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引火归元资料.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jiups****uk12
  • 文档编号:39274985
  • 上传时间:2018-05-1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8.39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医治疗上有引火归元法,即将上越之火引导回到命门之中,方法是在滋阴药中加入附子、 肉桂之类温阳之品 引火归元是张景岳提出的肾为先天之本,真阴真阳寓之于里若真 阴不足,则阳无以依附,虚阳外浮,这是其一;其二,若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出现真寒 假热现象;这些都可以使用引火归原的方法治疗 中医认为肾藏精,肾中真阴包含着命门之火,即所谓的肾阳,是性机能和生殖能力的根本 还能温养五脏六腑,对人身的生长、发育、衰老有密切关系脏腑有命门火的温养,才能 发挥正常的功能如果肾阴亏竭,阴不含阳,就会出现虚阳上越的病症,表现为上热下寒、 面色浮赤、头晕耳鸣、口舌糜烂、生疮等 其实“引火归元”从本质而言,是用温热药治疗阴虚阳亢的方法,经常使用附子,肉桂等 药但是我觉得即便是使用引火归原法,出现第一种情况的时候,会在滋肾阴的药中添加 引火归原的药物,而第二张情况,无须说,定用大量回阳救逆之法 而阴虚火旺,不单单是指肾阴虚胃阴虚、肺阴虚这些位于上位的脏腑,没有必要使用引 火归原法还是随证治之比较好一 命门相火学说是引火归原的理论基础 引火归元,也称引火归原,又名导龙入海,是治疗元阳浮越,肾火上升的方法引火归原 的“火” ,又称“相火” 、 “命门之火” 、 “龙雷之火” 、 “浮阳” 、 “浮火”等。

      “相火”一词源于《内经》 ,有“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素间·天元纪大论》)之 说.君火居于上焦,主宰全身,相火居于下焦,温养脏腑,以潜藏守伏为宜.君火和相火 在人体内,一主后天,一主先天,各安其位,共同维持机体的正常活动.命门相火与心之君 火相通,君火为神用,相火为根本,君火是由相火派生的 刘河间首创命门相火之论“左肾属水,右肾属火,游行于三焦,兴衰之道由此也故七节 之之旁.中有小心,是言命门相火也” 张子和则称相火为龙雷之火, “夫君火者,犹人火也,相火者,犹龙火也人火焚木其势缓, 龙火焚木其势速” 朱丹溪承袭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诸家之学,著“相火论” ,提出相火既为肝肾两脏专司, 复分属于心包络、膀胱、三焦、胆等诸脏腑的观点,后世言相火者,大都以丹溪之说为其 理论基础不过,丹溪既言“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又说:“相火元气之贼”.前者言其常, 后者言其变相火虽一,常变迥异,丹溪均称相火,给人以概念混淆不清之感 张景岳则发展了丹溪相火论,谓“相火当在命门”与“命门居两肾之中,即人身之太极, 由太极以生两仪,而水火俱焉,消长系焉,故为受生之初,为性命之根本” , “命门之火.谓 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五液充,则形体赖而强壮,五气治,则营卫赖以和调。

      此命 门之水火,即十二脏之化源” 总之,丹溪集相火学说之大成,著《相火论》 ,奠定了后世 相火学说的基础,完成了命门相火的理论体系 相火系于命仃,命门居于两肾之中肾藏真阴而离真阳,为水火之脏,阴阳之宅.若肾 的阴阳水火平衡失调,就会出现阴虚阳浮,失约之火上升,或阴寒内盛,无根之火外越的 火 不归元的病理状态 综上所述,命门相火学说是引火归原的理论基础 二 火不归元的证候 所以广义的火不归元有阴虚和阳虚之别张景岳指出:“虚火之病源有二,盖一曰阴虚者 能发热,此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二曰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元也, 此病原之二也” 1 阴虚之火,临床主要表现为腰酸疲乏,头晕耳鸣,遗精早泄,口干咽痛,两颧潮红,或 面目升火,五心烦热,午后潮热,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系肾阴亏损,虚火上炎所 致 2 阳虚火浮,所谓“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原也” 在临床上呈现出两组 相反的症状:一是肾阳虚,是疾病的本质:面色白光白或黧黑,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尤 以下肢为甚,神疲乏力,男子阳痿、早泄、精冷,女子宫寒不孕,性欲减退,或见便泄稀 溏,五更泄泻,或小便频数、清长,夜尿多,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尺部尤甚等症状, 如果临床上单纯出现上述症状,阳虚的辨证并不为难;二是虚火,是疾病的假象,如《景 岳全书·火证》所云:“寒从中生,则阳气无所依附而泻散于外,即是虚火,假热之谓也” 。

