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恢复陶岱屯村长寿寺报告 (5).doc
21页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恢复陶岱屯村长寿寺报告 关于保岱村历史文化内涵的报告 (修改稿) 一、历史沿革及村名来历 (1)五千年前,轩辕黄帝在此治水,称此地为翠妫州《河图挺辅佐》记载:“黄帝乃祓斋七日,至于翠妫州,大鳊鱼折溜而至,乃天老迎之,五色具备 (2)尧舜时,这里仍名翠妫州 《龙鱼河图》记载‘尧时与群臣贤智到翠妫之渊,大龟负图来出授,尧敕臣下写取,写毕,龟还在那里' (3)西汉时,在此设县,名潘北齐至隋朝改怀戎县唐改妫州治 《XX县区地名资料汇编》记载‘汉初在此设县治,名潘县东晋十六国时撤销,改属广宁郡建县约五百年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又置州志,称妫州' 《XX县区志》涿鹿建制篇中记载‘公元581年,隋朝统一全国,这里属涿郡怀戎县(县治在保岱)公元618年至907年,唐贞观八年,怀戎县改为妫州' 《陕西桥陵整修纪要》记载‘(涿鹿建制沿革)北燕时,属燕州广宁郡,州郡治下洛县仍置涿鹿、潘县北魏末废潘县北齐改怀戎县(治在今保岱)同时废广宁、XX县区隋为怀戎县。
唐代初属河北道妫州怀戎县那时XX县区被废,一切由妫州怀戎县管理,妫州治在保岱截止唐穆宗长庆二年,保岱古城仍然是妫州治所在地' 《辞海》妫州条‘州名,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北燕州置治怀戎(今涿鹿西南,长安中移治清夷军城,今XX县区东南旧怀来)辖境相当河北XX市、宣化、怀来、涿鹿及XX省XX县区地' (4)唐、宋时改宝带 《XX县区地名资料汇编》一书中《唐代河北道南部妫州》与《宋辽时代西京道奉圣州》区域图上的妫州迁移到旧怀来,妫州改称宝带 (5)元朝时改保岱 《元朝时代中书道上都路奉圣州》区域图上的宝带改称保岱6)明朝时称舜乡堡,清朝恢复保岱 《保安州考辩》记载‘下洛城乃清之保安州,古潘县乃保安州西南之舜乡堡,协阳关乃舜乡堡南之下关' 原北大教授王北辰的《黄帝史迹考》记载:‘保岱公社即清之舜乡堡,位在协阳关山谷的北口……' 据当地老辈知识分子张宇希介绍,古城中的古堡里在明朝时名舜乡堡,南北一条大街,东西六条小巷,注册为舜乡堡堡门口上写“舜乡堡”三个大字清朝时把其余四个自然村(拐角、后庄、坝口、南五村吸收到一块)统称保岱岱,绿色。
保岱二字,意思是像泰山一样长留、安定 二、该村的姓氏来源与来历 据老辈人记忆,保岱村的古舜乡堡,是由朱、谢、董、张四大富户建起来的,一户一面墙因为舜都古城被水刮后,人烟稀少,从湖广一带迁来朱、谢、董、张四大户他们在高台上垒墙筑堡,并在堡下面挖有储藏物品与躲避战乱的暗道所以,保岱的朱、谢、董、张是较早的大姓而陈、杨、刘、李、丁、温、王、赵等都是后来从山西或本地西山一带迁来的具体起源没有记载 三、古遗址遗迹及有关故事 舜都古城内外炎黄与尧舜遗址遗迹众多上古尧舜时,舜都古城北还没有窑子头村,釜山、历山、鸿蒙寺、尧、舜庙、瞽叟祠等都属于古舜都 (1)历山,又名烈山(炎黄焚林垦田处,大舜耕田处) 《史记》记载:‘舜,冀州人,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陶器不苦窊一年居成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括地志》记载:‘舜耕历山'《魏土地记》记载:‘下洛城西南四十里有潘城,城西有历山,山上有舜庙'(2)釜山(黄帝合符处) 西汉《史记》记载:‘轩辕之时,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釜山在怀戎妫州北'唐《括地志》记载:‘釜山在妫州怀戎县北三里,山上有舜庙'《后魏舆地图风土记》记载:‘潘城西北三里有历山,形似覆釜,故以名之'《宣府通志》记载:‘黄帝合符釜山'察哈尔《通志》记:‘釜山在XX县区西南,距城三十一里' 