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年代水浒研究综述.doc
4页90年代《水浒》研究综述王丽娟80年代《水浒》论坛,一片如火如荼之势,许多问题都被提出来讨论,有些问题的争 论颇为激烈全国《水浒》讨论会举行过5次,还出现了专业性的学术刊物《水浒争鸣》 等与80年代相比,90年代《水浒》研究形势稍显冷清,但它毕竟在前进,因此不乏一 些令人瞩目的成果下面就近年来主要讨论的问题综述如下一、题材与主题《水浒》长期以来一直被认定是描写“农民起义”的作品,尽管有“宣传造反”与“鼓 吹投降”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自80年代初王齐洲《〈水浒传〉是描写农民起义的作品吗?》 (文载《水浒争鸣》第一辑)一文发表后,“农民起义说”受到质疑,从而引发了人们对《水 浒》主题的热烈讨论此后,有关《水浒》主题的讨论新见迭出到了 90年代,《水浒》 是否反映“农民起义”的问题又再次引起了人们的争鸣侯会《〈水浒〉源流新探》(《文学 遗产》1992年第6期)中提出了以下观点:①《水浒》中晁盖形象的原型,可能是南宋初 洞庭湖起义领袖钟相;②《水浒》故事在义军规模、斗争方略诸方面与宋江起义史实差异极 大,与洞庭起义史实颇相吻合;③《水浒》故事创作,受《中兴名将传》影响颇大,钟相 事迹为《水浒》吸收是不可避免的文学演进趋势。
曹晋杰、宋步楼《施耐庵新证》一书中的 《〈水浒传〉与张士诚起义》一文则认为《水浒》的原型是张士诚起义,但王珏在《评〈《水 浒传》与张士诚起义〉》(《成都师专学报》1990年第1期)中认为该文只是搜罗一些史料 来附会书中的情节,并没有拿出证据,因而不足凭信上述关于《水浒》题材来源的看法实 质上是《水浒传》描写“农民起义”说的侧面反映值得注意的是,王齐洲在《论中国古典 小说的阶级意识 从〈水浒传〉取材谈起》(《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中通 过《水浒传》中关胜、呼延灼、张横、张顺、李逵等人物历史原型的分析,并引用一些国外 学者的成果如美国学者魏特夫关于“治水社会”的阶级结构特点的理论,英国学者李约瑟关 于中国古代社会为官僚封建主义而没有像-西方那样的军事贵族统治的封建主义的观点等,论 证《水浒传》作者并没有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阶级矛盾作为社会主要矛盾来加以反映, 而是以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即官与民的矛盾作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从而从指导思想和题材 来源上否定了《水浒传》是描写农民起义的作品的可能王基《再论〈水浒〉之非农民起义 说》(《大庆师专学报》1993年第1期)一文中则根据决定事物性质的根木原因在事物内 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书中反映的基木事实出发,断定梁山起义不是农民起义而是许多阶 层都参加的人民起义,其实质是一场忠奸斗争。
潘承玉则发表《也论〈水浒〉之为农民起义 说——与王基先生商榷》(《东岳论丛》1994年第6期)从三个方面对王文进行质疑,并 指出宋江是虚言招安,真要造反此次争鸣是80年代争论的继续,各家的看法与以往旧说 大体相合而仅在局部有别,它表明“农民起义说”、“市民说”、“忠奸斗争说”、“革守斗争说” 几种主要观点到90年代依旧有人坚守但随着新的思维方法的运用,人们对主题又开始从 不同角度进行新的思考,新观点也层出不穷,主要有以下几种:1. 倪长康《封建长夜中的一个理想国梦——〈水浒〉主题之我见》(《明清小说研究》 1991年第1期)中认为:水泊梁山是个理想国,这个理想国又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它是封建长夜中的一个梦,矛盾、朦胧、残缺、空想,最后是幻灭2. 宋克夫《乱世忠义的悲歌——论〈水浒传〉的主题及思维方式》(《湖北大学学报》 1993年第6期)中认为:《水浒传》是一Illi乱世忠义的悲歌文中指出梁山义军的悲剧不 在于“宋公明全伙受招安”,而在于“逼上梁山”和宋公明“神聚蓼儿洼”,通过这种悲剧,《水浒传》表现了对封建乱世的极大愤懑和忠义思想的深沉迷惘3. 韩晓谅《〈水浒〉主题新解》(《明清小说研究》1994年第2期)中认为:站在哲 学的高度去看《水浒》,它是一部表现人类身处险境、恐惧不安的书,是表现人类寻求安身 之地而不得情状的书,它迫求的人格理想具有现代性。
