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立思考与真诚对话.doc
12页独立思考与真诚对话——学术论文写作的几点感悟口期:2014-10-14作者:潘忠党来源:《新闻记者》2014年第9期随着参与教冇和学术业人数的激增,“怎样写论文”的问题应运而生,成为一个近乎热 门的题目知名新闻传播学者陈力丹撰写出版了《硕士论文写作》的专著;王力、朱光潜等 学界前辈的经验被集结为《怎样吗论文》一书;其至台湾地区的政界要人宋楚瑜也得以在大 陆出版他从政前撰写的专著《如何写学术论文》①初看Z下,这是个技术性话题,在其下,那些被认为或自命为学有所成的人可以传授一 些“秘诀”论文写作确实有技术性的一面,有些技术或技巧可以并且需要通过学习而获取, 通过多写而掌握得游刃行余对于这些内容,在众多关于论文写作的论述中祁有涉及,我不 必重复我认为,论文写作更多地需要个人长期的积累和感悟,就如同需要在与人的交往中 提升自己的交往能力一般,我们需要在学习、研究和写作过程中,逐渐地提升自己论文写作 的能力因此,在这篇关于论文写作的散论中,我将分享一些个人体验和感悟,其中有些牵 涉到技术性的考量,但更多的是对于白己学术取向和品位的一个表达也许,这些文字对于 他人有点借鉴限于篇幅和能力,在本文中我只讨论三个议题:“学术八股”的逻辑、学术话语的风格 和文献综述的写作。
一、“学术八股”的逻辑作为一门可学习的技艺,“论文写作”包括了一篇论文的基木构成要素和它们Z间应有 的结构关系针对写作社会科学领域内的经验研究论文这个题目,社会学家彭玉生作了精要 的论述他区分了构成经验研究论文的八个要素:问题、文献、假设、测量、数据、方法、 分析和结论论文写作以两条逻辑分析为基本路径,即从理论抽象到经验观察的演绎以及从 经验观察中提炼出理论概括的归纳,将这些元素连结成为一个整体彭教授将这八个元素及 其相互连结的基木逻辑和形式称为“洋八股”②我们从彭教授的论述中可以看到,论文写作,打个比方说,如同搭建一廉楼房不同的 楼房,其形态千变方化,充分体现着建筑师的创造;但所有楼房都有一•些基木的元素,如地 基、边墙、屋顶、房梁、承重墙等建筑师的创造理念,必须遵循材料和结构力学的基本原 理,通过连结这些建筑的基木元素,而体现于一座楼房的实体我们要写作的论文,就如同 这样的立体结构;我们所要表达的理论观点,就如同建筑师的创造理念;我们所要遵守的认 识论和逻辑分析的原则,就如同材料和结构力学的基木原理彭教授的论述还有另一层涵义他指岀,所谓“洋八股”“只是形式上的八股,是学术 研究的形式主义规范,不是实质理论上的八股”;它可以“增进有益的学术对话”;当它与对 “中国现实的切肤和深刻观察与理解”结合起来,与在这个基础上木土理论建构结合起来, 就可推动“木土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
也就是说,学术研究是学术共同体合作的事业,不 必有任何人为的划界在这个开放的空间内,论文是学者们展开交往的手段,其基木结构和 形态,蕴含了学术共同体所谨守的一些认识论的基木原理和学术伦理规范论文写作就是与 他人展开交往,是遵循了这些原理和规范与Izl己所属共同体的其他成员而展开的交往过程为了强调作为“交往过程”的论文写作,我常用一个“讲故事”的比喻我说,写论文 就是讲故事如同一个故事,一篇论文需要有一个核心论点(故事的主题)、概念(故事中 的人物)、它们相互间的关系、关系展开的过程(故事中的情节),研究展开的时空(故事发 生的情境)讲述一个“故事”需要组合不同的元素,采用不同的手段处理各种“素材”,有 些是讲述者的描写或叙述,有些是人物的对白相对应的是论文作者需要以文献综述、方法 陈述、结果呈现等手法,处理各种形态的相关文献和经验观察如同一个好的故事,i篇好 的论文需耍引人入胜,给人提供一个完整的叙事,以及读后的启迪和回味与“讲故事”异1111同工的构想是人际交往中提出并冋答问题的过程论文写作是一个问 题引导的与人的交往和交流,它包括了这么儿个步骤:(1) 就特定的现象提出问题(导言或绪论);(2) 分析问题的内在结构和逻辑(理论建构);(3) 陈述解答问题的实际步骤(如何展开经验观察)并反省其中的各项决定(方法陈 述);(4) 解答问题(描述、归纳和阐帑经验的观察);(5) 总结所得的解答,并反思它所蕴含的得失,以及它所倚赖的经验观察(结论与讨 论)。