原北大教授王北辰在他的《黄帝史迹考》中说‘……从而也就可以肯定釜山应是保岱古城北几里处的某山揆之情理,所谓‘合符釜山’这一政治活动,即使是在山上举行某种仪式,而其主要实质性的活动也应在山下平地可以推测,现保岱古城这片地方,乃远古时黄帝与各部族集会、活动的所在'‘又表明,釜山之下的一片地方,不但沃衍宜耕,且扼交通要路,因而开辟甚早,到了汉代乃于其地设置潘县' (3)古潘城(尧舜时都城名) 《水经注》记载:‘漯水经潘县故城,或云舜所都也'《魏土地记》记:‘下洛城西南四十里有潘城城西有历山,山上有舜庙'《XX县区志〃古城遗址》记:‘古潘县城,传为虞舜的出生地,舜初时的都城,夏以后,潘城为冀州地域'曲辰著的《黄帝与中华文明》一书记载:‘古之尧舜都潘城,在前后汉置为潘县治……取妫水之名为州名,曰‘妫州’,领县一,为怀戎州、县之治都在潘城'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炼钢铁时,在古城东南土崖下挖出绘有花纹的古房墙,埋在地下三米处。
(4)潘泉(妫水之源头,舜时饮用与浇灌水泉)又名龙湫、龙潭 《魏土地记》记载:‘下洛城西南九十里有协阳关,关道西通代郡其水东北流,历笄头山阚骃曰:‘笄头山在潘城南’,即是山也又北迳潘县故城,左会潘泉故渎,渎旧上承潘泉于潘城中或云:‘舜所都也’'‘妫州有妫水,水出于城中'《保安州志》:‘龙湫,即潘泉……在保岱堡,为州八之一'‘保宁山塔不可毁,保岱龙潭不可开' 传说黄帝时,妫州有九个大海眼往出冒水,洪水泛滥黄帝带人到此治水,他们用大石头凿出九个大石盘盖住了海眼,水治住了然而,第二年天大旱,此地又寸草不生了,黄帝立即叫人在大石盘上凿开一个海眼,即盘泉、潘泉的由来 当地有不少关于潘泉的传说,一种是说蚩尤的剑是水做的,蚩尤和轩辕黄帝打仗,被轩辕黄帝追赶到潘泉边,一不小心把剑掉进了泉中,立即化成了水,不见了,没有了武器,蚩尤吃了败仗还有一种说法是,有一只金马驹被歹人追赶跳进了潘泉,歹人伸手去捞,水中伸出一只簸箕大的红手掌把歹人拉进了泉中,再也没有出来从此,人们不敢走近潘泉跟前去,只能远远地观看 (5)妫水(舜都时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古城内一条河流) 《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有(嬀字去女字边上面加草字头)国,食黍,使四鸟,虎、豹、熊、罴。
'《山海经校注》记载:‘(同上)国或当做妫国水名,舜之居住地……舜为庶人,尧妻子二女,居于妫汭(妫水边弯曲地方)'《史记》记:‘舜居妫汭,内行弥谨'‘舜都居妫水汭,城内有舜井,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书〃尧典》记:‘舜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魏土地记》记:‘妫州有妫水,水源于城中' 潘泉水形成的河流此河上世纪六十年代还有水,现在成为一条主村路,即保栾路村内段那时山环水绕,气象万千 传说舜在历山上耕田时,他的两个妃子也来拉犁那时野象很多,二妃帮着制服野象妫字就是女子牵象的意思,即妫字的由来6)舜井 《魏土地记》:‘妫州有妫水,水源于城中,外城有舜井……'宣府《通志》记:‘舜井在州城东南七十里舜乡堡' 传说舜的后母怂恿其父瞽叟陷害舜,让舜下井去掏井舜刚下去,他们就往井里填土而舜早就做好了准备,在井旁挖了另一个出口逃了出去古城有古井多眼,都深不可测,因为早已不用,大多都被覆盖 (7)舜乡堡(虞舜的出生地) 宣府《通志》‘舜井在州城东南七十里舜乡堡' 清代杨桂森在他的《保安考辨》一文中指出‘下洛城乃清之保安州(今XX县区城)古潘县乃保安州西南之舜乡堡,协阳关乃舜乡堡南之下关。