4. 郭振勤《从生成史略论〈水浒传〉的主题》(《汕头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从 《水浒传》生成史的角度,将《水浒传》的成书和作品主题的姻变联系起来,指出梁山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出现传奇色彩和归正倾向,进而认为《水浒传》是封建社会全社会被压迫 者与有志之士的反抗与追求的“交响曲”,是对封建社会后期现实的一种“全景式的综合反 映”5. 熊飞《〈水浒传〉主题的哲学反思》(《理论月刊》1997年第1期)从哲学的角度对 《水浒传》的主题进行审视,文中认为,《水浒传》虽是在程朱理学笼罩着的时代氛围中形成,其所公开使用的武器也是儒家不得已而“用权”的哲学,但它实际表现出了一种反道 学精神,并且这种思想达到了当时可能达到的最高思想高度,对明代新学的崛起当不无影响6. 欧恢章《〈水浒传〉主题的多元与主元》(《重庆师院学报》1997年第4期)认为: 肯定《水浒传》主题的多元说,是有利于这部小说的深入研究的同时又认为多元之中有主 元,主元是影响全局的最基木的主题,《水浒传》的主元就是“讽喻”,既有对宋代统治者的 批评,又含有对后人要以此为镜的劝诫二、 成书及流传关于《水浒传》的成书年代,传统的看法是“元末明初说”,后戴不凡和张国光又提出 了 “嘉靖说二80年代后期,一些学者通过考证,提出了许多新的具体的看法。
90年代, 这方面的研究论文不多,但也有学者通过内证外证,提出了颇有新意的看法,使这一问题的 讨论逐少深入1. 认为《水浒传》产生于明弘治初到正德初这20年间李伟实《从杜堇的〈水浒人物全图〉看〈水浒传〉的成书年代》(《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3期)中通过弘治到正 德年间出现的明代著名画家杜革的《水浒人物全图》来断定《水浒传》产生于弘治初到正德 初这20年间,并以此否定“嘉靖初年说”的观点后又撰《〈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之 说不能成立 兼论〈水浒传〉的作者为罗贯中非施耐庵》(《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6期)依次分析了断言《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所据资料的不可靠性,通过反驳元末明初 说而重申了他的《水浒》成书弘治初到正德初说,并指出小说家罗贯中与《录鬼簿续编》上 记载的元末明初戏曲家罗贯中是两I可事2. 认为《水浒传》成书时间的上限不能早•于正德末年石昌渝《从朴刀杆棒到了母炮 ——〈水浒传〉成书研究之一》(《文学遗产》1999年第2期)通过对《水浒》描写的兵 器(从朴刀杆棒到带甲上马,从冷兵器到火炮)与历史文献中有关兵器记载的对照分析,得 出《水浒传》成书的大致时间,再通过凌振的子母炮的考察,得出《水浒传》成书时间的上 限不能早于正德末年的结论,颇有说服力。
关于《水浒传》的流传,刘建国在《梁山故事的 流传和〈水浒传〉的成书》(《湘潭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中以宋、元、明三代梁山 故事的演变为线索,探讨出宋江起义久传不衰的原因主要在于市民的皇权观念和崇拜侠义的 思想,并详细评说了《水浒传》的成书过程,脉络清晰且分析客观合理三、 版本与源流《水浒传》版本问题向来多有争论,它涉及到繁简本、祖本等许多问题,具体分为以下 几个方面:1. 关于繁木简本关系问题自鲁迅提出《水浒》版木可分为繁木和筒木两个系统后, 对繁本、简本孰先孰后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论80年代多数学者认定简本是繁本的删节本, 90年代则继续偏向于简本出于繁本说刘世德《论〈京本忠义传〉的时代、性质和地位》(《明 清小说研究》1993年第2期)中通过对《京木忠义传》的研究,认为它不是繁本,而是简 木,并且认为它再一次证明了简木出于繁木的结论文中还提出了以下见解:①《京木忠义 传》刊刻于正德、嘉靖年间;②它极可能是福建建阳刊本;③它是早期的简本;④它不是“原 本"、“原始本”、“祖本”,而是来源于繁本的删节本;⑤作为标目本,它又是从白文本向上 图下文本发展之间的过渡本;⑥它的底本是一种刊刻于南京的以“忠义”为书名的繁本;⑦ 这种南京刊木与郭勋刊木、新安刊木或天都外臣序木有别。
