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直书》教案.docx

13页
  • 卖家[上传人]:h****
  • 文档编号:232878581
  • 上传时间:2021-12-3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5.62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直书》教案 《 直 书 》 教 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刘知几及其作品《史通》,了解他独到的史学思想 2、驾驭重点词句,翻译文章 3、了解本文写法,可作写作借鉴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翻译驾驭全文大意 教学方法:探讨法 阅读法 课时支配:2课时 第一 课 时 一、其人其书 刘知几 (661―721) 唐代闻名史学家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高宗永隆元年(680)举进士武则天长安二年(702)起先担当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等职,兼修国史刘知几不满于当时史馆制度的混乱和监修贵臣对修史工作的横加干涉,于景龙二年(708)辞去史职,“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 《史通》: 《史通》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史通》包括内篇3十九篇、外篇10三篇,全书今存四十九篇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而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 《史通》总结了唐初以前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在编纂上的特点和得失,认为这两种体裁不行偏废,而在此基础上的断代为史则是今后史书编纂的主要形式。

      《史通》把史学家的工作分为三个等第:一是敢于奋笔直书,彰善贬恶,如董狐、南史;二是擅长编次史书,传为不朽,如左丘明、司马迁;三是具有高才博学,名重一时,如周代的史佚、楚国的倚相 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需具备史学、史才、史识“三长”的论点:史学,是历史学问史才,是探讨实力和表述技巧史识,是历史见解三长”必需兼备,而史识又是最重要的史识的核心是忠于历史事实,秉笔直书 二、文本研读 直书:不隐讳事实真相,照实记载历史事实 《史通》提出坚持直书,反对曲笔,有《直书》、《曲笔》篇把《春秋》为尊者讳、为贤者讳的笔法斥为“爱憎由己” 刘知几热忱赞颂了古代一些史学家为真实记载历史而“仗气直书,不避强御”的英勇精神,同时无情鞭挞了那些为一己私利而歪曲历史、混淆黑白的人 第一段(1) 原文:夫人禀五常,士兼百行,邪正有别,曲直不同若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 译文:人秉受了上天给予的仁义礼智信五种美德,士人有各种各样的善行,邪和正是有区分的,曲和直是不同的那些邪的、曲的行为,被人所轻贱,因为那是小人的行事准则;那些正直的行为,被人所敬重,以为那是君子的德行。

      第一段(2) 原文:然世多趋邪而弃正,不践君子之迹,而行由小人者,何哉?语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故宁听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也 译文:然而世人大多都遵循邪曲而放弃正直,不遵循君子的脚步,而行为遵循小人的做法, 1 为什么呢?俗话说:“正直像弓弦,死在路边;邪曲像弯钩,反而能封侯所以人们宁可听从(权势)来保障自身平安,也不违逆(权势)而遭遇祸害 第一段(3) 原文:况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言之若是,吁可畏乎! 译文:况且史书的要义,就是要申明勉励惩诫,树立好的风气假如有做坏事的臣子,不孝顺父母的逆子,淫乱的君主,假如不加隐讳地登记他们的事迹,不掩饰他们的过失,那么他们的恶行就会昭著于一个朝代,他们的臭名就要流传千年史书记载的内容能够达到这种效果,实在是很可敬畏的呀! 第一段小结: 提出中心论点: 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 其次段(1) 原文: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行为之时则凶如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法受屈,彼我无忤,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