' 原北大教授王北辰在他的《黄帝史迹考》一文中,曾多次提到保岱是清之舜乡堡‘保岱公社即清之舜乡堡位在协阳关的北口、西侧'‘清代舜乡堡有镇潭寺……'‘故可以肯定保岱的西古城乃唐之妫州,汉之潘县,而其东古城乃明清之舜乡堡城,保岱堡城' (8)尧庙(9)舜庙 《魏书〃世祖纪》:‘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于天兴三年五月已巳,幸漯南宫,遂如广宁,遣使者以太牢祠历山帝尧、帝舜庙'‘拓跋焘于神(此字鹿下面一个加字)元年(公元428年)八月,,东幸广宁,临观温泉,以太牢祭尧、舜庙《魏书〃礼志》记载:‘拓跋睿于和平元年正月,东巡历山、桥山、祭黄帝、尧、舜庙'……《辽史〃圣宗纪》:‘统和十三年(公元995年),八月壬辰,诏修山泽祠宇,先哲庙貌,以时祭之奉圣州XX县区桥山黄帝庙、历山尧庙、舜庙并得修缮'《XX县区志》:‘夏,建舜庙于历山(今窑子头村北山)'(10)瞽叟祠(舜父祠) 《后魏舆地图风土记》‘潘城西北三里有历山,形似覆釜,故以名之其下有舜庙,瞽叟祠存焉' (11)二妃坛(二妃,即尧二女,舜二妃)祭祀处 《史记》‘舜都居妫水汭,城内有舜井,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12)舜宅(虞舜旧宅) 《史记》:‘舜都居妫水汭,城内有舜井,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
'(13)汉潘县城(古舜都城西南)(14)唐妫州城(古舜都城旧址上)原北大教授王北辰在《黄帝史迹考》中记载:‘故可以肯定保岱的西古城址乃唐之妫州,汉之潘县,而其东城乃明清之舜乡堡城,保岱堡城' (15)清神台(舜帝祭天地山川的大石桌) 从西汉到辽宋时的区域图上,潘县北都标有清神台到元朝时清神台改成辛庄子村《XX县区地名资料汇编》记载:‘辛庄:秦代建村,因此地原有祭祀尧、舜的神台,建村后名‘清神台’,神台后被兵贲所毁,改名辛庄子据辛庄老年人讲,此神台为一丈多长的大石桌,在旧小学院中,神台有护法神,很灵验,后来被居民盖房埋没 (16)蚩尤墓 《XX县区地名资料汇编》记‘传说今潘县古城西侧那个黄土丘为蚩尤墓' 传说蚩尤被轩辕黄帝斩杀在历山下,就埋在这里所以窑子头村原名要斯头,要子头蚩尤墓原来有四个高大的封土冢,称东四疙瘩 (17)鸿蒙寺 《轩辕黄帝在涿鹿》记载‘釜山,又名历山,位今XX县区保岱乡保岱村(古潘县遗址)西北三里,窑子头村背倚处,因山中诸峰状似覆釜而得名斯山上早年建有舜庙(据废墟中砖瓦纹饰断为秦汉以前建筑历朝帝王将相多往祭祀,尤以北魏拓跋氏诸帝为频。
唐时扩建改设‘天齐’、‘玉皇’、‘太极’等庙殿,总称鸿蒙寺,僧众数百香火鼎盛明初戏于灾火(潘城同期被山洪冲毁)该遗址周遭10余亩,人称‘转香壶’,其上瓦砾成堆,庙迹可辩,龙雕石块俯拾可见(先为合符地,后为舜庙遗址)其上有一块宽长米余的古板和一块边长1〃8米的正方形大石(柱础)……' 附传说故事《涿鹿城是一条船》 XX县区有两句古话:“前晌火烧鸿蒙寺,后晌水刮保岱城鸿蒙寺的三百六十个和尚与保岱城的三百六十家员外因为炼银砂发了财,开始奢侈腐化,天天轮流摆宴,转一圈正好一年,倒出的红汤流到十几里外他们有了钱不积德行善,反而拿白面馍给孩子揩屁股,放出恶狗咬人天上的玉皇知道后发了怒,就放火烧鸿蒙寺,发大水刮保岱城但是天帝不忍心让无辜的百姓受害,就派太白金星下凡来泄密给人们,他挑着枣、梨和烧饼沿街窜巷地叫卖,“枣梨(早离),大火烧叫人们赶快逃可人们听不懂保岱城里有一家心眼好的老婆婆,也去买枣梨,太白金星见四外无人,就悄悄对她说:“这里早晚要发一场大火灾,你该早早离开呀老婆婆吃了一惊,为难地说:“我有儿子在给县衙应官差,我每天得给他送饭呀接着又问:“你知道发洪水的时间吗太白金星说:“你们村南有一尊石猴,待它的眼一发红,就下暴雨,淹城池,你事先造一只船,可保无恙。
又再三嘱咐她,此是天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