这五个步骤,再加上陈列参考文献,构成了一篇经验研究论文的基木板块,而提出并解 答研究问题的逻辑成为贯穿始终、连结这些板块的线索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一提侶“多 研究问题”,研究现实中面临的、为理解现实所必需的“真问题”,尤其要研究那些研究者在 思想自由和精神独立基础上提出的具有理论指向的真问题正是因为这些理解,我不认为论文写作纯粹共或主要是个技术性问题对论文写作这个 题目,我们思考的起点和努力走向的目标,都应当是问题的解答,学术品味的培冇,以及思 想的启蒙我认为,陈力丹教授在最近一系列的演讲中对学位论文“缺乏学术”的批评,指 的就是这些灵魂性元素的缺失对此,技术性建议不能提供解决的办法就解决办法而言, 我赞同陈老师在一个演讲中的提议:多讨论问题,多系统读书我还要增加两条建议:一是 为人师者,写作请多自重,要言之有物、行文规范;二是我们多些“写不出时不硬写”的安 心,以减少“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尴尬③二、学术话语的要素如同讲故事时,讲者要讲述自己熟悉的故事,发出自己的声音,体现自己的风格;在论 文写作中,作者要用H己的语言,论述H己的观点,分析白己的观察,体现H己的学术取向 和品位我曾经这么表达白己的追求:“学术品位要扎实为上,灵巧次缜密为上,宏大 次清晰准确为上,文采修辞次Z”。
我要表达的其实是一份学术的真诚:既要真诚地描 述、反映自己所面对和考察的现彖,又要真诚地表达自己的观察和分析,还要真诚地与自己 的同行展开对话和交流也就是说,在H己的学术思考和写作中,立足于现实,面对来H实 际现象中的问题,致力于解答这些问题,与同行分享白己为解答这些问题所做的一些分析、 所获得的一份理解④因此,论文写作不是为宣扬或推销自己的所谓“研究成果”,更不是 为抬高自己的身价而引用一些自己未必读过、读过也未必理解、理解也未必适用的外国“大 师”的名字,也不是为显摆自己的文采而脱离现实地滔滔不绝和汪洋恣肆以下,我从四个方面来谈这一 “真诚对话”的学术话语风格及其构成要素首先是如何切入所面对的现实,分析并试图解答现实中的问题我赞同很多学者的经验 之谈:论文写作中最难的一步是确定研究问题,这包括•看到问题,还包括准确地表述所看到 的问题前者要求有对现象的大量观察(包括白身的LI常生活体验),并且对这些观察不懈 地思考;后者要求对所积累理论的运用,将理论概念与经验现象相连接我们可以想象白己 正血对两座大山,一座是经验观察,一座是理论积累提出研究问题要求我们既要从两屎山 各自的内部理出头绪,又要建立两者Z河的逻辑关联。
可见这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就“切入”的操作而言,我们可以有这么儿种路径的选择:单刀直入或迂【叫转入,现象 入手或理论入手,观察与论述并举所谓“单刀育入”,指的就是以问题开始一篇论文,以Z建立起与读者共享的思考平台 在这个基础上,再以“解题”的方式展开自己的思考和论述路径,也就是解释这个问题的意 义、问题所来H并针对的现象,并由此界定木文论述的落点我和陆晔教授在《成名的想象》 一文中就用了这样的开头,并在文章第一段的结尾处界定了该文的落点,即新闻从业者的专 业主义与新闻实践如何相互勾连?而我们开启该文的问题,“如何考察20余年中国新闻改革 这一历史动态? ”则为该文打开了一个历史和理论分析的视野,它也是我们置入经验考察的 场景⑤与这个相对的是所谓“迂冋转入”,它指的是从读者熟悉的现象入手,然后转向这个现 象通常被忽略的某个方面,这也是作者在本文论说的落点我和我的学生朱蕾曾考察并解读 我国都市影院内外的实体变迁,从中看到由现代性的历史观所扮演的结构性作用我们将这 个历史观表达为“时间的竞赛和彖征”⑥但是,为了将论述引向构成影院的历史和社会时 间的标记这个路径,我们从“空间”入手,首先谈影院作为一个“去处”,一个建筑实体, 然后再谈它所具备的时间元素,并由此而烘托出该文的论说落点。
