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省宜春市2020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卷.doc
16页江西省宜春市2020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 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二上·成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______________,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____________,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__________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
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____________,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行云流水 信马由缰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 B . 行云流水 信手拈来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C . 天衣无缝 信手拈来 相得益彰 泰然自若 D . 天衣无缝 信马由缰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B . 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C . 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D . 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仅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B . 这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C . 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D . 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包容是文化对话的前提当今世界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在单一语境中自给自足,不同文明的交流是当代世界文明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共存与对话中,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包容”精神是当前特别值得重视与倡导的,中国古代的先哲就已经认识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道理,将“和”作为最理想的社会政治状态在中国古代先哲看来,过分狭隘的视野与心胸,无助于事业的成功和社会的发展在治国上,要做到海涵大量,虚怀若谷,宽容包纳,不以一人之智为智,而以众人之智为智具体到文化选择上,便是在坚持思想主体性的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充分汲取其他学派理论中的合理因素,为思想的整合、文化的构建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保持更为积极的活力从世界历史的经验来看,凡是提倡包容、立足和谐的时代,多是世界处于相对和平,社会经济走向繁荣,国际关系相对缓和,民众生活安宁平静的时代,多是充满生命力、创造力的时代历史上也不时出现过以自我为天下中心,企图垄断真理、垄断思想、垄断言论、垄断利益的现象,“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拒绝包容,拒绝交流,这样的立场、态度、做法,曾使民族陷于巨大的灾难,导致各种矛盾愈演愈烈,争斗纷至沓来,后果极其严重,教训至为深刻。
可惜,直到今日,那种排他性的文化追求、同一性的文明取舍,依然还有市场在一些人那里,文化自大症,文明优越感,并未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有所改变,他们总以为真理在握,总是热衷于扮演“教师爷”的角色,总是喜欢占据着道德与政治的制高点对其他国家与其他民族指手画脚这样一来,导致正常的文化对话与交流变得非常困难因为,对弱势一方来说,他们主张对话,却无法赞成居高临下式的不平等对话;他们希望交流,却难以认同只有被动妥协式的单向型接受所以,这种罔顾历史教训与文明发展规律的做法,不仅无益于世界文明的对话与交流,而且也会阻碍自身的发展与进步目前,在对中国发展道路怀有疑虑、对中国现实政治抱有抵触、对中国文化传统展示存有偏见的人之中,真正持敌视的立场与态度、总在“妖魔化”中国的只是极少数而这“极少数”之所以会如此,恐怕很大程度上与缺乏包容的思想有关因为没有包容之心,就很难以平等的态度尊重他人的意愿,很难去理解并接受异质的文化,就一定会常常处在隔膜与误解之中,也就很难以积极的态度去认同并开展正常的对话在这种情况下,认知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立足于“和而不同”基础上的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了老子有云:“大邦者下流”,“大者宜为下”,王弼释云:“江海居大而处下,则百川流之;大国居大而处下,则天下流之”,其中所揭示的包容之核心价值观,可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完全值得令人思考与借鉴。
