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文言文:《宋定伯捉鬼》原文译文赏析.docx
7页初中文言文:《宋定伯捉鬼》原文译文赏析 《宋定伯捉鬼》 魏晋:干宝 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之,鬼言:“我是鬼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 数里,鬼言:“步行太亟,可共递相担,何如?”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如是一再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于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定伯自渡,漕漼作声鬼复言:“何以作声?”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着肩上,急持之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下着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于时石崇言:“定伯卖鬼,得钱千五百文 【译文】 南阳地方的宋定伯年轻的时候,(有一天)夜里走路遇见了鬼,问道:“谁?”鬼说:“(我)是鬼。
鬼问道:“你又是谁?”宋定伯哄骗他说:“我也是鬼鬼问道:“(你)要到什么地方去?”宋定伯答复说:“要到宛市鬼说:“我也要到宛市 (他们)一同走了几里路鬼说:“步行太劳累,可以轮番相互背负宋定伯说:“很好鬼就先背宋定伯走了几里路鬼说:“你太重了,唯恐不是鬼吧?”宋定伯说:“我刚死,所以身体(比拟)重轮到宋定伯背鬼,(这个)鬼几乎没有重量他们像这样轮着背了好几次宋定伯又说:“我是新鬼,不知道鬼可怕什么?”鬼答复说:“只是不喜爱人的唾沫于是一起走在路上遇到了河水,宋定伯让鬼先渡过去,听着它一点声音也没有宋定伯自己渡过去,水哗啦啦地发出声响鬼又说:“为什么有声音?”宋定伯说:“我刚刚死不久,是不熟识渡水的原因罢了,不要见怪 一路上,快到宛市,宋定伯便把鬼背在肩上,紧紧地抓住它鬼大声惊叫,请求放他下来,宋定伯不再听他的话宋定伯)把鬼始终背到宛市中,才将鬼放下在地上,鬼变成了一只羊,宋定伯就卖了它宋定伯担忧它再有变化,就朝鬼身上吐唾沫卖掉得到一千五百文钱,于是离开了宛县的集市当时石崇说(过这样的话):“宋定伯卖鬼,得到了一千五百文钱 【解释】 南阳:古郡名,今河南省南阳市。
诳(kuáng):哄骗 复:又 习:熟识 故:所以 宛市:宛,即南阳;市,市场 亟(jí):疲惫 递相担:轮番相互背负 卿(qīng):您,敬称 略无重:几乎没有重量 了无:一点也没有 漕漼:涉水的声音 着:放置 急持:紧紧地抓住 咋咋(zé):像声词 索下:要求下来 至:到 迟:慢 畏忌:可怕 负:背 值:遇到 作:发出 唯:只 故:缘由,原因 唾之:用唾液吐他唾:用唾液吐……、向……身上吐唾液,意动用法 【赏析】 这是一篇出名的不怕鬼的故事,显系民间传奇,选自《列异传》 《搜神记》卷十六也收有此篇,题目略有改动,“宋定伯”作“宗定伯”《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类书中有所征引 作品的主题是宣扬不怕鬼更要敢捉鬼制服鬼 它通过逢鬼、骗鬼和捉鬼的描写,赞扬了少年宋定伯的机灵和英勇,说明鬼并没有什么可怕,人完全可以制服它,特殊是在人们信任“人鬼乃皆实有”,“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的魏晋南北朝,更具有乐观的现实意义。
中心人物是宋定伯,他年少气盛,夜行遇鬼,他不仅不怕,还主动与鬼打招呼当鬼问“汝复谁?”定伯答:“我亦鬼妙!佯装是鬼的同类,才能与鬼同行这表现了宋定伯的镇静和机灵 鬼背负宋定伯时说:“卿太重,将非鬼也!”他一点不慌张,反而自称是“新鬼,故身重耳”又一次奇妙地解除了鬼的疑心,取得了鬼的信任,并进而把握了捉鬼的神秘“惟不喜人唾” 当宋定伯涉水有声时,鬼又问:“何以有声?”定伯又以“新死,不习渡水故尔”作答,使鬼信以为真,完全把鬼迷住真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当行至宛市,定伯紧紧抓住鬼不放,不管鬼怎样惨叫,他也不心软鬼变成一只羊,便将它卖掉,并“唾之”以防鬼再变这些层层深入的描绘,活生生地再现了一个有胆有识、擅长谋略、勇于捉鬼的少年英雄宋定伯的形象 作品中的鬼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形象,它是作为宋定伯的陪衬而消失的它的一切都被神机妙算的宋定伯所掌握,这个鬼必定要成为英雄手下的败将 以对话的方式绽开情节,贯穿全篇,简洁而传神,符合人物性格进展的需要把宋定伯和鬼的对话描写得栩栩如生,如临其境,颇为好玩 在对话中,宋定伯的敏捷、机灵、英勇与鬼的笨拙、窝囊、怯懦形成了鲜亮的比照,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特殊把宋定伯捉鬼的情节写得极为生动:“定伯担鬼着肩上,急执之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鬼的惊呼与凄然求饶的可怜相和定伯坚决坚决的神情都跃然纸上,生动逼真 本文是魏晋志怪小说中精彩的篇章 扩展阅读:人物生平 干宝出身于官宦之家,他的祖父干统是三国时期东吴官员,官至奋武将军,封都亭侯;父亲干莹亦是东吴官员,官至丹阳县丞 干宝从小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凭借才气受到朝廷的征召授职,担当佐着作郎建兴三年(315年),干宝因参加平定杜弢之乱有功,朝廷赏赐给他关内侯的爵位 据史料记载,自西晋永嘉元年(307年),干宝初仕盐官州别驾(刺史的从吏官),后因刘聪、石勒之乱,西晋亡,东晋立,南北对峙,干宝举家迁至海宁盐官灵泉乡(今浙江海宁黄湾五丰村与海盐澉浦六忠村的交界处)永嘉四年(310年),父卒,葬澉浦青山之阳,干宝为父守孝至三世时,迁至梅园(今浙江海盐通元) 建武元年(317年),当时是东晋建立初期,没有设置史官,中书监王导上书说:“大凡帝王的事迹,必定要记载下来,写成典籍,永久流传后世宣皇帝平定四海,武皇帝顺应天命,承受曹魏的禅让,大功大德,足以同古代圣君贤王相比,但他们的传纪不见于朝廷府库,他们的恩德未被谱写成乐歌。
陛下圣明,为一代中兴之君,应着手建立国史,撰写帝王本纪,上陈祖宗的伟绩,下记将相辅佐之功,务必照实记述,为后代树立准则,满意举国的愿望,使人神欢愉,这无疑是天下长治久安的根本因此应设置史官,诏令佐着作郎干宝等逐步撰写集录晋元帝司马睿接受此建议于是,干宝开头负责国史的撰写当时干宝因家庭贫困,恳求出任山阴(今浙江绍兴)县令,后改任始安(今广西桂林)太守 太宁元年(323年),王导请干宝担当其司徒右长史,升任散骑常侍着写《晋纪》,自晋宣帝至晋愍帝前后五十三年,共二十卷,进献朝廷该书简单明白,直书史实,又能做到语气委婉,人们都赞扬干宝是位好史官 咸和元年(326年),母桓氏卒,葬灵泉里西南隅,干宝辞官为母守孝 咸和四年(329年),服阕回朝 永和元年(345年),干宝致仕 永和七年(351年)秋天,干宝去世,葬于灵泉里后花园朝廷特加尚书令,从祀学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