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考点专项训练.doc

35页
  • 卖家[上传人]:mg****85
  • 文档编号:34451191
  • 上传时间:2018-02-2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60KB
  • / 3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考点专项训练目录一、张耒《夏日三首(其一) 》 反衬 拟人 炼字 (邀、纳)二、王庭珪《移居东村作》 反衬 思想感情的分析三、周密 《野步》 画面的描绘 景情关系的探讨四、曾巩 《西楼》 景象的描绘 借景抒情、视听结合五、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景象的描绘 感情的分析 炼字 (长、畏)六、李清照《行香子 七夕》 思想感情的分析 虚实结合 双关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以动衬静 语句叠用/反复七、柳永《满江红 暮雨初歇》 思想感情的分析动静结合八、张孝祥《浣溪沙洞庭》 动静结合、比喻、对比、想象九、梅尧臣《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比喻 思想感情分析十、陆游《秋波媚》 景物及画面的特点 相像 拟人十一、雷震《村晚》贺铸《茅塘马上》思想感情的分析 意境十二、薛媛《写真寄外》 思想感情的分析 对比 映衬十三、秦观《千秋岁》 景象的描绘及其作用 双关 借代 比喻 夸张十四、吴融《途中见杏花》 反衬手法 或(乐景衬哀情 、借景抒情)十五、葛胜仲《江神子。

      初至休宁冬夜作》 景象的描绘及其作用 尾句表情达意的妙处十六、苏轼《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 意境的分析 拟人 反衬 寓情于景 相像十七、辛弃疾《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意境对比用典形象 感情的抒发十八、曹组《青玉案》 感情的变化 某一诗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十九、罗隐《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感情的变化以情取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拟人手法)二十、王维《辋川闲居》 景象的描绘 对比映衬 动静结合二一、杜甫《画鹰》 虚实结合 思想感情的分析二二、王守仁《龙潭夜坐》 景象的描绘 感情的抒发衬托拟人用典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二三、辛愿《乱后》 对比 思想感情的变化考点专项训练 一、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反衬 拟人】(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11 分)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8.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环境的"清 "的?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6 分)8.答:这首诗运用的是反衬的艺术手法表现环境的"清" 的。

      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1 分) ;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1 分) ;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1 分)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1 分) 、清闲的心境(1 分)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1 分) 9.颈联中“邀” 、 “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5 分)9."邀" 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 , (2 分)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一样( 1分) ;"纳"字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 ,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 2 分) 【赏析】(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本诗通过夏日午夜燕雀、蝴蝶、蜘蛛等意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清净、安宁的生活的喜爱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厌恶世俗,想要归隐田园的情怀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环境的“清”?首联、颔联以燕雀、蝴蝶、蜘蛛等动景反衬乡村的清净;颈联月影、溪水动静结合从侧面烘托了夏夜的清静,全诗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巧妙地从侧面写出了环境之“清” 3)颈联中“邀” 、 “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纳”字展开想象,化虚为实,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

      附加: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对乡间生活的一种由衷的赞许,写出了诗人悠闲的生活,希望就这样一直过着这种隐居生活到老,借而表达了诗人对繁华世界的反感,不与世间相争的高洁2、作者通过写燕雀、蝶、蛛网的动来衬托出乡村生活的恬静,使得乡村生活生意盎然,充满情趣乡村整体的闹,恰恰是表明了他们祥和的写照3、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表达作者的心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心已静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二、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反衬】(二)诗歌阅读(7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移居东村作①王庭珪避地东村深几许?青山窟里起炊烟敢嫌茅屋绝低小,净扫土床堪醉眠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遥看翠竹娟娟好,犹隔西泉数亩田注:①作者原注:“山中有阳泉寺故基 ”8.本诗“呜不住啼大更静”一句与干籍的“呜呜山更幽”在写法上有何相同之处?你更喜欢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5 分)都是反衬(以声衬静) (1 分) ,以鸟的鸣叫(1 分)反衬环境的幽静(1 分) 观点一:更喜欢“鸟不住啼天更静” 1)语言平易,明白如话2)以天为背景,比王籍的诗意境更为开阔。

      观点二:更喜欢“鸟鸣山更幽” 1)语言更加凝练2)幽雅含蓄,意蕴深远9.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6 分)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东村山景的爱赏,对远离尘世的移居生活的喜爱1)首联写避地东村, “避”字点明了作者对尘世生活的远离,对田园生活的主动回归2)颔联表现作者不汲汲于物质追求,虽然生活条件简陋,但仍感满足3)颔联表现対幽静僻远的自然环境的喜爱4)尾联写远望所见,表现作者安于农耕、怡然自得的心情鉴赏】这首诗作者原注:“山中有西泉寺故基 ”全诗写了东村极其幽静的境界,抒发了移居这里的快感,含蓄曲折,耐人寻味诗人为了表现出幽静来,首先从东村远离城镇写起用一个“深”字和一个“窟”字,就可看出东村之“幽” ,再加上“依依墟里烟” ,这就描出大体的轮廓其次用绝低小的茅屋和土床,营造了远离市镇的生活环境,以说明其极其幽僻第三用“花多晚发” 白居易有诗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其地之偏自不待言第四用隔着翠竹和数亩田的西泉寺故址古人云:“天下名山等占尽” ,寺庙多远离人居,乃偏中之偏这样层层推进,多角度,多侧面地将村“幽”非常全面,非常深入地表现了出来在这“幽”当中,自然也就隐含着“静” ,但还不够,诗人又用了反衬法,以“春山一路鸟空啼”式的写法把“静”更彻底地表现出来。

