内容决定礼仪形式,礼仪形式服从礼仪内容。
礼仪媒体的分类:李元授在《交际学》对交际的划分交际符号系统口头言语父际符号 言语交际符号,书面言语交际符号广身势言语交际符号 非言语交际符号J 近体言语交际符号礼仪媒体系统物体礼仪媒体 事体礼仪媒体从宏观将礼仪可分为:人体礼仪媒体|辅助言语交际符号 t类语言交际符号I 口头言语礼仪媒体 人体言语礼仪媒体WL书面交际礼仪媒体 人体态势礼仪媒体 人体关系礼仪媒体第三节 礼仪的环境礼仪的环境的含义: 任何礼仪行为和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进行的实施礼仪行为 和礼仪活动的特定的时空条件,即是礼仪的环境所谓礼仪环境对礼仪的制约作用,一般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施何种礼 仪要由礼仪环境决定;二是具体礼仪如何实施也是由礼仪环境决定第五章 礼仪的规律礼仪的规律是:约定俗成律、时空有序律、等级相称律、客随主便律约定俗成律:是指各种礼仪规范都是社会生活中共同议定,众所习用而形成的等级相称律:指礼仪划分为一定等级的,礼仪的等级与礼仪主体和客体的等 级必须相称等级相称律要求:从根本上说,就是礼仪的规模、规格和形式都恰如其分, 既不能“贵用贱礼”,也不能“贱用贵礼”时空有序律:是指一切礼仪行为和礼仪活动中的时间、空间顺序都是有意义 的。
这一规律广泛地体现在各个礼仪实践中时空有序律的实质:礼仪行为和礼仪活动中的时间、空间顺序,是礼仪主体 和客体等级秩序的体现从表面上看只是时间或空间的先后顺序;但其实质,则 是礼仪和客体各自的地位、权力、尊严和荣誉的问题比如时间先后顺序,有的人存在一种误解,以为在先的一定为尊其实并非 完全如此,请看《礼记》中的几个例子:(1) 凡是客入者,每人让于客客至于寝门,则主人请入为席,然后出迎客2) 执君之乘车则坐仆者右带剑,负良绥,申之面,扡诸幦,以散绥升,执辔然后步3) 待食于长者,主人亲馈,则拜而食,主人不亲馈,则不拜而食4) 燕侍食于君子,则先饭后后已在体现时空有序律的时候,时间和空间的顺序安排都要尽可能为尊者、长者、 亲者考虑;如果你的礼仪对象是尊者、长者、亲者,那么你要想方设法地“将方 便留给对方,把困难留给自己”客随主便律:是指处于客位的礼仪当事人必须遵循处于主位的礼仪当事人所 在地域的礼仪规范所谓处于客位的礼仪当事人以及处于主位的礼仪当事人,是根据礼仪行为或 礼仪活动所在地域来划分的客随主便律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礼仪存在着民族性和地域性客随主便律的作用:它使不同民族或不同地区的人们发生交往时,遵从何种 礼仪规范有了一个共同认可的选择标准。
这种客随主便律的精神,就是现在礼仪中相互尊重的精神,是对客随主便律 的真正理解和最准确的把握第六章 社会主义礼仪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利益的基本原则:相互尊重、诚信真挚、顾全大局和不卑不亢相互尊重:是社会主义新型礼仪最重要的原则,因为是否相互尊重,是社会 主义礼仪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社会礼仪的显著标志相互尊重是以人格地位平等为条件的 相互尊重,首先是自己尊重对方 诚信真挚:就是心诚,守信,感情真实热烈 顾全大局:指的就是一切礼仪行为和礼仪活动都要符合小局要服从大局的原 则精神,以大局为重不卑不亢:是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者的必备品质和精神状态这种品质和精 神体现于礼仪之中,即构成社会主义礼仪不卑不亢的原则不卑,就是不自卑;不亢,就是不高傲第七章 仪表举止礼仪仪表举止是人的外在表现,包括容貌、衣着、装饰、举止、表情等第一节 仪表一、衣着着装与自身特点的协调:(1)着装与体形的谐调 (2)着装与脸型的谐调 (3)着装与肤色谐调(4)着装与年龄的谐调 (5)全套服装的款式谐调 其中(2)中衣领要与脸型相配一般来说,应该根据自己的脸型用“相反 相成”的原则去选择领子的式样,扬长避短,弥补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