      译文:(直笔记史)假如在可以做的时候这样做,就会安顺;假如在不行以这么做的时候也做,就会招来祸害像董狐记载史实的原则是不隐讳真相,赵盾因为这种记史原则而蒙受屈辱,他们没有什么冲突,(各自按自己的原则)做事没有什么疑虑,这样成就了董狐的良史直笔,享有千古不衰的名声 其次段(2) 原文:至若齐史之书崔弑,马迁之述汉非,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 译文:至于像齐史记载崔杼弑君,司马迁写出汉武帝的过错,韦昭在东吴秉直记事,崔浩写史犯了魏国的忌讳,他们有的身受刑戮,被当时人所讪笑;有的写成的书被填埋,后人无法知道 其次段(3) 原文:夫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 译文:世事就像这样,却要指责史臣不能保持刚直不屈的性格,激励自己舍己尽忠的节操,(这样的要求)的确也难做到啊 其次段(4) 原文:是以张俨发愤,私存《嘿记》之文;孙盛不平,窃撰辽东之本以兹避祸,幸而获全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 译文:因此张俨因愤激而努力,私下撰写保存《嘿记》的文字;孙盛心中不平,私自抄写了《晋阳秋》的原稿寄到辽东,(以保真实。

      用这种方法来避祸,幸好获得两全这足够用来证明世道多么艰辛,也了解了史书实录的难得 其次段小结: 列举历代史家之例,说明: 世途多隘,直书难遇 其次 课 时 一、第三段(1) 原文:然则历考前史,征诸直词,虽古人糟粕,真伪相乱,而披沙拣金,有时获宝 译文:但是一一考察从前的史事,求证于实录的言语,虽然有古人的糟粕,真假相杂,可是披开沙子选择金子,有时还是能收获珍宝的 第三段(2) 原文:案金行在历,史事尤多当宣、景开基之始,曹、马构纷之际,或列营渭曲,见屈武侯,或发仗云台,取伤成济 译文:探究魏晋更替,历史事务特殊多当晋宣帝(司马懿)、晋景帝(司马师)开创晋朝 2 基业之初,曹氏和司马氏政权交替的时候,或者司马懿在渭南和诸葛亮相持,被诸葛亮的遗计击败,或者魏帝曹髦云台发兵讨伐司马昭,反被成济刺杀 第三段(3) 原文:陈寿、王隐,咸杜口而无言,陆机、虞预,各栖毫而靡述至习凿齿,乃申以死葛走达之说,抽戈犯跸之言历代厚诬,一朝始雪考斯人之书事,盖近古之遗直欤? 译文:陈寿、王隐,都闭口不说话,陆机、虞预,也停笔没有叙述。

      到了习凿齿,才有了死诸葛退走活仲达(司马懿)、成济持刀刺杀魏帝曹髦的记载历代的欺瞒蒙蔽,这时才澄清探究习凿齿的记事,也许就是近代遗留下来的直录精神吧? 第三段(4) 原文:次有宋孝王《风俗传》、王劭《齐志》,其叙述当时,亦务在审实案于时河朔王公,箕裘未陨;邺城将相,薪构仍存而二子书其所讳,曾无惮色刚亦不吐,其斯人欤? 译文:再有宋孝王的《风俗传》、王劭的《齐志》,他们叙述当时的事情,也都务必细究真实状况探究当时北魏的王公贵族后裔,依旧当政;北齐的将相,先人遗业仍旧还在而这两人写他们忌讳的事情,竟没有一点胆怯不畏强暴,也许就是这类人吗? 第三段小结:评说六朝史书,列举用直书、曲笔两种不同笔法编撰史书的事例,说明直书之难 第四段(1) 原文:盖烈士徇名,壮夫重气,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 译文:烈士舍身求取美名,壮士看重气节,宁可做折断的兰花,破裂的玉石,也不做瓦砾而保全性命 第四段(2) 原文:若南、董之仗气直书,不避强御;韦、崔之肆情奋笔,无所阿容虽周身之防有所不足,而遗芳余烈,人到于今称之 译文:像南史、董狐依仗正气真实记载,不避强暴;韦昭、崔浩尽情秉笔直书,不迎合强权。