      临床上一般分为三种,即有戴阳和格阳、失位之分 戴阳指虚阳上越,虚火上冲,症状偏于头面五官局部诸疾,以口舌生疮、牙痛齿浮、喉痹 喉痛、头痛眩晕、口渴咽燥等症为主如张景岳所云“一曰阳戴于上而见头面咽喉之间者, 此其上虽热而下则寒,所谓无根之火也” 格阳指虚阳外越,症状偏于全身,以发热、发斑、面赤、肿块、汗出等症状多见即“阳 浮于外而发于皮肤肌肉者,此其外虽热而内真寒,所谓格阳之火也” 临床上虽然常表现为 寒热错杂,但仔细鉴别还是容易区分的,如发热或自觉发热,反欲盖衣被,触之胸腹无灼 热;面色浮红如妆,非满面通红;神智躁扰不宁,疲乏无力;口渴但不欲饮或喜热饮;咽 痛而不红肿;脉浮大或数,按之无力;便秘而便质不燥,或下利清谷;小便清长或尿少水 肿,舌淡,苔白等另外阳虚火浮还有陷于下者,见小便热、痛或拘急、大便窘迫不畅等,即所谓失位之 火如张景岳所云“陷于下而见便溺二阴之间者,此其下虽热而中则寒,所谓失位之火也 狭义的火不归元范围是单指阳虚浮火的证候 现代老中医李可先生总结龙雷之火(阳虚浮火)鉴别要点有五:①双膝独冷,上下温度如常, 独膝盖部其冷如冰;②来势暴急跋扈,如迅雷闪电,顷刻生变;③随阴阳盛衰之年节律、日节 律演变,天人相应现象最著,如冬至阳生则病,春令阳升转重,夏至阴生渐缓,日出病作,日中病甚,日 落病缓,入夜自愈;④热势轰轰,或由脚底,或由脐下,上攻头面,误用苦寒直折则危;⑤不渴尿 多,渴喜热饮。

      其经验可供我们临床参照[1]除李可先生归纳五条外,有学者认为所见脉象 必按之无力或空虚,或寸浮尺弱,是谓无根之脉,为龙火不藏或虚阳浮越之象;脉形或大或芤,大 是散漫之象,芤同无根之义;亦有脉细者,亦按之无力,乃阴阳两虚之象,多见于素体阴虚,阴虚及 阳者 火不归元会伴有“气不归元”和“水不归元” “气不归元”的临床症候特征是:喘气从脐下逆奔而上,哮喘汗多不收,虚里其应动衣 呢逆声长大从丹田出气呛作咳,或冲气逆上,咳不得卧等诸种气上逆的表现,脉两寸虽 浮大而双尺按之如无气不归元多为上盛下虚、下虚上竭或上假热下真寒等复杂危重证, 辨证为肾属水肺主气,气为水母肾虚不纳气,宗气上泄为咳喘治法毋徒从事于肺,当 纳气归元,或壮水之主,或益火之原,推补阴配阳为是 “水不归元” 的临床症候特征是:头晕仆地、痰诞上涌而咳吐不止、或头面肢体浮肿、中 焦痞满、六脉洪数而虚、或洪大重按全无其病机为命门火衰,脾土虚寒、阳虚不能制水, 水邪泛滥而生治疗当温补脾肾、运化水湿三 引火归元理法方药的沿革 关于疾病的论治, 《素问·至真要大论》日:“微者逆之,甚者从之” , “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多从少观其事也” , “热因热用” , “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 也” 。

      当疾病发展到危重复杂的特殊阶段,表现为证候与疾病的性质不相符合出现假象时, 往往采用从治法、反治法引火归元法即渊源于《内经》的从治法也就是说在《内经》 阴阳五行学说、水火论、从治法的基.础上孕育产生发展了引火归元法 《伤寒杂病论》根据人体感受寒邪损阳伤正的病因病机,在六经辨证论治中按照寒化,热 化、阴盛阳虚、阴虚阳盛造成相火离源外越的不同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辨证论治,创制了 一系列相应的引火归元方药如少阴篇治疗少阴寒化,阴盛格阳,水寒逼龙外越者的白通 加猪胆汁汤;治疗下利清谷,里寒外热的通脉四逆汤证;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的麻 黄附子细辛汤;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次死的吴茱萸汤等少阴热化,真阴亏损, 孤阳失片,水涸龙飞者如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的黄连阿胶汤少阴 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厥阴篇中治疗上热下寒、寒热错杂、消渴、气上撞 心的乌梅汤,太阳篇的理中汤等等太阳巧治不如法、汗下太过,失治误治亦可穷必及肾, 花伤肾与命门中真阴真阳,导致相火离元外越如太病发汗太过遂漏不止欲亡阳的挂枝加 附子场69 条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的获等四逆汤82 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 人仍发热的真武汤。