王珏《〈水浒传〉版木之谜》(《固 原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中认为第一个刻印本当是繁本,直接记录说话,并推测这个 本子名字可能叫《宋江》,大概只有40回2. 关于祖本问题竺青、李永祜在《〈水浒传〉祖本及“郭武定本”问题新议》(《文 学遗产》1997年第5期)中认为,题署“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的百卷(|可)本《忠 义水浒传》是现知所有明代《水浒传》版木的祖木周继仲则在《容与堂刻百回本〈水浒传〉 应当为〈水浒传〉祖木》(《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指出在目前郭勋刻木残 缺的情况下,容与堂本则成为最能直接体现真正古本面bl的本子他认为百回本当是接近 施耐庵创作原意的一个木了;在施耐庵创作的《水浒传》不复存在的情况下,可以视容与堂 本为《水浒传》的祖本3. 关于金圣叹有无腰斩《水浒传》问题关于金圣叹删《水浒》为70 |n|本的问题在 20年代末期已成定论,后来虽有学者提出异议,终因证据不足而未被学术界接受80年代 罗尔纲认为罗贯中原本为70回,后经人伪续才成为百回本此说遭到很多人的质疑,没能 得到学界认可90年代,这个问题又出现了争论王珏在《〈水浒传〉版本之谜》(《固原 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中认为不能把70 |门|木与金圣叹伪托古木看成一回事,金圣叹 之前确有70 |口|本。
周岭在《金圣叹腰斩〈水浒传〉说质疑》(《文学评论》1998年第1期) 中认为,“腰斩问题成为定说的根据,全属悬拟之词”,文中对于传统观点的三个证据一 一提出质疑,通过论证,得出如下结论:①金圣叹没有腰斩过《水浒传》,他所批点的70忡1 木《水浒传》确有所本;②金批70 |口|本《水浒传》的底本并不是所谓“古本”,而是嘉靖 时人腰斩郭勋百1口1繁木改写而成的木了此文很快引起了商榷,王齐洲在《金圣叹腰斩〈水 浒传〉无可怀疑——与周岭同志商栋》(《江汉论坛》1998年第8期)一文中从“腰斩” 说是如何定论的、《质疑》所列“证据”之检讨、“腰斩”说论据释疑三个部分进行辨析,指 出周文用来否定“腰斩”说的证据并不是新材料,不仅周文对这些材料的理解存在问题,而 且这些材料的可•信度也较低,不能推翻金圣叹腰斩《水浒》的定论,因而金圣叹腰斩《水浒》 的案不能翻4. 关于《古本水浒传》关于《古本水浒传》真伪问题的争论80年代曾经一度掀起轩 然大波,对讨论的结果,应坚在《〈古本水浒传〉真伪问题研究述评》(《龙岩师专学报》1990 年第1期)中认为,“反对派明显占了上风”,但又说“看来这场《古本》风波远未平息二 此后,张国光在《伪中之伪的120 |n|〈古本水浒传〉剖析》(《湖北大学学报》1992年第1 期)中对这一问题作了一个回顾与总结,该文通过论证指出《古本水浒传》决非古本,并提 供梅氏女婿王天如先生关于梅氏生平材料,再次确证中西书局版50 |口|《古木水浒传》系由 梅氏伪续,并指出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120 |n|《古本水浒传》乃是“伪中之伪二四、木事及其他历史上宋江起义的真相长期以来为《水浒传》研究者所关注,人们对宋江是否接受招安, 是否征讨方腊,自1939年陕西出土《折可存墓志铭》后多持怀疑态度。
80年代从李若水《忠 愍集》卷二中发现《捕盗偶成》一诗,宋江受招安才铁定无疑但宋江是否征讨方腊却仍有 争论王齐洲在《历史上的宋江起义不是农民起义》(《荆州师专学报》1991年第6期)中, 以宋江受招安为基础,通过冷静客观地梳理、分析现存资料,认为宋江一伙接受招安后从时 间上看完全有可能赶上征方腊的战斗;从情势上看,必须去镇压方腊起义,还指出《折可存 墓志铭》并不能成为宋江从征方腊的否证李灵年、陈新在《宋江征方腊新证》(《文学遗 产》1994年第3期)中通过发掘出的新材料 《五云赵氏宗谱》卷十八所载李纲《赵 忠简公言引录》,引录中明确说明。