      全诗只用描写,不用赞叹,任何赞叹都是苍白无力的在王庭珪写幽闲境界的七律中,这首诗是值得称道的三、诗歌鉴赏表现手法【景情关系】(二) 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野步 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8.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做简要的分析 (5 分)8.这首诗描摹了一幅春日郊外麦浪葱葱、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 (2 分)诗人在诗中写了和煦的春风,麦陇的新稻,草丛中不停的小青蛙,无忧无虑飞舞的蝴蝶,遍地的花田草甸, (2 分)借以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的心境 (1 分)9.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结尾两句 (6 分)9.诗的结尾两句运用了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手法 (2 分)诗人赋予笔下的蝴蝶以人的感情,彩蝶翩跹,为和煦的春风所陶醉,为野草花的芬芳所吸引,以至沉醉花丛,流连不去2 分) “烂醉”二字,语新意丰,既传达出春天的芳馨氛围与醉人魅力,描绘出蝴蝶追逐春色的如醉情态,也将诗人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 (2 分) 【鉴赏】此诗的大意是:和煦的风吹斜了麦陇的新稻,小青蛙在水洼草根处不停地叫着多么羡慕那无忧无虑的蝴蝶啊,暂且沉醉在这春风过处的花田草甸吧。

      一个翠字,把新苗的状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让人有赏心悦目之感草根肥水,让人察觉到了勃勃的生机,更何况一个“噪” ,更甚一个“新”字,诗人实在是叹服于这勃勃生机间蝴蝶给人无忧无虑之感,烂醉,当然不是说诗人是酒鬼,而是一种心理感受:美东风野草花实在很美,全盘托出了春的意象翠”字点出麦色,也带出季节 “斜”字描摹动态,又照应“风来” ,点出春风徐徐吹拂,麦陇泛起绿波的生动图景三、四两句,诗人带着欣羡的主观感情色彩,他赋予笔下蝴蝶以人的感情,彩蝶翩跹,为和煦的春风所陶醉,为野草花的鲜妍芬芳所吸引,以至沉醉花丛,流连不去 “烂醉”二字,语新意丰,既传达出春天的芳馨氛围与醉人魅力,描绘出蝴蝶追逐春色的如醉情态,也将诗人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其实,岂止是蝴蝶“烂醉” ,诗人也已陶然醉矣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①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慨形象地表达出来了;②枫叶红头发白本是自然地规律,作者却将其原因归结为秋风的“管闲事” ,以悖于常理的方式来实现抒情上的曲折效果,无理而妙;③红、白使动用法,红、白色彩的对照配置,也最容易使人引起岁月无情、年华已逝的无限怅惘。

      感受全诗,诗人华丽的意象搭配,为读者营造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和悠然沉醉的心态四、诗歌鉴赏表现手法【景象的描绘 借景抒情、视听结合】(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 8—9 题西楼 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8.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借景抒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鉴赏】钱钟书先生称曾巩的绝句“有王安石的风致” ,从这首诗就可以看得出来西楼”即文中的“朱楼” ,所以称“西楼” ,恐与东面的海相对而言它的位置当是依山傍海 首句写西楼前面的景色,直接截取了风云变幻的高潮的顷刻:乌云低垂,水天一色,只见海浪拍岸,宛如骏马驰骋,去而复回,呈现出一种动与力的壮美第二句从听觉的角度描写雷雨迫在眉睫的情态:忽然北风卷过,挟带“数声”震耳欲聋的雷响,平添了赫然的声势,壮美之情益显。

      “吹起”二字可谓笔力千钧,十足显示了狂飙的威力在这场威武雄壮的戏剧中, “北风”是个“最佳配角” 风是雨的使者,诗人敏锐地捕捉到雷雨之前这个自然特征加以渲染,令人赞叹朱楼四面钩疏箔” , “箔”是用苇等织成的帘子此句在全诗结构上位置颇为重要,起一种衬垫作用有了这一句,全诗避免了一气直下,显得跌宕有致西楼是处在海山之间,诗写景是由海(楼前)——楼侧——楼——山(楼后)的顺序此句写“朱楼”既是点题,更是从楼前海景通向楼后山景的桥梁,也是由写景转向抒情的过渡考察诗意,此楼当雄踞于某座近海的青山之上,视野开阔,可回顾千山 “四面钩疏箔” ,指楼上人也即诗人把楼四面窗户垂挂的疏帘用钩卷起按常理推测,风雨将至之际,应当闭窗才是但诗人此刻偏要敞开四面窗户,这个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在“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只有垂帘,一般不会挂帘但这恰恰是真情的流露,诗人想“卧看千山急雨来” ,已经到了痴情的地步,因而能够使人思而生奇趣这和李益的“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张先的“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李白的“铲却君山好,平铺江水流”等一样, “愈无理而愈妙” (《词筌》 ) 卧看千山急雨来” ,诗人于尾句道出了内心的豪情,也解除了读者的疑问。

      前两句写风吹、云涌、浪卷、雷鸣,这是一支壮美的序曲,诗人最欲欣赏的乃是作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