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胶东年俗风俗过年.doc
8页胶东年俗 风俗 过年胶东年俗?事历(1)——蒸年糕,年年高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 食品以往,主妇们大约自腊月初八后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年糕的式样 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一年比一年提高 北方的年糕或蒸或炸,多用小黄米磨粉制成,是以往人们庆丰收的美食但即使 在北方,年糕的口味仍旧因地而异山东人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京人喜食江 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 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而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 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说最早的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 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 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 年胜年,籍以祈岁谂 胶东年俗?事历(2)——贴年画讨彩头 春节贴年画的习俗,如今依然存在 进入腊月临近春节的市场,俗称花花集我颇有兴致地前去游逛了几趟,偌大的 春联、福贴摊位上,卖年画的只有一家,而且画的种类很单调,与过去花花集上 一望无际、琳琅满目的年画种类,可就大相径庭了。
在我上小学之前,《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空城计以及《水 浒传》、《封神演义》中的很多情节都已记得滚瓜烂熟,这都是得利于年画的熏陶 记得,小时候过春节时,除了穿新衣戴新帽放放鞭炮之外,就是盼着看新年画了 那时除夕晚上吃了饺子之后,就围坐在张贴一新的年画前,听老人一幅一幅地讲 故事什么狸猫换太子啊,梁山伯与祝英台啊,牛郎与织女啊等等,一出一出, 像看幻灯片似的,特别有味可别小看这些年画,很多历史和民间文学知识,都 能令少年终生难忘站在花花集上,我想念着过往那些蕴含着传统文化的连环画 式的年画 胶东年俗?事历(3)——烧芝麻秸聚金银财宝 平常我们习惯用“芝麻开花节节高,”来形容生活蒸蒸日上的景象,但在胶东一 些地方,还有过年烧芝麻秸聚集财宝的习俗 农家在播种庄稼时,特地在田边地角耧上几垄芝麻,芝麻成熟了,晒爆出子粒, 过年时炒熟了捣成细末拌好凉菜洒上一些,调剂菜的香味(尤喜拌海蜇),剩下 的秸秆带着一串串的皮壳,捆成一捆捆,留着过年好烧,但芝麻秸不是一般的燃 料,傍年做什么吃的都很上讲究,过了腊月二十三,就要忙年了:发面、做粘高 粱米干饭(年年高)、隔夜饭、包饺子,三十 晚上煮芋头炒花生,芋头母象征聚宝盆满锅,花生象征长生不老。
做这些过年吃 的时候,都需烧芝麻秸,有多的多烧,没多的烧上一把烧火也有讲究,老人在 灶下烧火,若有人进来,把芝麻秸丢进熊熊的火苗上,口里念叨着:“芝麻秸大 张口”,来人马上要回答上:“金银财宝往里走来的若是生人(贵人),说出的 话更难得,更灵验这就是所谓的,借贵人的口气,图未来的吉利 胶东年俗?事历(4)——立春吃春饼 立春吃春饼是中国一种古老风俗晋代已有“五芋盘”即“春盘”,是将春饼与 菜同置一盘之内唐宋时立春吃春饼之风渐盛,皇帝并以之赐近臣百官,当时的 春盘极为讲究:“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直万钱”民间也用以互 相馈赠春饼发展到今天,形制随地而异,食用时间也因地而别有烙制、也有蒸制;或 大如团扇,或小如荷叶夹立春日吃春饼称为“咬春”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 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 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 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 张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 叫“苏盘”(又称盒子菜)。