关于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社会学家费孝通曾经说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很赞同这个观点但我们也要明白:“各美其美”与“美人之美”是一个事物的两面,缺一不可如果只是“各美其美”而不能“美人之美”,甚至还竭力丑化他人,那这个世界是不可能“美美与共”的我们更要警惕:不能在包容中迷失自我,“包容”不能成为迷失自我的迷魂汤,包容与坚守应该是一对孪生兄弟衷心期待,“包容”能成为人类不同文明之间良性互动、共谋发展的一项价值层面上的指导原则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4日24版,作者纪宝成)(1)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在当今多元文化的共存世界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精神得到了更多的重视B.治国上的包容,就是要海涵大量,虚怀若谷,不以一人之智为智,而以众人之智为智C.从世界历史的经验来看,各种矛盾争斗的产生,往往与拒绝包容不无关系D.一些拥有“西方文明优越感”的民族,总是喜欢占据道德与政治的制高点对其他民族指手画脚,总以为自己掌握着真理E.今天,“包容”已成为人类不同文明之间良性互动、共谋发展的一项价值层面上的指导原则2) 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 不懂得包容,会影响事业的成功和社会的发展,会阻碍文化的繁荣。
B . 在以开放的心态汲取其他文化中的合理因素的同时,亦要坚持自己思想的主体性C . 排他性的文化追求、同一性的文明取舍,被证明是不合时宜的,已被东西方国家抛弃D . 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包容的核心价值观,也适用于当今世界3) 为什么说“包容是文化对话的前提”,请结合文意概括4) “1656年,俄国特使巴依科夫受沙皇委托准备向中国皇上提交国书,因拒绝行跪拜礼而始终未获准觐见皇帝时值东正教斋期,作为虔诚信徒的巴依科夫严守教规拒绝饮朝廷赐给的奶茶,进一步激怒了朝廷这一著名的外交事件以失败告终的内在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中的观点分析3. (9分) (2020高三下·深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全域旅游的加速发展,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得以持续增强,而以文化旅游为代表的新型业态也得以迅速崛起文化旅游1.0时代主要依托的是老祖宗留下的资源,文物发掘、遗迹保护、古建修复、文化恢复是这一阶段最主要的开发形式文化旅游2.0时代不以有限资源而以无限创意和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无中生有、变废为宝”是主要特征,文旅产业的智造业属性得以彰显,不断迭代成为必然的选择,“永远建不完的迪士尼”即是文化旅游2.0的典型代表。
值得高兴的是,国内一些优秀的文旅企业,如无锡灵山、华强方特、宋城演艺、华夏文旅等也已经初步建立起以创意和科技为驱动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文化旅游2.0时代的先行者可以说,未来,谁拥有了创意和科技创新能力,谁就是文化旅游2.0时代的赢家摘编自肖建勇《中国文化旅游发展报告2017》)材料二:(资料来源于《2016~2022年中国旅游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材料三:大众旅游的旅游者并不是历史学者、文化学者,也不都期望以旅游来“阅读”中国文化这部恢弘的历史长卷所以,在依据资源本身的文化类型进行产品组合时,应考虑到资源的功能性转换,使整个线路切合场景活动特点和旅游者的审美习惯,否则就可能脱离市场毫无疑问,文化旅游产品应该具备相应的主题主题越鲜明,越典型集中,越富层次感,就越有利于分层次、多视角地进行产品的设计和展示,使其内涵得到充分发挥,达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文化旅游是一段时间有限、场景集中的经历与体验旅游者在有限的时空中获得文化旅游的体验和感知,因此,文化旅游产品就必须用典型、形象、通俗、有趣的形式去展现文化,才算是选位得当文化旅游不仅是一种文化观赏活动,也是一种文化介入和文化参与活动。
崇尚参与和亲身感受是现代旅游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有必要研究为旅游者提供亲身感受和亲自参与的机会的有效措施,以便旅游者进入体验旅游目的地文化的角色当中摘编自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理论、战略、实践》)材料四:随着旅游者对旅游活动内容的文化性需求不断提高,以感知异域文化特色、体验异域文化氛围为目的的个性化旅游正在成为旅游消费的主流,旅游目的也从单一的观光活动向更富于知识性的文化旅游转变因此,选择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要结合区域特色、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以及业态的发展趋势,开发出特点鲜明且具有体验性、创意性的文化旅游产品但是,由于文化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很多城市开始竞相开展文化旅游,这其中出现了效仿现象,更有甚者,为了文化旅游利益而争夺历史文化发源地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原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让历史文化遗产沦为金钱的附庸,那文化旅游也就失去了意义,更无特色可言摘编自桑彬彬、黄敏《我国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1)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持续增强,一方面促使文化旅游迅速崛起,一方面推进大众旅游和全域旅游稳步发展B . 文旅企业如果想要成为文化旅游2.0时代的赢家,就必然要以无限创意和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和核心竞争力。
C . 从2015年旅游主题类型选择来看,50.7%的中国自由行用户偏好文化体验游,以21~40岁中青年群体为主D . 文化旅游产品越能分层次、多视角地进行设计和展示,使其内涵得到充分发挥,也就越能切合不同旅游者的需求2)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依靠传统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并非新型旅游业态最主要的开发形式,未来的文旅产业更彰显其智造业的属性B . 文化旅游崇尚文化参与,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十有必要进行研究,为旅游者提供亲身感受和参与的机会C . 要让旅游者在一定文化场景中获得深刻丰富的体验和感知,必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