我们还可从另一角度思考不同切入点的选择一个是从现象入手,这即是先开始描述口 常的观察,以建立与读者共同的经验或体验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作者可以开始解剖这个现 象,或者将它置放在特定的场景Z中,或者延伸这个现象所发生的时空,以此引领读者走上 作者希望的理论分析路径美国社会学家Robert Wuthnow在他的《松散的连接》一书中就 采用了这样的切入手法在绪论中,他首先介绍了几位普通的美国人,引述了他们对于社区 意识淡化、社会关联减弱等的议论,然后总结说,“社会观察家们部在试图理解这些现彖, 很多人由此而开始探讨公民参与的性质与稈度这个问题”这样一个转折,将具体现象置于 了具冇抽象意义的理论场景中,将普通人的关注连接成为“社会观察家们”的社会学探讨 ⑦另一个选择是从理论入手,这是先呈现或暴露理论中的盲点、模糊之处,或者可能的逻 辑不一致之处,然后将Z转换成为研究问题一个案例是我和我的学生们合作的一篇关于“第 三人效应”的论文⑧我们是这样开头的:“第三人效应”理论由逻辑上关联的两部分构成, 即前一部分的“感知假设”和后一部分的“行为后果假设”但是,在文献中,对感知假设 的检验比较系统,对行为示果假设的检验不够系统,其原因在于原理论对该假设的陈述很模 糊。
因此,我们在木文的核心关注是:澄清这个行为示果假设所必需的逻辑,准确陈述这个 假设,然后再予以检验更多的时候,我们对研究问题的确认和表述,绘通过试图连接经验观察和理论分析而实 现的与前面讨论的两个切入路径相关联又相区分的是,此时的切入点处在现象与理论可能 相连的界面上如此提出研究问题,有时是试图充实、弥补、拓展或修正已有的理论认知, 有时是试图对某一现象作出特定的理论解读譬如,在一篇考察餐馆、咖啡厅和酒吧这样的 “公共吃喝场所”的论文中,两位美国社会学家Sharon Bird和Leah Sokolofski扌旨出,在社会 建构主义的视域下,社会性别(gender)和空间区隔密切相关,而通常的关注是性别如何成 为社会空间或领域(如劳工市场、职业等)划分的结构性设置(device),但如果我们考察 男女共享的活动空间时,我们就会看到,男性和女性会在这里展开相应的性别实践(gendered practices),并通过这样的实践而性别化空间区隔公共吃喝场所成为考察这种性别实践和 空间区隔如何得以展开并关联的理想场所⑨与这篇以理论拓展为重心的论文不同,同样在 现彖与理论连接的界面切入,我在一篇分析我国媒体如何报道香港冋归的论文中,重点放在 解读关于这个历史事件的媒介话语及其建构中的结构性逻辑。
⑩建构“真诚对话”的学术话语的第二个方面涉及作者在论述中对H己角色定位的表达 虽然我在木节一开头就明确提出,作为作者,我们要讲述H己的故事,但是,要真诚地立足 现实、与同行交往,在行文中,我们就需要在论文中清晰地既把自己放进去,又客体化白己 以及在研究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把呈现和反省自己与所观察的现彖、所论述的观点、所引 用的理论等Z间的关系作为论文的一条贯穿始终的辅线[:L1]以下,我用几对词组来总结我们在这个角色定位中必需应对的张力一对是套用美国人 类学家格尔茨的概念:人类学家在写作中必须既“亲临彼处”(BeingThere)又“身在此处” (Being Here)o所谓“亲临彼处”,就是说作者在论文中清晰地呈现自己的“在场”,这是指 亲临所考察现象发生的场所或场景,使得白己的观察和解读具有“经验的保真” (empirical fidelity)o为做到这一点,作者必须(1)清晰界定所观察的现象;(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