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每周一诗.doc
11页第三单元每周一诗1对酒【秋瑾】不惜千金买宝刀①,貂裘换酒也堪豪②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③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l(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翻译不吝惜花很多钱买一把好刀, 貂皮大衣换酒喝也算是豪迈了 要爱惜自己的生命, 为了伟大的理想,值得抛洒鲜血,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简析这首“鉴湖女侠”秋瑾的七绝《对酒》,是很多中学生都会背的,全诗是:“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不知道的,会以为这是男性写的其实中国的男性写的东西,多数是女性化的一千年前的花蕊夫人早就痛骂过:“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二十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口占答宋太祖》)九百年后,秋瑾又接着骂道:“肮脏尘寰,问几个男儿英哲?算只有蛾眉队里,时闻杰出。
《满江红》)秋瑾生活的时代,人们已经痛感到整个中国的极度女性化,因此涌现出一批豪侠刚烈之士,以夸张的男性化生活姿态向传统社会挑战秋瑾身为女性,但她时时反抗命运加给自己的性别身份她恨苍天“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她宣称:“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满江红》)她说:“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鹧鸪天》)【注释】 ①吴芝瑛 《记秋女侠遗事》提到,秋瑾在日本留学时曾购一宝刀,诗当写于此时这首诗表现了秋瑾轻视金钱的豪侠性格和杀身成仁的革命精神 ②貂裘换酒:以貂皮制成的衣裘换酒喝多用来形容名士或富贵者的风流放诞和豪爽秋瑾以一女子,而作如此语,其豪侠形象跃然纸上 ③“一腔”二句:要多珍惜自己的满腔热血,将来献出它的时,一定可以化成碧绿的波涛(意即掀起革命的风暴)勤,常常,多碧涛,用《庄子·外物》典:“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苌弘是周朝的大夫,忠于祖国,遭奸臣陷害,自杀于蜀,当时的人把他的血用石匣藏起来,三年后化为碧玉后世多以碧血指烈士流的鲜血翻译狱中题壁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①,忍死须臾待杜根②我自横刀向天笑③,去留肝胆两昆仑④直译望门投宿想到了东汉时的张俭,希望你们能像东汉时的杜根那样,忍死求生,坚持斗争。
即使屠刀架在了我的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像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谭嗣同(1865—1898),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世称“戊戌六君子”之一注释⒈张俭(jiǎn):东汉末年,张俭因弹 劾宦官,反被诬为结党营私,在困迫中逃亡,看到有人家就进去躲避,一路上受人保护⒉东汉时,杜根曾上书要求邓太后把政治权交给安帝太后大怒,命人把杜根装入袋中摔死,执法者同情他,让他逃过一劫太后死后,他又复官谭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未能上书太后,请其归政光绪,有愧杜根⒊谭这一句诗的意思是:新党既不宜逃,又不宜谏,只有诉诸武力今所谋既不成功,谭视死如归,亦甘之如饴⒋比喻去者和留下的都是光明磊落、肝胆相照,像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⒌选自《谭嗣同全集》谭嗣同,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诗词鉴赏《狱中题壁》别解首先,赵文的解释使谭诗的第四句和第三句含义有所重复,这在绝句中是不大可能的。
其次,这样解使得整首诗尤其诗的后两句的诗意表达总是不那么畅快淋漓,不仅不甚吻合诗人写作该诗时的悲壮慷慨之心情,而且也有异于先对象性描述后自我性抒说的绝句表达方式再者,赵文似乎文字互有抵触他一下子说“去留”是指代生死之行为,一下子又说“去留”是指代出走与留下之行为的行为者,究竟指代什么,文中含混不定翟南明确地认为:其一,“昆仑”不是指人,而是指横空出世、莽然浩壮的昆仑山;其二,“去留”不是指“一去”和“一留”,在诗人的该诗句中,“去留”不是一个字义相对或相反的并列式动词词组,而是一个字义相近或相同的并列式动词词组;其三,“肝胆”所引申的不是指英勇之人,而是指浩然之气;其四,“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总体诗义是:去留下自己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之气吧!也即是“留得肝胆若昆仑”的意思—— 此诗颇近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味道我为什么这样解?因为我认为,解诗不能仅着手于词字,更要着手于诗的总体寓意,并且要尤其着手于诗人写作该诗的特定历史背景和特定心理状态特别是对这样一种反映重大历史事件,表达正义呼声和抒说自我胸怀的作品,更要从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环境和心情、心境出发去仔细揣摩。
大家知道,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诗的前两句,表达的恰恰是:一些人“望门投止”地匆忙避难出走,使人想起高风亮节的张俭;一些人“忍死须臾”地自愿留下,并不畏一死,为的是能有更多的人能如一样高风亮节的杜根那样,出来坚贞不屈地效命于朝廷的兴亡大业诗的后两句,则意为:而我呢,自赴一死,慷慨激扬;仰笑苍天,凛然刑场!而留下的,将是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去留”的“去”字,这里是指一种行为趋向,意为“去留下”,“去留得”,没有很实在的意义谭嗣同是湖南浏阳人据我所知,南方方言和现在的普通话一样,下面这种用法是常有的:用“去”去辅助另一个动词构成一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而这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的含义大致就是后一个动词的含义,如“去想一下”,“去死吧”,“明天去做什么”等等。
这里的“去”字,并不表示空间上的去这里去那里,而是表示时间上的行为、事态之趋势和倾向也就是说,“去”可表空间意义上的位移,也可表时间意义上的发生从整首诗的意思来看,“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去”,应是时间意义上的“去”,而不是空间意义上的“去”很多人的理解,包括赵金九先生,恰恰是把它当作空间意义上“去”而我们所流行的各种解释,都是这样思维定势我想,那时的官话或北方话也应有这种用法吧?“去”字的这种重要语义,《现代汉语词典》、《辞海》都有记载当然,“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样写,是诗句表达的需要——包括平仄,全部的含义在于指代自己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实际上,直接从字面上去解,去留下如昆仑一样的“肝”(一昆仑)和如昆仑一样的“胆”(一昆仑),这不也一样表达了诗人的视死如归、浩气凛然和慷慨悲壮吗?正是那种强烈的崇高感和悲壮感,激励着诗人不畏一死、凛然刑场而这句所表达的,正是那种震撼人心灵的、自赴一死的强烈崇高感和强烈悲壮感过故人庄(唐) 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本处的"斜"为了押韵一般读为xiá)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作品译文老朋友准备好了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的农舍做客。
翠绿的树木环绕着小村子,村子城墙外面青山连绵不断打开窗子面对着谷场和菜园,我们举杯欢饮,谈论着今年庄稼的长势等到九月初九重阳节的那一天,我还要再来和你一起喝酒,一起观赏菊花的美丽[2-3]创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上朋友家做客的表现历史评价沈德潜《唐诗别裁》:“语淡而味终不薄闻一多评此诗:“淡到看不见诗《孟浩然》)文学赏析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全文十分押韵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谈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开头就像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作者“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不是很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作者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由此运用了由近及远的顺序描写景物这个村庄坐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傲孤僻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更显得畅快这里“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见无杂言”(陶渊明《归园田居》)。
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话桑麻,就更让读者感到是田园于是,读者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读者耳边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中可以看出,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有几分皈依了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和品菊花酒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中说:“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杜甫诗中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浩然诗中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
杜甫的郁结与孟浩然的恬淡之别,读者从这里可以窥见一些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