      112 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的佳枝去 芍药加蜀漆牡妨龙骨救逆汤117 条治疗奔豚气的桂枝加桂汤等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篇 390 条吐下巳断,汗出而厥的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另外治疗阴阳易的烧挥散, 《金匮要略》中 治疗消渴的肾气丸和治疗虚劳病的小建中汤等对此, 《伤寒杂病论》虽未明言引火归元, 实则却开辟了后世引火归元的先河 接受《易经》哲学思想的渗透和《内经》 、 《伤寒杂病论》客观真理的启迪,唐代王冰取类 比象首发龙火学说宋金元时期刘完素、朱丹溪、王好古,明清张景岳、赵献可、张锡钝 等医家努力逐步形成发展了火不归元学说及引火归元法后世医家化裁运用仲景方药治疗 火不归元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和危急重证积累了丰富宝贵的经验 易水学派所倡导的引气血水火以归脏腑之原这一类具有中医功能调节特色的疗法,认为其 中气不归原、水不归原、火不归原均与肾的元阴元阳亏虚密切相关. 治疗上强调调补先天 之本和后天之本是引归法的核心引火归原是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它见于《医贯》 、 《景 岳全书》 、 《名医类案》 、 《续名医类案》 、 《医学心悟》 、 《血证论》 、 《医学衷中参西录》等医 著中。

      清·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概括了引火归原方剂配伍的特点:“当用辛热杂于壮水 药中导之下行,所谓导龙入海引火归原 ”提出两大特点:一是大量的壮水药二是少量的 引火归原药属于这类的引火归原方剂有《景岳全书》新方八阵的镇阴煎、陈士铎《辨证 奇闻》的引火汤、费伯雄《医醇剩义》的潜龙汤可为规范 张景岳提出了阳虚发热的治疗原则和经验:“若以阳虚发热,则治益宜火,益火之法,只 宜温热,大忌清凉第温热之效速,每于一二剂间,便可奏效……治宜温补血气,其热自 退,宜理阴煎、右归饮、理中丸、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之类主之此所谓益火之源也, 又曰温能除大热也 ”赵养葵说得最为明确,他说:“火可以水折,惟水中之火不可以水折, 故必择其同气招引归宇,则火始不上浮而下降矣 ” 陈士铎所用引火汤原用于咽喉肿痛属阴蛾者据陈士铎《辨证奇闻》卷三“咽喉门”载: “此火因水亏,火无可藏,上冲咽喉宜大补肾水,加补火,以引火归藏,上热自愈” 陈士铎的 另一著作《洞天奥旨》卷十“喉闭蛾疮”亦指出:“引火汤治阴证双蛾、单蛾喉痹等证…… 一剂火下归,二剂痊愈……已破、未破俱可用,不必用针、吹药点治之也 ”有考据表明,陈士 铎得到了傅山的传授,故又称本方为傅山引火汤。

      《疡医大全》卷十七中亦收录引火汤,用治 阴虚乳蛾,较前方多天门冬一两 现代名老中医李可对引火汤的应用经验可谓登峰造极,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 辑》中,对该方应用尤多,用于肾水不足、火不归元所致鼻衄、倒经、舌衄、口疮、舌疮、乳衄、血崩、头痛以及卒中前兆、三叉神经痛、红斑狼疮、白塞氏病、干燥综合征等诸多 病证四 常用方药析义: 1 四逆汤(《伤寒论》):四逆汤是治疗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虚阳外越,真寒假热证的代 表方剂,阴寒内盛,真阳衰微,非纯阳之品,不足以破阴气而振阳气,故姜附在所必用.附 子辛甘大热“峻补元阳,阳微欲绝者,回生起死,非此不为功” 干姜辛热专散里寒,助附 子以通经散寒,大有回阳之力 “附子以走下,干姜以守中,有姜无附,难收斩将夺旗之功, 有附无姜,难取坚壁不动之效”.故姜附并用,温阳救逆,摄纳无根之火凡用纯热寒之药, 必用甘草以缓其势,所以方中又用炙甘草,一以调中补虚,一以缓姜附之燥烈.附子之热, 干姜之辛,甘草之甘,合为回阳救逆之要方,可挽垂绝之阳以引火归原2)通脉四逆汤(《伤寒论》):四逆汤治真寒假热证之轻者若病势严重,出现典型阴盛格 阳证,又当用通脉四逆汤治之。

      本方与四逆汤同治真寒假热之证.但较四逆汤证更为深重, 以里寒外。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