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里分格 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 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 (通常为肉丝炒 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 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 胶东年俗?事历(5)——素窗绽红花 过去春节,家家都在窗口上下功夫,把窗口布置得鲜艳如新,很有喜庆的味道 老式的窗都是白纸封的,过年图吉利,人们便在窗口贴上大红的福寿字,在窗顶 上挂一排纸剪的过窗钱,来辟邪、求吉利后来又出现了十二生肖、五子登科、 娃娃喜庆图等名目繁多的窗花样式,并有了专门的剪纸手艺人窗心位置,人们一般喜欢贴上五子登科窗花,也有的贴上梅花等,四角贴上福、 寿字,然后均匀地布置上这一年的吉祥物,狗年贴狗,虎年贴虎有的妇女更巧,剪两个大公鸡或者两只虎,用线绳拴住尾巴,固定在窗两边,再 用两条线绳,各拴住动物的头部,两条线通过一个铜钱的中间,拉 到窗外,窗外有一根一米长的伸出去的固定 木棍,木棍顶端下垂一根线,线上绑着玉米皮或者树叶子,从鸡头拉出的线绳拴 在叶子上。
风一刮,叶子活动,拉动线绳带动鸡头抖动,风越大,鸡头越活跃, 两两相凑相斗,非常逼真,仿佛在演木偶戏有时斗得激烈,缠在一起,还得用 手掰开它们窗口上边还得贴上一溜纸剪的过窗钱,绿的红的搭配起来,从外面透过白纸看, 朦朦胧胧的,让人生出无限的遐想胶东年俗?事历(6)——除陈布新迎大年 腊月二十三日是辞灶节,又叫扫尘节扫尘节,也叫扫尘日据说此节源于尧舜时代的“扫年”习俗原本是古代人民 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到了唐代,“扫年”之风盛行,成了祈求新岁平安吉 祥的一种活动,以后才发展成为扫尘节由于是一种清洁卫生和除害灭病的文明 习俗,所以便流传下来,久而不衰扫尘节,北方叫“扫房”或“扫屋”,南方叫“掸尘”或叫“打洋尘”,东北叫“大 洗(喜)日”这天,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大扫除,洗刷家俱,粉刷墙壁,糊窗户, 贴窗花,挂年画,除陈布新,迎接新春佳节扫尘节又叫小除夕、过小年 扫尘节为什么会和辞灶节在同一天呢?传说,古人认为每个人身上都附有三个尸 神,如影随行这三个尸神喜欢搬弄是非,经常在玉皇大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 间描述得一团漆黑一次,他们密报玉帝说,人间在诅咒天帝,欲谋反玉帝大 怒,降旨三尸下界查勘,将欲谋反人家的屋檐下,以蜘蛛织网为记号,又命王灵 官务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有蛛网记号的人家,一律满门斩杀。
三尸的行径被灶 王爷发现,大为震惊,急忙与灶王奶奶商量了一个解脱办法他叮嘱人们,在他 辞灶上天庭之后,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大扫除,掸去蛛网,除去污迹,擦净门窗, 把宅院内外收拾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下界察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 净,灯火辉煌,人们无比欢乐,根本找不到劣迹之记号,心中十分惊奇,急忙奏 明玉帝玉帝听后大为震怒,将三尸神永拘天牢,不得再到人间作恶玉帝还决 定,每年腊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视察民间为了感激灶王爷为百姓除难免灾,也 为了迎接玉皇大帝下界视察,所以民间一年一度的大扫除总在辞灶节期间进行 实际上,民间春节的扫尘,倒不一定拘泥在二十三或二十四日譬如莱州习俗, 进了腊月门就可以扫屋,但必须选择一个吉日如果是日不方便扫尘的话,也可 以象征性地先扫一下梁头,以后随便哪天都可以扫了有的人家连扫帚都不用绑, 就用一棵干高粱秸的根子,除扫一下屋内的大梁,也算是扫过了老百姓认为,过了扫尘 节,天天都是好日子,哪天都可以扫屋有谚语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 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杀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快打酒;三十日,包饺子在这个腊月“日程表”上,有两天与扫屋 有关,足见人们对扫尘节的重视。