      虽然在保全自己防备受害方面有所不足,但是他们留下芳名和功业,人们到现在还称道他们 第四段(3) 原文:与夫王沈《魏书》,假回邪以窃位,董统《燕史》,持谄媚以偷荣,贯三光而洞九泉,曾未足喻其高下也 译文:和王沈写《魏书》,凭借邪曲的笔法窃取官位,董统写《燕史》,用谄媚的记载来获得荣华(相比),(南、董、韦、崔的精神)直冲三光,(王沈、董统的行为)却是埋于九泉,(即使这样说)也不足以说明他们的凹凸之别啊 第四段小结: 总结赞扬了南、董、韦、崔的秉笔直书精神,指责了王沈、董统“曲笔阿容”“谄言媚主”的卑劣行为 二、写法研讨 (1)探讨主旨 提出中心论点: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 赞扬了正直史家的秉笔直书精神,指责了“曲笔阿容”“谄言媚主”的卑劣史家,希望史家都能效法古代良史 (2)从文体上说,本文是骈文骈文的两大特点(互文和用典)在本篇表现的都很突出用典,不仅用了许多事典,还用了许多语典 语典: “直如弦”四句( 《乐府集》郭茂倩《注》云:《后汉书五行志》,顺帝之末京都童谣 ) “为于可为”二句,扬雄《解嘲》中语 “刚亦不吐” (出自《诗经》) “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

      出自《世说新语》) 事典: 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法受屈 (出自《左传》) 齐史之书崔弑 (出自《左传》) 用典的好处:极俭省的语言,表述极丰富的内容 三、布置作业 做《直书》相关习题 (附) 全文翻译: 人遵循五常(五常即五种行为规则,又称五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士人有各种行为,有的邪,有的正,有的曲,有的直那些邪的、曲的人,被人所轻贱,因为那是小人的做法;那些正直的人,被人所敬重,以为那是君子的做法然而世人大多都趋于邪曲而放弃正直,不践行君子的做法,而遵行小人的行为,为什么?俗话说:“正直的像弓弦一样,往往死在路边;邪曲的像铁钩一样,反而会加官晋爵所以人们宁可听从(权势)来保障自己,也不违逆(权势)以防受害更何况史书的任务,就是劝诫世人,树立风气遇到贼臣逆子,淫乱的君主,假如直白地登记他们的事迹,不掩饰他们的过失,一旦把他们的恶行记载下来,他们的臭名就要流传千年这样说来,岂不行怕! 假如环境允许这么做就去做(直笔记史),假如环境不允许这么做却做了就会凶险比如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写史不用隐笔,赵盾为了法度而蒙受屈辱,董狐自己没有犯错,依旧坚决行事,然后成就了他良直的名声,名传今古。

      比如齐史记载崔杼弑君, 司马迁写出汉武帝的过错,韦昭在东吴秉直记事,崔浩写史犯了魏国的忌讳,他们有的被处以刑罚,被当时任所讪笑;有的写成的书被填埋,后人无法看到世道就是这样,却要指责史臣不能保持强直的性格,和不折腰的气节,实在很难啊因此张俨发愤,私下保存《嘿记》;孙盛心中不平,窃自撰写了《晋阳秋》寄到辽东以存其真以此来避祸,幸好得以保全了自己我们足以得知世道的艰辛,也了解了实录的难能珍贵了 但是一一考察从前的史事,求证于直白的词句,虽然古人的糟粕,真假相杂,而我们披沙淘金,有时就能有所收获依据金行在历(五行、天文用语,可能代指肯定时期),史官特殊多当晋宣帝(司马懿)、晋景帝(司马师)开创晋朝基业之初,曹氏和司马氏发生冲突的时候,比如在渭曲(今陕西大荔东南)列阵,被诸葛亮所击败,又比如名贵乡公(曹髦)讨伐司马昭,反被成济杀伤陈寿、王隐,都笔口无言,陆机、虞预,也停笔没有叙述到了习鉴齿(人名),才有了死诸葛退走活仲达(司马懿)、成济持刃犯驾的说法历朝历代的诬造,从今被澄清考察习鉴齿的记事,不就是近代的正直之人吗?再有宋孝王的《风俗传》、王劭的《齐志》,他们叙述当时的事情,都追求真实。

      依据当时(宋孝王写《风俗传》的时候)北魏的王公,祖宗。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