胶东年俗?事历(7)——年根儿忙年忙 来到年根儿,家家户户都在“忙年” 咱胶东这儿的风俗,一般过了小年,就要开始蒸年糕,寓意年年高接下来,就 要做花饽饽,大枣饽饽了在农家,做饽饽是一件很累的活,首先和面就很有讲 究面要调得筋道,还要稍微硬一些;然后放到温暖的锅里或炕头上醒面这样 要经过一宿的时间,面才能醒好再就是揉面这可是个力气活,一般要让家里 的老爷儿们帮着干在过去,做花饽饽的花是很细心的,红花绿叶,都要搭配得 当另外还要做大枣饽饽,农家又叫它“枣眼饽饽”上锅蒸的时候也有讲究, 先烧开锅里的水,然后将醒好的饽饽放进去,再烧25 分钟到半个小时临出锅 的时候,要放放气,从老辈儿传下来的风俗,意思是闺女出嫁后不受气 到了年底,一天忙似一天蒸完了饽饽,还要包包子,而且要多做,到了正月, 就专门吃现成的腊月二十八九,家家户户要炸面鱼,俗称“炸锅”也有同时炸 一些麻花,酥条等这两天,大街小巷到处充溢着炸面鱼的油香味儿到了晚上, 还要烀猪头,烀猪下货,打猪皮冻,鸡冻等;往年生活条件差,正月里来了客人, 猪皮冻也拿上桌,招待客人大年三十的上午要贴年画,封门对儿,又叫封门 在封门之前,要把缸里挑满水,因为封门之后,就不能再往家里搬东西了。
胶东年俗?事历(8)—过年要说吉利话 腊月二十七八,家家户户正忙着迎大年迎年期间,人们不仅要精心准备吃的、 穿的、用的等各种物品,就连说话用辞也都要格外用心为了过一个安乐祥和的春节,以求得精神和心理上的安慰,千百年来,胶东民间 产生了许多约定俗成的禁忌语譬如,农家蒸大饽饽时,忌说“裂了口”,要说 “笑了”;过年(过小年)煮饺子时忌说“破了”,要说“挣了”;物件不慎掉落 在地,忌说“碎了”,要说“岁(碎)岁(碎)平安”; 农家蒸大饽饽时通常要 烧炕,炕席因过热而自燃,忌讳“炕烧糊了”,要说“炕烧得旺”年关临近,卖 鞭炮的多了起来,鞭炮市上会发生意外,这时要说鞭“升了”,忌讳说鞭“炸了” 或“响了”另外,小年过后直至正月死”、“坏”、“不好”等不吉利的字眼深为民间所忌讳 关于这,还有个故事很久 以前,有个财主非常讲究过年期间都要说吉利话,他总叮嘱同村一个叫发财的傻 子说:你正月初一早早来我家敲门,我一说“谁啊?”你就说“发财来啦”头几 年,发财早早来敲门报上“发财来啦 ”财主开门给赏钱,财主家的日子过得红 红火火这一年,由于下雪,发财赶路时不小心摔了一跤,一瘸一拐地来到财主 家财主照常在院里问发财来了吗?发财正疼得难受呢,就没好气地说:还发财 呢,倒霉吧!从此,财主家日渐衰败了„„ 胶东年俗?事历(9)—饽饽高巅巅日子甜上甜 “二十八,把面发,蒸饽饽,过年啦!”腊月二十八日,是民间蒸过年饽饽的日 子。
过去,蒸年饽饽有许多说道,讲究个吉利喜庆饽饽要蒸得白净、起发、高 巅、造型好,象征日子兴旺民谣曰: 过了小年过大年,蒸锅饽饽供祖先 饽饽蒸得白又白,明年是个丰收年 饽饽蒸得高巅巅,日子过得甜上甜 饽饽蒸得开口笑,全家幸福又平安 做年饽饽还有一些禁忌除了发好面以外,还要多用红枣和红糖,寓意红红火火 早发家蒸饽饽的烧材最好用农作物的秸秆,如高粱秸、芝麻秸、大豆秸等,燃 烧时能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表示火爆、吉利蒸饽饽时,最怕外人进屋来 “踩”,“踩”了的饽饽就不起发了 年饽饽的形状和用途也有说道供神灵和祖先的有:发纸大饽饽、枣饽饽和元宝 民谣曰: 发纸大饽饽,就做这一个顶上一个“鼻”,塞上枣一个 内包一铜元,越聚钱越多伴随纸钱烧,留在“发纸窝”发纸,是正月初一早晨煮好饺子后,由家长带领全家在天井里祭拜的仪式,要对 天地众神供上枣饽饽、饺子,烧香,烧纸,祈求神灵赐福降祥发纸窝子是用土 坯事前垒好的,用来烧纸钱时防火、防雨的发纸大饽饽就放在这个窝里同纸钱 一起烧,烧完后仍留在窝里,到初三早晨才收起来枣饽饽比发纸饽饽小,用以供奉祖先、财神、菩萨和天地众神,每组五个,其摆 法为:底层三个顶朝上,二层一个顶朝下,三层一个顶朝上。
另一类年饽饽是“压 锅”用的面鱼、面富贵压锅”,就是除夕夜不空锅吃完年夜饭,锅里放上新 箅子,再放上表示吉利的面元宝、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